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的语法、词汇和具备一些必备的英语能力外,一些应试策略的运用对我们取得好成绩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笔者自己的教学总结谈几点高三英语应试策略,供参考。
一、听力理解“超前化”
在听力测试考试之前提前进入“角色”,稳定情绪,平和心态,先看后听,争取主动。发卷后利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完听力卷(尤其是前5题,因为这几道题只放一遍),根据问题和选项推测将要听到的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预测答案。听力试音时,要迅速进入角色,沉着冷静地辨听试音内容,让自己提前适应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这样在听力测试中就不会因不入情境造成心慌意乱而影响答题。
二、单项填空“情境化”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语境。Hanks指出:“意义源于语言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交际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近些年英语高考的单选题特别突出考查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的交际能力,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单项选择题几乎没有单纯考语法的,都是把要考查的知识点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以,理解单选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每道题的情境。
三、完形填空“阅读化”
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三学生来说,完形填空完成的好坏的关键是在于对完形填空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我们同学首先一定要整体把握文章,然后通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的语境、语意、语篇做到一定程度的理解;读完文章之后,要搞清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其写作思想、观点和意图是什么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
四、阅读理解“信息化”
有些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往往只根据只言片语或自己较熟悉的词组、句型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猜测,不顾上下文提供的有关信息,想当然地选择答案,结果往往出错。其实,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离不开文章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说几乎没有哪道题的答案的得出不是基于加工和处理文章中有关信息的,否则它就不会被称为“阅读理解”了,那么文章的存在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所以我们同学务必得搞清楚这一点,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把文章的有关信息搞清楚,并紧紧抓住它们去理解上下文的特定情节和情境,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它们运用到理解中,这样在理解时才能依据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五、任务型阅读“程序化”
任务型阅读试题是江苏和安徽两省的一道高考题型,这也是学生丢分较多的一道试题,要想答好此题,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外,学生还得注意依照以下的程序答题:(1)略读。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基本结构,抓住文章的框架及每段大意。(2)扫读。扫读图表,分析表格结构和内容,以便带着问题找读。(3)细读。分析整合信息、准确表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查读。准确定位填空的要求,辨清哪些是捕捉信息题,哪些是组织信息题,哪些是综合概括题。最后通观全篇,复读检查。答题时还得注意要做到三审:(1)审大题,即看清楚答题要求,尤其是“注意”后的具体要求:在答题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贯彻这一要求。(2)审小题,认真阅读表格及其中的内容,注意其横向、纵向的类别规律和表达方式。(3)审格式,任务型阅读题为主观性试题,答题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句子结构要求、同类或同栏表达一致性要求;要注意大小写、字迹等细节问题,以规范答题,求得最佳解题效果。
六、短文改错“速战化”
短文改错是大多数同学的难题,许多同学因在此题上花费时间过多而影响了下面的答题。所以,同学们在做短文改错时,应注意以下策略:首先浏览全文,迅速理解大意并把一些明显的错误标出;然后逐行进行答题。但在答题时要注意不要在某个或某些难题上停留太久,应继续做下去,等全部做完了再回过头来考虑,实在做不出来应打无错符号(或不改),即使有两三行找不出错也不能胡乱瞎改,那样会导致无错的行也没有得分。另外,在此题上不要耗时太多,如果耗时太多就会影响解答下面的书面表达题。
七、书面表达“提纲化”
书面表达是英语试卷的最后一项,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容易慌张,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实际上,同学们在做书面表达时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以下步骤可供同学们参考:⑴在搞清题意后在草稿纸上把要写的内容分列成提纲;⑵就每一个提纲写出一些关键词语或罗列出一些句子;⑶就关键词或句子根据题意运用适当的时态、语态组织成句或段落;⑷浏览全文,看看是否有要点遗漏或拼写等错误,并做修改。
总之,同学们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应多注意方法,所谓“知识是本,方法是魂”,只有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下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Hanks, W.F.(1996) Language form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In John J. Gumperz & Stephen C. Levinson(eds.) Rethinking Ling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一、听力理解“超前化”
在听力测试考试之前提前进入“角色”,稳定情绪,平和心态,先看后听,争取主动。发卷后利用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完听力卷(尤其是前5题,因为这几道题只放一遍),根据问题和选项推测将要听到的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预测答案。听力试音时,要迅速进入角色,沉着冷静地辨听试音内容,让自己提前适应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这样在听力测试中就不会因不入情境造成心慌意乱而影响答题。
二、单项填空“情境化”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语境。Hanks指出:“意义源于语言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交际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对于语言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近些年英语高考的单选题特别突出考查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的交际能力,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单项选择题几乎没有单纯考语法的,都是把要考查的知识点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以,理解单选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每道题的情境。
三、完形填空“阅读化”
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三学生来说,完形填空完成的好坏的关键是在于对完形填空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我们同学首先一定要整体把握文章,然后通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的语境、语意、语篇做到一定程度的理解;读完文章之后,要搞清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其写作思想、观点和意图是什么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
四、阅读理解“信息化”
有些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往往只根据只言片语或自己较熟悉的词组、句型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进行猜测,不顾上下文提供的有关信息,想当然地选择答案,结果往往出错。其实,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离不开文章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说几乎没有哪道题的答案的得出不是基于加工和处理文章中有关信息的,否则它就不会被称为“阅读理解”了,那么文章的存在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所以我们同学务必得搞清楚这一点,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把文章的有关信息搞清楚,并紧紧抓住它们去理解上下文的特定情节和情境,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它们运用到理解中,这样在理解时才能依据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得出正确答案。
五、任务型阅读“程序化”
任务型阅读试题是江苏和安徽两省的一道高考题型,这也是学生丢分较多的一道试题,要想答好此题,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外,学生还得注意依照以下的程序答题:(1)略读。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基本结构,抓住文章的框架及每段大意。(2)扫读。扫读图表,分析表格结构和内容,以便带着问题找读。(3)细读。分析整合信息、准确表达,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查读。准确定位填空的要求,辨清哪些是捕捉信息题,哪些是组织信息题,哪些是综合概括题。最后通观全篇,复读检查。答题时还得注意要做到三审:(1)审大题,即看清楚答题要求,尤其是“注意”后的具体要求:在答题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贯彻这一要求。(2)审小题,认真阅读表格及其中的内容,注意其横向、纵向的类别规律和表达方式。(3)审格式,任务型阅读题为主观性试题,答题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句子结构要求、同类或同栏表达一致性要求;要注意大小写、字迹等细节问题,以规范答题,求得最佳解题效果。
六、短文改错“速战化”
短文改错是大多数同学的难题,许多同学因在此题上花费时间过多而影响了下面的答题。所以,同学们在做短文改错时,应注意以下策略:首先浏览全文,迅速理解大意并把一些明显的错误标出;然后逐行进行答题。但在答题时要注意不要在某个或某些难题上停留太久,应继续做下去,等全部做完了再回过头来考虑,实在做不出来应打无错符号(或不改),即使有两三行找不出错也不能胡乱瞎改,那样会导致无错的行也没有得分。另外,在此题上不要耗时太多,如果耗时太多就会影响解答下面的书面表达题。
七、书面表达“提纲化”
书面表达是英语试卷的最后一项,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容易慌张,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实际上,同学们在做书面表达时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以下步骤可供同学们参考:⑴在搞清题意后在草稿纸上把要写的内容分列成提纲;⑵就每一个提纲写出一些关键词语或罗列出一些句子;⑶就关键词或句子根据题意运用适当的时态、语态组织成句或段落;⑷浏览全文,看看是否有要点遗漏或拼写等错误,并做修改。
总之,同学们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应多注意方法,所谓“知识是本,方法是魂”,只有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下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Hanks, W.F.(1996) Language form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In John J. Gumperz & Stephen C. Levinson(eds.) Rethinking Ling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