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LH市10所小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拓展性课程实践已在LH市各小学全面实施。但在课程开发上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学校层面缺少整体的课程规划;具体的课程开发对学生需求考虑不够,也缺少课程纲要。这些问题的存在有意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课程规划和课程开发专项培训;学校要明确要求,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城区与乡镇小学加强交流。
【关键词】小学拓展性课程 规划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013-03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3月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拓展性课程,已成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拓展性课程,是每一所小学的必经之途。LH市各小学于2014年起已陆续展开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但从实际角度看,由于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开发过程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对LH市拓展性课程科学化开发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从对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开发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出发,分析当前LH市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LH市拓展性课程规划现状
(一)课程开发现状
1.开发依据
通过调查得知,10所被取样小学开发拓展性课程的依据各有不同。其中SJD、DY、DC、JN、DT、GC等6所小学在课程开发中主要考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区域特色以及学校当前所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XQ、ZS、LH等三所小学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主要开发依据,先征集学生自主申报的课程意愿,再由学生、老师共同组成审批小组讨论并确定可行的课程后,学校组织教师在已确定的拓展性课程项目清单中申报课程辅导师,同时联系外聘老师来支持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以YF小学为代表的小学更多地以学校当前所具备的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力为单一的开发依据,统一规划拓展性课程。
2.产生方式
在对“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产生方式”的调查中,通过与各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结合各校拓展性课程规划资料,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拓展性课程的产生方式:
A:教师结合自身爱好特长,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报学校审核确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选课。后期在确保各课程之间学生人数的均衡,教师再做适当调整。
B:学生自主申报课程意愿,可以从参考项中申报,或自行申报创意课程。申报结束后,由学生老师共同组成审批小组讨论并确定可行的课程。教师在确定的课程项目清单中申报课程辅导师。学生在以上课程中,进行二次申报,确定自己所选拓展性课程。
C:学校统一规划拓展性课程项目,并由各课程项目负责老师根据名额前往班级挑选学生。
其中产生方式A所占比重最大,为60%;B类产生方式为30%;产生方式C所占比重为10%。
3.呈现方式
根据与学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交谈,同时结合各学校拓展性课程规划资料得知,学校在拓展性课程呈现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选课指导,占80%,如LH、DY、ZS、GC、DT、JN、XQ、SJD;二是无选课指导,占20%,如YF、DC。有选课指导的拓展性课程的呈现方式为班主任讲解、开家长会、任课老师展示课程内容等,无选课指导的拓展性课程的呈现方式为列出课程名称供选择。
4.有无审议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得以实际开展的拓展性课程,10所被取样的小学均有审议的过程。部分小学设立了专门的审议小组,针对每门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筛选,综合考虑后确定实际开展的课程,如XQ、ZS、LH、DY等5所小学,所占比例为50%。其余小学虽有审议过程,但并未设立专门的审议小组,审议方基本为校长个人或拓展性课程总负责人。
(二)课程规划现状
1.是否成文
調查结果表明,10所被取样的小学中,4所小学(JN、DY、XQ、SJD)已制订拓展性课程规划,占取样总数的40%。其中2所小学(DY、SJD)称其为“拓展性课程规划”,其它称 “课程实施方案”、“梦想·吉尼斯——××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等。其余小学未制定相关拓展性课程规划。同时,在这4所小学的拓展性课程规划中,都包含有课程规划的依据。其中,均涉及“学校愿景与目标”;涉及“课程资源分析”、“学生课程需求”与“地方或社区的需求”的比例依次递减,分别为75%,50%与25%。
在对各校拓展性“课程规划中是否含有保障措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4份纸质课程规划中,有3所小学的拓展性课程规划含有保障措施,占75%。其中,涉及“组织保障”的占75%,涉及“制度保障”的占25%。
2.课程门数
在对“学校拓展性课程设置的门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城区的学校普遍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得较多,特别是LH小学,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了132门之多。由于学校场地原因,GC小学课程设置门数明显比另外两所老城区学校少。新城区学校拓展性课程设置的门数次之,乡镇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设置普遍最少。
3.课程类别
在对“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占拓展性课程的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拓展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体艺特长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多,且有90%的小学开设了实践活动类课程,但所占课程比例不大。
4.课程层次性
通过访谈各校拓展性课程的相关负责人,关于“拓展性课程层次性”的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划分了层次,然而在表达上有所欠缺。如ZS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分为基础课程、精品课程、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以兴趣为主,对学生选择的要求不高;精品课程相对专业化,有一定的要求;专业课程是为学校校队培养人才,要求较高。这三类课程必须逐级达到要求后才可以进行下类课程。DC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和校队课程。一般课程以兴趣为主,对学生选择的要求不高;校队课程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特长,为学校校队培养人才。这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本质上划分了层次,但表达欠准确。根据层次性,拓展性课程可划分为基础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课程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开发依据的小学所占比例较小,更多的小学更看重学校当前所具备的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力,即“学校资源能够开什么课”或“教师能够开什么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均为教师先申报,学生后选择,最后教师调整的模式产生,甚至有小部分学校直接确定课程,再由任课教师挑选学生,仅有小部分小学会先征集学生期待开展的课程。同时,只有少部分的小学设立了由学生与教师组成的专门的审议小组。
学生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其一,各校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经验不足;其二,学校在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受限,未能开发足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三,学校对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四,选课结果不可控,教师参与课程调剂不可避免;其五,拓展性课程地位未受到重视,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热情不高,通过教师主导课程开发,来提高对拓展性课程的控制力。
2.课程门数、类别与层次性欠佳
十所被取样的小学,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拓展性课程门数的设置上,新、老城区学校的学生相较于乡镇学校的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城乡差异大。
课程类别方面,拓展性课程多以体艺特长类为主,而对教师要求较高的知识拓展类与实践活动类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在课程类别的安排上比例不当。
此外,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以及个别学校对课程层次性划分的不重视,大部分小学没有根据文件要求,将拓展性课程划分层次(基础/中级/高级)。ZS与DC对拓展性课程划分了层次,如ZS小学的基础课程、精品课程、专业课程;DC小学的一般课程与校队课程。这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虽在本质上划分了层次,但在表达上仍欠准确。
3.城乡差异明显
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地区差异较明显。城区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在师资力量、物质支持以及开发经验等方面远远优于乡镇小学,其拓展性课程开发体系较乡镇小学而言整体上更偏于科学化,如学生自主选择空间较大、较多学校有选课指导、课程安排更具层次性等。
(二)课程规划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规划缺乏普及性
制定课程规划是拓展性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LH市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制定拓展性课程规划。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其一,各校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整体实施方案,但由于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过于繁琐,因此有所缺漏;其二,各校缺乏拓展性课程专门机构的组建,以致无人编制;其三,各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对相关文件上的要求并无所知。因此,该问题需引起较大的重视。
2.课程规划框架不完整,不规范
课程规划的框架是否完整、规范,影响着之后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是否成功。在LH市制定了课程规划的学校中,部分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并不完整,较多份课程规划中遗漏了全面的课程规划依据与保障措施,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规划依据中缺少对地方或社区需求的参考,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规划中没有体现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这说明,在规划依据方面,各校更多地将学校愿景与目标作为一大考虑因素,而课程资源分析、学生课程需求与地方或社区的需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更多的学校将组织保障考虑在内,却缺乏了对制度保障的考虑。大部分小学在拓展性课程方面组织设立了相关小组,进行专门性与针对性的保障,但也存在较多小学缺乏拓展性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设立,导致拓展性课程的实施缺乏落实,流于形式。
三、建议
(一)政府方面
制定含具体实施方向的相关文件。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等文件给出了拓展性课程规划的大方向。但在具体实施方面,政府应下达相应的文件,给学校更详细的指导。
加强对校长与教师的专项培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政府要切实培养其领导能力,使其具有专业的决策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政府要培养其专业能力,使其具有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学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开设能力。
重视“全科教师”的培养。“全科教师”是拓展性课程开展中的重要师资力量,省内师范院校要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另外,政府在制定教师招聘名额时应考虑开放一定名额特给“全科教师”。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浙江省教育厅对教师考核与评价均有相关规定与要求,如于2016年8月下发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指导标准(试行)》,提出了对我省中小学各级教师职称的评价条件。同时,省教育厅提出了“发展性指导评估”,然而其中并未包含对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致教师在此方面会有所松懈。因此将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二)学校方面
在课程開发中更多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实施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应当引起关注。学校可在“家长期望什么”、“学校需要什么”、“国家社会需要什么”等方面做考虑,但更应当首先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将其作为首要关注点,根据学生的需求酌情考虑是否应该开发此门课程。不应替代学生去判断需求。同时,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应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积极制订拓展性课程规划。《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将拓展性课程规划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拓展性课程规划的制订框架应当与相关文件要求相一致。课程规划是学校组织课程、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条理性与高效性,因此拓展性课程规划必不可少。 完善课程建设。《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中明确指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段特点,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当前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部分学校仍以知识拓展类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的主要开展项目,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学校应注重三类课程的比例协调。另一方面,学校应统筹课程资源,适当增设课程门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也應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
仔细研读教育局相关文件,明确其在质与量等方面的要求。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先后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浙教办基[2015]78号)、《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各拓展性课程的相关文件对课程规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各校应仔细研读浙江省教育厅下达的拓展性课程相关文件,对文件中在质与量等方面的要求了然于心,是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发的重要前提与依据。
城区与乡镇的小学加强交流,相互分享经验,加强交流。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地域差异较明显,城区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在师资力量、物质支持以及开发经验等方面远远优于乡镇小学。通过加强城区与乡镇小学的交流,可以充分应用已有经验,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共同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此基础上缩小城乡差异,共同发展。
四、结论
浙江省教育厅已多次发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等具体要求。LH市小学总体上均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大部分学校也已意识到拓展性课程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一齐改善拓展性课程开发中的不足,构建LH市拓展性课程的科学化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建原.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Z2).
[2]褚清源.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4).
[3]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2):3-5
指导教师:王少非
【关键词】小学拓展性课程 规划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013-03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3月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拓展性课程,已成为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拓展性课程,是每一所小学的必经之途。LH市各小学于2014年起已陆续展开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但从实际角度看,由于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开发过程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对LH市拓展性课程科学化开发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本文从对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开发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出发,分析当前LH市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LH市拓展性课程规划现状
(一)课程开发现状
1.开发依据
通过调查得知,10所被取样小学开发拓展性课程的依据各有不同。其中SJD、DY、DC、JN、DT、GC等6所小学在课程开发中主要考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区域特色以及学校当前所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XQ、ZS、LH等三所小学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主要开发依据,先征集学生自主申报的课程意愿,再由学生、老师共同组成审批小组讨论并确定可行的课程后,学校组织教师在已确定的拓展性课程项目清单中申报课程辅导师,同时联系外聘老师来支持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以YF小学为代表的小学更多地以学校当前所具备的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力为单一的开发依据,统一规划拓展性课程。
2.产生方式
在对“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产生方式”的调查中,通过与各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结合各校拓展性课程规划资料,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拓展性课程的产生方式:
A:教师结合自身爱好特长,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报学校审核确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选课。后期在确保各课程之间学生人数的均衡,教师再做适当调整。
B:学生自主申报课程意愿,可以从参考项中申报,或自行申报创意课程。申报结束后,由学生老师共同组成审批小组讨论并确定可行的课程。教师在确定的课程项目清单中申报课程辅导师。学生在以上课程中,进行二次申报,确定自己所选拓展性课程。
C:学校统一规划拓展性课程项目,并由各课程项目负责老师根据名额前往班级挑选学生。
其中产生方式A所占比重最大,为60%;B类产生方式为30%;产生方式C所占比重为10%。
3.呈现方式
根据与学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交谈,同时结合各学校拓展性课程规划资料得知,学校在拓展性课程呈现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选课指导,占80%,如LH、DY、ZS、GC、DT、JN、XQ、SJD;二是无选课指导,占20%,如YF、DC。有选课指导的拓展性课程的呈现方式为班主任讲解、开家长会、任课老师展示课程内容等,无选课指导的拓展性课程的呈现方式为列出课程名称供选择。
4.有无审议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得以实际开展的拓展性课程,10所被取样的小学均有审议的过程。部分小学设立了专门的审议小组,针对每门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筛选,综合考虑后确定实际开展的课程,如XQ、ZS、LH、DY等5所小学,所占比例为50%。其余小学虽有审议过程,但并未设立专门的审议小组,审议方基本为校长个人或拓展性课程总负责人。
(二)课程规划现状
1.是否成文
調查结果表明,10所被取样的小学中,4所小学(JN、DY、XQ、SJD)已制订拓展性课程规划,占取样总数的40%。其中2所小学(DY、SJD)称其为“拓展性课程规划”,其它称 “课程实施方案”、“梦想·吉尼斯——××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等。其余小学未制定相关拓展性课程规划。同时,在这4所小学的拓展性课程规划中,都包含有课程规划的依据。其中,均涉及“学校愿景与目标”;涉及“课程资源分析”、“学生课程需求”与“地方或社区的需求”的比例依次递减,分别为75%,50%与25%。
在对各校拓展性“课程规划中是否含有保障措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4份纸质课程规划中,有3所小学的拓展性课程规划含有保障措施,占75%。其中,涉及“组织保障”的占75%,涉及“制度保障”的占25%。
2.课程门数
在对“学校拓展性课程设置的门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城区的学校普遍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得较多,特别是LH小学,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了132门之多。由于学校场地原因,GC小学课程设置门数明显比另外两所老城区学校少。新城区学校拓展性课程设置的门数次之,乡镇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设置普遍最少。
3.课程类别
在对“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占拓展性课程的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拓展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体艺特长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多,且有90%的小学开设了实践活动类课程,但所占课程比例不大。
4.课程层次性
通过访谈各校拓展性课程的相关负责人,关于“拓展性课程层次性”的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划分了层次,然而在表达上有所欠缺。如ZS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分为基础课程、精品课程、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以兴趣为主,对学生选择的要求不高;精品课程相对专业化,有一定的要求;专业课程是为学校校队培养人才,要求较高。这三类课程必须逐级达到要求后才可以进行下类课程。DC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和校队课程。一般课程以兴趣为主,对学生选择的要求不高;校队课程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特长,为学校校队培养人才。这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本质上划分了层次,但表达欠准确。根据层次性,拓展性课程可划分为基础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课程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开发依据的小学所占比例较小,更多的小学更看重学校当前所具备的拓展性课程开发能力,即“学校资源能够开什么课”或“教师能够开什么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均为教师先申报,学生后选择,最后教师调整的模式产生,甚至有小部分学校直接确定课程,再由任课教师挑选学生,仅有小部分小学会先征集学生期待开展的课程。同时,只有少部分的小学设立了由学生与教师组成的专门的审议小组。
学生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其一,各校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经验不足;其二,学校在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受限,未能开发足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三,学校对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四,选课结果不可控,教师参与课程调剂不可避免;其五,拓展性课程地位未受到重视,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热情不高,通过教师主导课程开发,来提高对拓展性课程的控制力。
2.课程门数、类别与层次性欠佳
十所被取样的小学,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拓展性课程门数的设置上,新、老城区学校的学生相较于乡镇学校的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城乡差异大。
课程类别方面,拓展性课程多以体艺特长类为主,而对教师要求较高的知识拓展类与实践活动类课程所占比重较低,在课程类别的安排上比例不当。
此外,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以及个别学校对课程层次性划分的不重视,大部分小学没有根据文件要求,将拓展性课程划分层次(基础/中级/高级)。ZS与DC对拓展性课程划分了层次,如ZS小学的基础课程、精品课程、专业课程;DC小学的一般课程与校队课程。这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虽在本质上划分了层次,但在表达上仍欠准确。
3.城乡差异明显
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地区差异较明显。城区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在师资力量、物质支持以及开发经验等方面远远优于乡镇小学,其拓展性课程开发体系较乡镇小学而言整体上更偏于科学化,如学生自主选择空间较大、较多学校有选课指导、课程安排更具层次性等。
(二)课程规划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规划缺乏普及性
制定课程规划是拓展性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LH市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制定拓展性课程规划。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其一,各校于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整体实施方案,但由于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过于繁琐,因此有所缺漏;其二,各校缺乏拓展性课程专门机构的组建,以致无人编制;其三,各校拓展性课程的负责人对相关文件上的要求并无所知。因此,该问题需引起较大的重视。
2.课程规划框架不完整,不规范
课程规划的框架是否完整、规范,影响着之后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是否成功。在LH市制定了课程规划的学校中,部分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并不完整,较多份课程规划中遗漏了全面的课程规划依据与保障措施,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规划依据中缺少对地方或社区需求的参考,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规划中没有体现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这说明,在规划依据方面,各校更多地将学校愿景与目标作为一大考虑因素,而课程资源分析、学生课程需求与地方或社区的需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更多的学校将组织保障考虑在内,却缺乏了对制度保障的考虑。大部分小学在拓展性课程方面组织设立了相关小组,进行专门性与针对性的保障,但也存在较多小学缺乏拓展性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设立,导致拓展性课程的实施缺乏落实,流于形式。
三、建议
(一)政府方面
制定含具体实施方向的相关文件。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等文件给出了拓展性课程规划的大方向。但在具体实施方面,政府应下达相应的文件,给学校更详细的指导。
加强对校长与教师的专项培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政府要切实培养其领导能力,使其具有专业的决策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政府要培养其专业能力,使其具有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学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开设能力。
重视“全科教师”的培养。“全科教师”是拓展性课程开展中的重要师资力量,省内师范院校要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另外,政府在制定教师招聘名额时应考虑开放一定名额特给“全科教师”。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浙江省教育厅对教师考核与评价均有相关规定与要求,如于2016年8月下发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指导标准(试行)》,提出了对我省中小学各级教师职称的评价条件。同时,省教育厅提出了“发展性指导评估”,然而其中并未包含对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致教师在此方面会有所松懈。因此将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执行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二)学校方面
在课程開发中更多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实施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应当引起关注。学校可在“家长期望什么”、“学校需要什么”、“国家社会需要什么”等方面做考虑,但更应当首先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将其作为首要关注点,根据学生的需求酌情考虑是否应该开发此门课程。不应替代学生去判断需求。同时,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应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积极制订拓展性课程规划。《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将拓展性课程规划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拓展性课程规划的制订框架应当与相关文件要求相一致。课程规划是学校组织课程、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条理性与高效性,因此拓展性课程规划必不可少。 完善课程建设。《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中明确指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段特点,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当前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部分学校仍以知识拓展类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的主要开展项目,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学校应注重三类课程的比例协调。另一方面,学校应统筹课程资源,适当增设课程门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也應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
仔细研读教育局相关文件,明确其在质与量等方面的要求。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先后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浙教办基[2015]78号)、《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各拓展性课程的相关文件对课程规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各校应仔细研读浙江省教育厅下达的拓展性课程相关文件,对文件中在质与量等方面的要求了然于心,是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发的重要前提与依据。
城区与乡镇的小学加强交流,相互分享经验,加强交流。LH市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地域差异较明显,城区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在师资力量、物质支持以及开发经验等方面远远优于乡镇小学。通过加强城区与乡镇小学的交流,可以充分应用已有经验,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共同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此基础上缩小城乡差异,共同发展。
四、结论
浙江省教育厅已多次发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等具体要求。LH市小学总体上均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大部分学校也已意识到拓展性课程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实施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一齐改善拓展性课程开发中的不足,构建LH市拓展性课程的科学化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建原.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Z2).
[2]褚清源.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4).
[3]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若干问题之我见.《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2):3-5
指导教师:王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