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如今进入到了深入研究阶段,从之前单纯的技能、技术层面提升至如今的人文思想层面。“大语文”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互契合,为现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我国高校应积极形成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观念,教师建立发展的育人观,为《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条件。
关键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语文观
一、 引言
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如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有学者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秦朝晖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建构》中提出应把《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对课程的定位上,李扬则认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应侧重对学生教学理念的培养等,这些观点都主张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偏重于技能、技巧等表层或工具层面,没有体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要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层理念。因此,本文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真正的落实在人文地基至上,彻底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
二、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旨在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和陶冶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觉地涵养真诚和谦逊、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动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使人真正地成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个性的文明人、文化人。“大语文”观强调在大文化背景下,多门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整体的“人”通过对“体验性知识”的不断“学”与“习”形成自身独特的意识和觉悟,从而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
三、 “大语文”观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语文”观强调整体的“人”通过“学”与“习”最终成为“有道德、有境界”的人,而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要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进行培养和评价,这种培养是全面的、整体的,要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使学生成为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语文”观最终目标与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人为本”是当今高校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贯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以人为本”强调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求。而“大语文观”所强调的“有人格、有个性的人”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合。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大语文”观可以为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其指明方向。
四、 实施策略
1. 引导转变学生思维
对于很多走入高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他们并不陌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伴随着他们,但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大学语文与他们之前所学语文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学生幼儿园至高中所学语文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是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奠基石,是一种无需深入剖析和思考的枯燥的文章集合物。但“大语文”观下《大学语文》是成人式的语文,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对多种语言文学的“学”,分析、思考并内化为自我独特的意识,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之前学习模式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所接触知识的升华和内化,从而成为有个性的人。
2. 形成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
“大语文”观主张“体验性知识”的学习,既然是“体验性知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大学语文》中很多选文都是年代久远的文章,使得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文章中所传达的意境。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大学语文》课堂的内容可以与社会热点、生活相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情形设置不同时间段的课程,而不一定都是每节课90分钟的时间;《大学语文》的授课场所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定为电影院、教堂、某公益现场、公园、登山等地,不在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通过种种转变,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更加真实、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感知他们的所“学”,这样形成的认知更加鲜活、更加立体。
3. 高校教师树立发展的育人观念
“大语文”观强调学生的个人人格魅力和完善,学生个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本身的个性就比较鲜明,他们善于表现自我的不同,寻找自我的存在感。由于每位同学的家庭经历、学习经历、思维模式都不相同,所以每位同学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位作者传达的意境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在大学的课堂上不应该像以往初高中的课堂一样,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只要学生可以事出有因,可以自圆其说,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而不拘泥于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有一种发展的育人观念,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大学语文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
“大语文”观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单纯的技能层面提升到人文层面,使《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深入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建构[J].教育研究,2012(11).
[2]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02(09).
[3]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作者简介:
苑道平,河南省鄭州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语文观
一、 引言
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如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有学者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秦朝晖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建构》中提出应把《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对课程的定位上,李扬则认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应侧重对学生教学理念的培养等,这些观点都主张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偏重于技能、技巧等表层或工具层面,没有体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要体现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层理念。因此,本文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真正的落实在人文地基至上,彻底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
二、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旨在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和陶冶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觉地涵养真诚和谦逊、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动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使人真正地成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个性的文明人、文化人。“大语文”观强调在大文化背景下,多门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整体的“人”通过对“体验性知识”的不断“学”与“习”形成自身独特的意识和觉悟,从而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
三、 “大语文”观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语文”观强调整体的“人”通过“学”与“习”最终成为“有道德、有境界”的人,而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要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进行培养和评价,这种培养是全面的、整体的,要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使学生成为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语文”观最终目标与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人为本”是当今高校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贯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以人为本”强调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求。而“大语文观”所强调的“有人格、有个性的人”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合。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大语文”观可以为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其指明方向。
四、 实施策略
1. 引导转变学生思维
对于很多走入高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他们并不陌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伴随着他们,但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大学语文与他们之前所学语文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学生幼儿园至高中所学语文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是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奠基石,是一种无需深入剖析和思考的枯燥的文章集合物。但“大语文”观下《大学语文》是成人式的语文,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对多种语言文学的“学”,分析、思考并内化为自我独特的意识,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之前学习模式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所接触知识的升华和内化,从而成为有个性的人。
2. 形成开放的语文学习氛围
“大语文”观主张“体验性知识”的学习,既然是“体验性知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大学语文》中很多选文都是年代久远的文章,使得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文章中所传达的意境。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大学语文》课堂的内容可以与社会热点、生活相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情形设置不同时间段的课程,而不一定都是每节课90分钟的时间;《大学语文》的授课场所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定为电影院、教堂、某公益现场、公园、登山等地,不在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通过种种转变,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更加真实、更加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感知他们的所“学”,这样形成的认知更加鲜活、更加立体。
3. 高校教师树立发展的育人观念
“大语文”观强调学生的个人人格魅力和完善,学生个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本身的个性就比较鲜明,他们善于表现自我的不同,寻找自我的存在感。由于每位同学的家庭经历、学习经历、思维模式都不相同,所以每位同学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位作者传达的意境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在大学的课堂上不应该像以往初高中的课堂一样,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只要学生可以事出有因,可以自圆其说,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而不拘泥于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有一种发展的育人观念,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大学语文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
“大语文”观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单纯的技能层面提升到人文层面,使《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深入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建构[J].教育研究,2012(11).
[2]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02(09).
[3]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作者简介:
苑道平,河南省鄭州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