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提出:语文课本大作文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缺乏专门的具体的写作指导,而练笔的机会少得可怜,学生一般在一单元结束时才有一次大作文,往往在综合性活动之后随意写一篇交差了事,写作能力迟迟不能提高。更兴趣而言。写作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写作水平业已成为制约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瓶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何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成为必须破解的难题。
现象描述: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患有“作文恐惧症”,害怕作文,常常无话可说,不知怎样下笔。我们曾寄希望于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布局等方法技巧的讲解,结果学生还是紧皱眉头——没词儿。关于作文的困惑很多,但学生写作中的最大问题是生活贫乏,内容空洞,思维雷同,思路狭窄,感情做作,语言干瘪,缺乏思想,缺乏想象,材料千篇一律,众人一说;缺少生活气息,更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学生身处生活之中,但不一定会感悟生活,他们最缺乏的并不是写作技巧,而首先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观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文教学只有培养好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解决策略: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表现生活;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增强开放意识,将教学视野拓展到课堂教学以外的广阔生活空间,真正实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
“生活是万花筒”。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其次,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焦点,前沿科技动态,以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再次,即使学生足不出校,我们也能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百态众生,关注校园的“风云际会”,使他们获得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从而创造出充满浓郁青春色彩的校园文化。
(2)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能力。当然,发现生活不仅是动动眼睛、动动耳朵、动动口的事情,得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品味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有灵动的想像。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写作来反映生活,进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的观念。只有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也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品味生活的热情提高了,他们才会思如泉涌,才会写出反映生活真谛的作品来。
(3)引导学生表现生活
写作是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技能,是表现生活的一种归宿。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倡“为了生活去写作”“以我的心写我的生活”,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随学随写;二是立足课外活动,让学生随看随写;立足情感体验,让学生随想随写。
把写作与阅读教学、活动实践、学生兴趣结合起来,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练习写作。这就是“随笔杂感”的特点。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接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由此而想到的,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一定都能写成充实完整的文章,但那点点滴滴的感受,完全可以在整理下形成精彩的片断。
2。開展“随笔杂感”的主要方法
(1)从“主题日记”导入“随笔杂感”的入门训练
“随笔杂感”,“随”就是随便写,怎么写都成;“杂”就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人一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本书、一个场面、喜悦、沮丧、爱憎、……无所不包,慢慢练,但必须坚持,字数不限,但必须叙述清楚,有重点,不流水帐,有自己的看法。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随笔杂感”就从日记入手。但日记不能是流水帐,每天的日记必须有个主题,有个中心。
(2)从“一百字”到“一千字”的量进训练
进初一时,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字数不得少于100字;二个月不得少于200字;第三个月不得少于300字;到第一学期期末时,不得少于400字;第二学期开始到结束,不得少于500字。第二学年始至初三结束,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3)从“写什么”到“为什么写”再到“怎样写”的递进训练
学生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从总体上还是有针对性的引导。第一学年从“写什么”入手,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让他们的写作融入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找内容;第二学年从“为什么写”入手,引导他们发现生活,让他的写作融入生活中去,用慧眼去感悟生活,去反思,去辨别,去判断;第三学年从“怎样写”入手,引志他们去表现生活,让他们的写作融入生活的五彩缤纷中去,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表现生活的美。
(4)从埋头苦改到身心悦愉的本色的作文教学
我的语文可以没有作业,但没有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是万万不行的。大多数时候,“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成为唯一的作业,其他作业都在堂里解决了。当然,对“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的内容我有时也有规定,其中很多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深化。课前五分钟,是优秀或进步的 “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起舞弄影之时。一周下来,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每个同学都接触下不同的风格。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入门入趣入道,乐此不彼。
一沙一界,一花一天堂。 “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当前的作文教育,“舍本爱末,脱离生活”,是一种常态。通过实践认为,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利性教学。要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爱上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来做文章。
现象描述: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患有“作文恐惧症”,害怕作文,常常无话可说,不知怎样下笔。我们曾寄希望于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布局等方法技巧的讲解,结果学生还是紧皱眉头——没词儿。关于作文的困惑很多,但学生写作中的最大问题是生活贫乏,内容空洞,思维雷同,思路狭窄,感情做作,语言干瘪,缺乏思想,缺乏想象,材料千篇一律,众人一说;缺少生活气息,更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学生身处生活之中,但不一定会感悟生活,他们最缺乏的并不是写作技巧,而首先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观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文教学只有培养好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解决策略: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表现生活;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增强开放意识,将教学视野拓展到课堂教学以外的广阔生活空间,真正实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
“生活是万花筒”。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其次,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焦点,前沿科技动态,以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再次,即使学生足不出校,我们也能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百态众生,关注校园的“风云际会”,使他们获得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从而创造出充满浓郁青春色彩的校园文化。
(2)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生活中并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能力。当然,发现生活不仅是动动眼睛、动动耳朵、动动口的事情,得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品味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有灵动的想像。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写作来反映生活,进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的观念。只有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也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品味生活的热情提高了,他们才会思如泉涌,才会写出反映生活真谛的作品来。
(3)引导学生表现生活
写作是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技能,是表现生活的一种归宿。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倡“为了生活去写作”“以我的心写我的生活”,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随学随写;二是立足课外活动,让学生随看随写;立足情感体验,让学生随想随写。
把写作与阅读教学、活动实践、学生兴趣结合起来,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练习写作。这就是“随笔杂感”的特点。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接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由此而想到的,其内容丰富多彩,不一定都能写成充实完整的文章,但那点点滴滴的感受,完全可以在整理下形成精彩的片断。
2。開展“随笔杂感”的主要方法
(1)从“主题日记”导入“随笔杂感”的入门训练
“随笔杂感”,“随”就是随便写,怎么写都成;“杂”就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一人一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本书、一个场面、喜悦、沮丧、爱憎、……无所不包,慢慢练,但必须坚持,字数不限,但必须叙述清楚,有重点,不流水帐,有自己的看法。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随笔杂感”就从日记入手。但日记不能是流水帐,每天的日记必须有个主题,有个中心。
(2)从“一百字”到“一千字”的量进训练
进初一时,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字数不得少于100字;二个月不得少于200字;第三个月不得少于300字;到第一学期期末时,不得少于400字;第二学期开始到结束,不得少于500字。第二学年始至初三结束,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3)从“写什么”到“为什么写”再到“怎样写”的递进训练
学生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从总体上还是有针对性的引导。第一学年从“写什么”入手,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让他们的写作融入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找内容;第二学年从“为什么写”入手,引导他们发现生活,让他的写作融入生活中去,用慧眼去感悟生活,去反思,去辨别,去判断;第三学年从“怎样写”入手,引志他们去表现生活,让他们的写作融入生活的五彩缤纷中去,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表现生活的美。
(4)从埋头苦改到身心悦愉的本色的作文教学
我的语文可以没有作业,但没有学生每天的“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是万万不行的。大多数时候,“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成为唯一的作业,其他作业都在堂里解决了。当然,对“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的内容我有时也有规定,其中很多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深化。课前五分钟,是优秀或进步的 “主题日记”或“随笔杂感”起舞弄影之时。一周下来,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每个同学都接触下不同的风格。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入门入趣入道,乐此不彼。
一沙一界,一花一天堂。 “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当前的作文教育,“舍本爱末,脱离生活”,是一种常态。通过实践认为,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利性教学。要指导学生写作,学生爱上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来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