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课更精彩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甚至是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我在上《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动画(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然后提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丹顶鹤?”学生答道:“这是一只漂亮丹顶鹤的丹顶鹤。”“这是一只美丽的。”“这是一只姿态优美的丹顶鹤”……我接着播放前几自然段的动画,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为了讲明狐狸和乌鸦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图文并茂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
  体,变静态为动态,化干枯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学生对台湾的风情、台湾的景点、蝴蝶谷以及蝴蝶谷的形成,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录像上美丽的画面和通俗的解说,却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蝴蝶谷,学生好像是一位游客,正随着导游游玩呢。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不怕寒冷后,适时地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画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梅花的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的背景是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梅花怒放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课文《春笋》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景的美和情趣的美。
  为了使学生感受春笋的顽强生长,我抓住“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句花中的“冒”字设计了一幅春笋从巨大的石块中冒出的情景动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并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同学们说出了“长出来”、“钻出来”“伸出来”“挤出来”……这时我再让同学们和作者的“冒”字做比较,说说这个“冒”字好在哪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道:“说明白春笋的生命力很顽强。”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欣赏课件仔细品味“冒”字,学生感受到了春笋那旺盛的生命力,那顽强的生命之美。
  语文课件中文字运用较多,如字词的教学、精美的语句、片段的欣赏都离不开文字。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体;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字的颜色可以是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做衬托,文字的魅力尽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泰兴市分界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知识结构产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和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掌握多种提问方法。  1、采用分合法,将问题分解组合,逐
期刊
复习是一种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整理的活动过程。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恢复,某些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某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形成语文综合能力。有效的复习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获得理想的“即时效应”。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的效率呢?    一、调节心态,增强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天性好动,喜欢生动活泼的游戏,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喜欢讲故事、唱儿歌等。为了顺应学龄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笔者在拼音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觉得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情境,在活动中、在玩中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学好拼音。这样做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期刊
学生时代,每当拿到成绩报告册,除了急于关注成绩以外,就是迫切地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给自己下评语的,这种很在乎老师评价的情节至今还记忆犹新,如今,我也已成为一名老师,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和以前的我一样在乎老师的评语,于是我对本校七、八、九年级的约三百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有将近60%以上的学生并不在意老师的评语,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每个人的评语基本雷同。虽然写评语还存在
期刊
数学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漏,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数学讲评课应遵循的五项原则与同行切磋。    一、准确及时原则    准确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效率显著。讲评的好坏依赖于反馈信息的准确。讲评之前,教师应统计好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
期刊
近两年来,笔者尝试运用随笔的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用随笔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随笔相对于课堂习作和学生日记,在选题、时间、空间等方面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没有题材限定,没有技法规范,没有限时完成,学生在心理上就对这种习作方式产生了一种放松感。首先,我选取一些明星,名人的博客给学生看,告诉学生,尽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但这些博客
期刊
一、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    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得到大家的公认,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也常有不少与新课标的理念形似神异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好象是很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但实质上去远离了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现举例一二:  1、课堂重“温度”,轻深度。  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积极踊
期刊
习作,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教师怕教,学生更是“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愁咬笔头”。可想而知这样硬挤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更无创新可言。怎样让学生从这个难题中解脱出来?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强调“从内容入手”,丰富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作文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期刊
错误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真实性错误,二是艺术性错误。真实性错误是由于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主观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其中可能包含合理、创造性的成份。艺术性错误是指教师或命题者为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