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作为表达的重要方式,涉及的要點较多,无论是字词的选取还是谋篇布局,都有较高要求,所以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而随文练笔作为介入阅读课堂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降低写作教学难度。对此教师要关注课文语用训练点,并在课堂中将其迁移到写作训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及早在写作中获得成功。
教师要精读当下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确定每一个阶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要求,明确随文练笔结合点,不能只凭借学生兴趣或者文本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要重视语用知识的序列。将小学阶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个系统,我们要把每一篇文章放在此系统中分析,即确定该文章在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能力上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确定好位置后,才能找到随文练笔的重点,知道学生到底要“练什么”。
随文练笔是一种在阅读教学中介入写作的训练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围绕《课标》先确定教学目标。以阅读教学中词句的学习为例。第一学段,提出了学生要“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生活,掌握文中词句的含义并积累”,即达到“了解”的目标。第二学段则是“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感受文中关键词表达的情感与作用。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学习生词,完成知识积累”,即达到“理解”的目标。第三学段变为“结合文章上下文,积累词句,推想关键词的含义,可辨析出词句的情感色彩,感受表达效果”,即达到“推想”的目标。第四学段则是“推敲与品析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意义”,即重点在于“推敲、品析”。随文练笔是一种常见写作训练方式。《课标》对写作的要求体现了序列性。如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第四学段则是“写作”。各阶段循序渐进,呈梯度发展。从第三学段开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课标》中就提出:要能写出简单的、不同体裁的作文,情感要真实,并根据内容需要,分段表述;学生可以修改自己的作品,做到语言通顺,书写规范。也就是说,从高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在阅读中获得遣词造句的能力,并能简单布局谋篇,以达到《课标》的写作要求。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知道每个阶段学生随文练笔的要求,知道教什么,才能迈出语文教学坚实的一步。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小学语文教学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由此,我们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有步骤地带领学生练笔。
(一)学习写法,深化感受
确定练什么后,就要在课中围绕训练点展开教学。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优点。如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过渡句段,对其认知与理解难度不大,但是怎样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是难点,暴露了学生写作结构中的弱点,即不关注段落间的衔接。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过渡运用效果就很好,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是整篇文章阅读起来还是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在教授本文的时候,可以以“如何运用过渡句段”为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在自己写作中完成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文章中有哪些过渡句(段),并体会这些句段的作用与运用的好处。最后,在领悟句、段衔接的基础上进行随文练笔。
(二)运用练笔,进行表达
学生掌握教材课文写法,知道其中一些写法的好处后,就可趁热打铁,开始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促使对知识点的精准掌握。教师可根据文章题材,使用不同练笔形式。
首先,模仿型练笔。就是以课文为样本,对其中句式、段落与结构进行模仿写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段落清晰,语言优美,教师应从中找出语言训练的迁移点,引导学生模仿,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句式模仿为例,教材文本有很多特殊句式,教师可带领学生赏析其写作手法,明确这种写法的优点与表达效果,积累语言,在随文练笔中进行仿写,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匆匆》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细节的描写,体现了“匆匆”的形象。如: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中过去。可让学生仿写排比句,如“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下过去;玩耍嬉戏的时候,时间从玩闹中过去……”学生仿写后,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语句,以此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其次,扩展型练笔。即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科学想象,扩展文本。课文中留白的位置可能在中间,也可能在结尾,需要学生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完成扩展练笔。作者为了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在创作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空白,教学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对父亲的描写十分详细,让学生充分体会父亲的伟大,但是对7岁儿子的描写,却很简单,教师就可抓住文章中这一空白点,让学生仿照之前对父亲的描写方法,继续想象。如阿曼达被困的38小时中发生的事情。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第三自然段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多幅图画情境,课中可引导学生对景色进行想象补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自己查找资料,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写,完成补白,以此锻炼学生整理与提炼信息的能力,增强其语用能力,学以致用。
最后,展示练笔,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随文练笔指导不能止于学生的随堂练写,还要在写后进行评价,总结当节课学习的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巡视指导,即学生在练笔的时候教师下讲台巡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发现个别学生出现问题,则需进行精准指导;若是共性问题则是全班内指导,围绕课文中训练点展开随笔教学。合作朗读,学生完成练笔后,主动阅读自己的练笔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小结,即从学生学习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通过随文练笔感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语文阅读课中注重随文练笔的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随文练笔帮助学生提升语用能力。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确定教什么,再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明确怎么教,运用恰当的随文练笔教学策略,创建综合性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津北小学语文教师。
一、解读课标,知道练什么
教师要精读当下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确定每一个阶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要求,明确随文练笔结合点,不能只凭借学生兴趣或者文本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要重视语用知识的序列。将小学阶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个系统,我们要把每一篇文章放在此系统中分析,即确定该文章在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能力上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确定好位置后,才能找到随文练笔的重点,知道学生到底要“练什么”。
随文练笔是一种在阅读教学中介入写作的训练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围绕《课标》先确定教学目标。以阅读教学中词句的学习为例。第一学段,提出了学生要“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生活,掌握文中词句的含义并积累”,即达到“了解”的目标。第二学段则是“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感受文中关键词表达的情感与作用。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学习生词,完成知识积累”,即达到“理解”的目标。第三学段变为“结合文章上下文,积累词句,推想关键词的含义,可辨析出词句的情感色彩,感受表达效果”,即达到“推想”的目标。第四学段则是“推敲与品析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意义”,即重点在于“推敲、品析”。随文练笔是一种常见写作训练方式。《课标》对写作的要求体现了序列性。如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第四学段则是“写作”。各阶段循序渐进,呈梯度发展。从第三学段开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课标》中就提出:要能写出简单的、不同体裁的作文,情感要真实,并根据内容需要,分段表述;学生可以修改自己的作品,做到语言通顺,书写规范。也就是说,从高年级开始,学生就要在阅读中获得遣词造句的能力,并能简单布局谋篇,以达到《课标》的写作要求。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知道每个阶段学生随文练笔的要求,知道教什么,才能迈出语文教学坚实的一步。
二、丰富教学形式,探究怎么练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小学语文教学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由此,我们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有步骤地带领学生练笔。
(一)学习写法,深化感受
确定练什么后,就要在课中围绕训练点展开教学。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优点。如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过渡句段,对其认知与理解难度不大,但是怎样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是难点,暴露了学生写作结构中的弱点,即不关注段落间的衔接。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过渡运用效果就很好,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是整篇文章阅读起来还是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在教授本文的时候,可以以“如何运用过渡句段”为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在自己写作中完成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文章中有哪些过渡句(段),并体会这些句段的作用与运用的好处。最后,在领悟句、段衔接的基础上进行随文练笔。
(二)运用练笔,进行表达
学生掌握教材课文写法,知道其中一些写法的好处后,就可趁热打铁,开始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促使对知识点的精准掌握。教师可根据文章题材,使用不同练笔形式。
首先,模仿型练笔。就是以课文为样本,对其中句式、段落与结构进行模仿写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段落清晰,语言优美,教师应从中找出语言训练的迁移点,引导学生模仿,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句式模仿为例,教材文本有很多特殊句式,教师可带领学生赏析其写作手法,明确这种写法的优点与表达效果,积累语言,在随文练笔中进行仿写,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匆匆》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细节的描写,体现了“匆匆”的形象。如: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中过去。可让学生仿写排比句,如“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下过去;玩耍嬉戏的时候,时间从玩闹中过去……”学生仿写后,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语句,以此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其次,扩展型练笔。即学生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科学想象,扩展文本。课文中留白的位置可能在中间,也可能在结尾,需要学生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完成扩展练笔。作者为了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在创作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空白,教学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对父亲的描写十分详细,让学生充分体会父亲的伟大,但是对7岁儿子的描写,却很简单,教师就可抓住文章中这一空白点,让学生仿照之前对父亲的描写方法,继续想象。如阿曼达被困的38小时中发生的事情。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第三自然段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多幅图画情境,课中可引导学生对景色进行想象补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自己查找资料,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写,完成补白,以此锻炼学生整理与提炼信息的能力,增强其语用能力,学以致用。
最后,展示练笔,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随文练笔指导不能止于学生的随堂练写,还要在写后进行评价,总结当节课学习的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巡视指导,即学生在练笔的时候教师下讲台巡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发现个别学生出现问题,则需进行精准指导;若是共性问题则是全班内指导,围绕课文中训练点展开随笔教学。合作朗读,学生完成练笔后,主动阅读自己的练笔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小结,即从学生学习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通过随文练笔感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语文阅读课中注重随文练笔的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随文练笔帮助学生提升语用能力。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确定教什么,再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明确怎么教,运用恰当的随文练笔教学策略,创建综合性语文课堂。
作者简介: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津北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