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进行探索,重点从教材的解读、课堂的导入、教学目标的解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优化 美术课堂 认识
伴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教育各界都对现有的教学科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则主要围绕着上好美术教学课,重点从教材的解读、课堂的导入、教学目标的解读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全新定位
教学过程中的“新”主要是是指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能够高效优质地吃透教并突破教材。首先,这就要求教学对教材要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一点离不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做理论铺垫。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只有时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才能使我们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才能使我们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展、创新,真正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标新立异”。
二、兴趣贯穿始终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仅仅围绕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课程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课堂内容的引入就好像是歌唱家在演唱前的定调,只要第一步做好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注意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外,教师恰到好处的调节也是格外重要的。一个好的鼓励或者表扬都可以使 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最后,在作业的时间阶段则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收到的成效最好。在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中,一定要加强教师的巡视指导环节,教师只有深切投入地为学生辅导、给学生以激励,才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三、活用教学方法与教材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它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了完善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既存在着共性又存在着个性,共性主要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学都要依靠新课程要求的标准进行教学,个性则是指每一个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自身的条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身、适合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始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是要活用教材。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主题、一点启示、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还是一根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开发、创造的导火索,能够为师生提供拓展、探究、研究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性的特点,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的对教材进行再设计、开发与再创造,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之上,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展开。如果目标意识淡薄,对目标理解含糊不清,都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学生学了一节课收效甚微的结果。其实,要上好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少,则浪费了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够接受所讲授的知识点,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掌握。
(二)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从而影响了重点、难点的讲解与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时候,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制定详细的课堂设计思路,使重点与难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从而完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诚然,随着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这都是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在不断地摸索与尝试中总结而成的。但是,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好课”之我见[J].中国美术教育,2007(2).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林思宁.体验式学习[F].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优化 美术课堂 认识
伴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教育各界都对现有的教学科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则主要围绕着上好美术教学课,重点从教材的解读、课堂的导入、教学目标的解读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全新定位
教学过程中的“新”主要是是指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能够高效优质地吃透教并突破教材。首先,这就要求教学对教材要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一点离不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做理论铺垫。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只有时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才能使我们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才能使我们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展、创新,真正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标新立异”。
二、兴趣贯穿始终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仅仅围绕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课程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课堂内容的引入就好像是歌唱家在演唱前的定调,只要第一步做好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注意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外,教师恰到好处的调节也是格外重要的。一个好的鼓励或者表扬都可以使 学生由“苦学”转化为“乐学”。最后,在作业的时间阶段则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收到的成效最好。在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中,一定要加强教师的巡视指导环节,教师只有深切投入地为学生辅导、给学生以激励,才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三、活用教学方法与教材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它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了完善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既存在着共性又存在着个性,共性主要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学都要依靠新课程要求的标准进行教学,个性则是指每一个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自身的条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身、适合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始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是要活用教材。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主题、一点启示、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还是一根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开发、创造的导火索,能够为师生提供拓展、探究、研究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性的特点,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的对教材进行再设计、开发与再创造,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之上,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展开。如果目标意识淡薄,对目标理解含糊不清,都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学生学了一节课收效甚微的结果。其实,要上好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少,则浪费了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够接受所讲授的知识点,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掌握。
(二)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从而影响了重点、难点的讲解与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时候,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制定详细的课堂设计思路,使重点与难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从而完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诚然,随着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这都是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在不断地摸索与尝试中总结而成的。但是,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好课”之我见[J].中国美术教育,2007(2).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林思宁.体验式学习[F].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