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笔者尝试运用随笔的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用随笔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随笔相对于课堂习作和学生日记,在选题、时间、空间等方面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没有题材限定,没有技法规范,没有限时完成,学生在心理上就对这种习作方式产生了一种放松感。首先,我选取一些明星,名人的博客给学生看,告诉学生,尽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但这些博客上的文字,却是他们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字表达是自身心灵成长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应付考试的工具。怎样,学生就对随笔产生了兴趣。我利用“十.一”长假,一下子写了四篇随笔挂到自己的博客里,有了老师的主动参与,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部分学生都在随笔的写作过程中渐入佳境,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整本随笔的写作后,竟然对随笔本产生了依恋和不舍的情绪。有的学生在本子的尾页这样写道:“这本随笔本伴着我走过了一轮春夏秋冬,走过了无数或开心或悲伤的日日夜夜,它也伴着我跨进了毕业班的门槛……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找到了心中的神月(他写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开始了《凤凰》的篇章(他写的小说的题目)……”;有的学生在最后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这64篇文章,有写事儿的,有写道理的,甚至还有写检讨的。这里藏着酸甜苦辣,如果长大再读的话,一定会非常有趣的。再见了,随笔本,你使我享受到了写文章的乐趣,记得刚开始写的时候,竟不知要写什么,必须借助作文书才能想到题材,而现在,我可谓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随笔训练,现在,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已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写作已成为学生表达需求的
一种自然方式了。
二、用随笔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
随笔能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这种视野的拓展,首先表现学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上。目前小语作文题材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这样,学生便不约而同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校园和家庭生活中的孩子,而“忘却”了自身除了是“学校人”和“家庭人”之外,还是“社会人”、“国家人”、“民族人”和“世界人”。我利用当班主任的便利,在课外活动、班级晨会上,让学生对当下的社会热点或现象做一些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论,力图引导学生们从更高的层次,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让他们有不吐不快的冲动。很自然的,学生的随笔就从单纯的校园生活走向了奇异的大千世界,从题材的简单再现走向深度的解剖分析。
三、用随笔“点燃”学生对于自己写作风格的追求
其实从孩子们初期的作文开始,不同的人言语禀赋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同,初步形成了自身写作风格。随笔正好让学生有一个发现和强化自身写作风格的良好契机。在指导学生写随笔的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个男孩子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非常关注,就模仿小说写了科幻系列。在他连续七篇的随笔中,出现了大量匪夷所思却充满了合理想象的场景和新式武器;有个孩子擅长评论时事,纵谈古今,他的随笔中就彰显出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趣味元素;有个孩子喜欢类似《哈里.波特》的魔幻小说,他就在自己的随笔中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世界,从五族并立到争夺宝珠,从幻术魔法到恩爱情仇,从千钧一发到峰回路转。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对成年人也很有吸引力的语言是出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手中。几个女孩子甚至仿效《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结成了一个诗社,用来切磋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一个女孩子写了一首《蝶恋花》,词中有这样的文字:旧桃花落空枝久,弦音浸愁,独处空幽舍,一捧功名成无用,薄衣难任相思重,空含千古无名忧。怎淡思忧?反望清念秋,何时抚得尘琴奏,几重忧乐又镶空。而另一个女孩子则写下这样的一首诗:轻风微拂裳,袖影摇曳长,忧苦谁相诉,新翻又一年。品味这些孩子们的诗作,尽管在平仄格律上还不太规范,尽管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但也确实是孩子们对于古诗词这朵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的一回直面,一次采撷,一种内心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四、用随笔构建师生、家校共同成长的“心灵纪念册”
随笔和一般的习作有所不同,老师不需要做过多过细的写作和文法指导。学生也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自己这个作品是否符合写作要求,能否博得老师的欣赏。家长也远离了分数高低的困扰和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此时的随笔本就更多的成为了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成为老师、家长共同伴随孩子心灵成长的“纪念册”。对于学生每周的随笔,我都会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不同于课堂习作后的批改和点评,也不同于日记本上的一“阅”了之。总体上都是对孩子随笔本上内容的深化和点拨,对孩子写作精神的鼓励和赏识。例如当学生以三国人物来隐喻班级同学时,我这样评论:“历史是面镜子,评古论今,以史为鉴,很有历史学家的味道。”当学生对自创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后,我送他这样一段:“一不小心,你又成了文学评论者,在无意间写成了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情感的依附让你把最灵动的文字送给了他(小说主人公),渐渐地,他的身上有了你的影子,或是说,你在追随他的脚步,愿你和他共同成长!”尽管有的孩子的随笔未必文辞优美,甚至未必文从字顺,还夹杂着不少孩子们幼稚荒诞的念头,但正是在这些内容中,闪烁着孩子们的诗性智慧。我也力图在其中找到任何一点能够抽取出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行鼓励。当一个孩子一篇小说未完成又开始另一篇的创作时,我这样写道:“那边《凤凰》战火未息,这里《三国》硝烟又起!对你的《凤凰》充满期待,希望你坚持完成。”当学生用稚嫩的文字抱怨培训班虚假广告时,我这样告诉她:“无论广告做得如何,相信理性的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随笔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的青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帮助。究其本源,是因为它是一种基于尊重学生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上的文字表达方式。学生在随笔中自由畅快的表达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正如本文的标题,只有“随”心舞动,方能“笔”下波澜。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
一、用随笔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随笔相对于课堂习作和学生日记,在选题、时间、空间等方面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没有题材限定,没有技法规范,没有限时完成,学生在心理上就对这种习作方式产生了一种放松感。首先,我选取一些明星,名人的博客给学生看,告诉学生,尽管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但这些博客上的文字,却是他们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字表达是自身心灵成长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应付考试的工具。怎样,学生就对随笔产生了兴趣。我利用“十.一”长假,一下子写了四篇随笔挂到自己的博客里,有了老师的主动参与,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部分学生都在随笔的写作过程中渐入佳境,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整本随笔的写作后,竟然对随笔本产生了依恋和不舍的情绪。有的学生在本子的尾页这样写道:“这本随笔本伴着我走过了一轮春夏秋冬,走过了无数或开心或悲伤的日日夜夜,它也伴着我跨进了毕业班的门槛……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找到了心中的神月(他写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开始了《凤凰》的篇章(他写的小说的题目)……”;有的学生在最后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这64篇文章,有写事儿的,有写道理的,甚至还有写检讨的。这里藏着酸甜苦辣,如果长大再读的话,一定会非常有趣的。再见了,随笔本,你使我享受到了写文章的乐趣,记得刚开始写的时候,竟不知要写什么,必须借助作文书才能想到题材,而现在,我可谓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随笔训练,现在,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已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写作已成为学生表达需求的
一种自然方式了。
二、用随笔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
随笔能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这种视野的拓展,首先表现学生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上。目前小语作文题材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这样,学生便不约而同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校园和家庭生活中的孩子,而“忘却”了自身除了是“学校人”和“家庭人”之外,还是“社会人”、“国家人”、“民族人”和“世界人”。我利用当班主任的便利,在课外活动、班级晨会上,让学生对当下的社会热点或现象做一些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论,力图引导学生们从更高的层次,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让他们有不吐不快的冲动。很自然的,学生的随笔就从单纯的校园生活走向了奇异的大千世界,从题材的简单再现走向深度的解剖分析。
三、用随笔“点燃”学生对于自己写作风格的追求
其实从孩子们初期的作文开始,不同的人言语禀赋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同,初步形成了自身写作风格。随笔正好让学生有一个发现和强化自身写作风格的良好契机。在指导学生写随笔的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个男孩子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非常关注,就模仿小说写了科幻系列。在他连续七篇的随笔中,出现了大量匪夷所思却充满了合理想象的场景和新式武器;有个孩子擅长评论时事,纵谈古今,他的随笔中就彰显出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趣味元素;有个孩子喜欢类似《哈里.波特》的魔幻小说,他就在自己的随笔中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世界,从五族并立到争夺宝珠,从幻术魔法到恩爱情仇,从千钧一发到峰回路转。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对成年人也很有吸引力的语言是出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手中。几个女孩子甚至仿效《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结成了一个诗社,用来切磋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一个女孩子写了一首《蝶恋花》,词中有这样的文字:旧桃花落空枝久,弦音浸愁,独处空幽舍,一捧功名成无用,薄衣难任相思重,空含千古无名忧。怎淡思忧?反望清念秋,何时抚得尘琴奏,几重忧乐又镶空。而另一个女孩子则写下这样的一首诗:轻风微拂裳,袖影摇曳长,忧苦谁相诉,新翻又一年。品味这些孩子们的诗作,尽管在平仄格律上还不太规范,尽管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但也确实是孩子们对于古诗词这朵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的一回直面,一次采撷,一种内心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四、用随笔构建师生、家校共同成长的“心灵纪念册”
随笔和一般的习作有所不同,老师不需要做过多过细的写作和文法指导。学生也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自己这个作品是否符合写作要求,能否博得老师的欣赏。家长也远离了分数高低的困扰和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此时的随笔本就更多的成为了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成为老师、家长共同伴随孩子心灵成长的“纪念册”。对于学生每周的随笔,我都会用简单的文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不同于课堂习作后的批改和点评,也不同于日记本上的一“阅”了之。总体上都是对孩子随笔本上内容的深化和点拨,对孩子写作精神的鼓励和赏识。例如当学生以三国人物来隐喻班级同学时,我这样评论:“历史是面镜子,评古论今,以史为鉴,很有历史学家的味道。”当学生对自创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后,我送他这样一段:“一不小心,你又成了文学评论者,在无意间写成了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情感的依附让你把最灵动的文字送给了他(小说主人公),渐渐地,他的身上有了你的影子,或是说,你在追随他的脚步,愿你和他共同成长!”尽管有的孩子的随笔未必文辞优美,甚至未必文从字顺,还夹杂着不少孩子们幼稚荒诞的念头,但正是在这些内容中,闪烁着孩子们的诗性智慧。我也力图在其中找到任何一点能够抽取出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行鼓励。当一个孩子一篇小说未完成又开始另一篇的创作时,我这样写道:“那边《凤凰》战火未息,这里《三国》硝烟又起!对你的《凤凰》充满期待,希望你坚持完成。”当学生用稚嫩的文字抱怨培训班虚假广告时,我这样告诉她:“无论广告做得如何,相信理性的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随笔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的青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帮助。究其本源,是因为它是一种基于尊重学生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上的文字表达方式。学生在随笔中自由畅快的表达就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正如本文的标题,只有“随”心舞动,方能“笔”下波澜。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