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而这也是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不断被强调的 “三自教育”理念的体现。本文以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一大学生活动的典型代表着手,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理念的贯彻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在“三自教育”不断被强化的大环境下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现状,力求以客观的态度为大学生的发展和志愿者活动的优化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三自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现状;优化建议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日益重视,“三自教育”理念在各大院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不断渗透。而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大学生实践“三自教育”理念的典型代表,通过参与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民主情操和责任感。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融入“三自教育”的志愿者活动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三自教育”理念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三自教育”理念下志愿者活动开展现状的剖析阐述,分析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对“三自教育”理念的升华,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利于贯彻“三自教育”,并优化志愿活动的意见,这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在调查中,我们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共发放问卷206份,有效回收206份。被调查者中,按年级分类,大一共有131人,占总人数的63.59%;大二共有61人,占总人数的29.61%;大三共有12人,占总人数的5.83%;大四共有2人,占总人数的0.97%。按性别分类,男生58人,占总人数的28.16%;女生148人,占总人数的71.84%。
2.2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采取不记名的网上问卷发放方式。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收集大学生对“三自教育”在志愿者活动中开展的认识以及大学生对“三自教育”未来的展望。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者认为志愿者工作非常有意义,在服务社会中锻炼自己。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且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当今的大学生习惯于校园生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业上,从而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其他事物。
3.2 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活动机制仍不够完善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判断力不足,对于服务方的需求无法准确定位,易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组织者需要落实好对项目的讲解说明,让广大受众充分了解相关的志愿者活动。
由于校内志愿者活动参与的时间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等与评优评奖的德育分挂钩,许多同学会为了德育分去有选择性地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些相关功利性制度也可能會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同时,融入“三自教育”的志愿者活动的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参与主体缺乏自我教育和评价总结,“三自教育”在志愿者组织内部实施还存在不足,如何让志愿者活动的影响源远流长是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可能与“三自教育”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
(2)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所占比例较小
根据调研结果,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所占比例较小。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只是出于简单的体验而参加的,在活动结束后未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没有在三自教育的高度上提升自己。
(3)参与目的不够多样化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也有根据选择切合自身专业的项目锻炼自己能力,这些都是“三自教育”的体现。然而,学校关于志愿者与评优挂钩的制度使得不少同学功利地参加活动,追求结果却不注重过程,这与“三自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4)志愿者活动周期类型不多
大学生相对初高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主体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活动类型。有针对专业的活动,有富有挑战性的,有简单服务社会的,不同的大学生选择心理不同,需求不同,对志愿者活动的要求也不同。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选择占领导地位。
4.建议
4.1将“三自”纳入前期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三自”认识
将“三自教育”的内容植入志愿者活动的前期培训中,由组织者为志愿者导航,进行“三自教育”理念的贯彻,指导志愿者在活动前找到个人定位,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奉献力量;活动后积极反思、巩固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1]。
4.2丰富志愿者组织岗位,建立志愿者角色多样体验机制
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机械完成志愿者活动任务、无法实现多样角色体验的现状,也可以为志愿者组织注入更多新思想,从而满足大学生“三自教育”的目的[2]。
4.3建立持续的反馈体系,加强志愿者与组织的反馈
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期间志愿者和组织之间缺乏沟通,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与组织之间缺乏反馈,不利于后续志愿者活动的优化。建立持续的反馈体系对于提高志愿者组织的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三自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4.4开设课外实践性志愿者活动,满足志愿者多元化学习需求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同样,离开了社会实践,“三自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大学生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志愿者组织如果能为大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性活动,实现“三自教育”[3]。
5.总结
对于大学生而言,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帮助他们较好地实现了自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让大学生切实理解“三自教育”的内涵,真正做到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服务意识。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活动机制,让大学生乐享“三自教育”带来的益处。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三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惠及大众。
参考文献:
[1]陈璇. 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06:89-91.
[2]顾莹,朱国平,张建平. 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1:173-175.
[3]丁炫凱. 论高校学生会如何完善“三自功能”[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266-267.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而这也是近年来在高校教育中不断被强调的 “三自教育”理念的体现。本文以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一大学生活动的典型代表着手,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理念的贯彻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在“三自教育”不断被强化的大环境下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现状,力求以客观的态度为大学生的发展和志愿者活动的优化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三自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现状;优化建议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日益重视,“三自教育”理念在各大院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不断渗透。而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大学生实践“三自教育”理念的典型代表,通过参与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民主情操和责任感。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融入“三自教育”的志愿者活动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三自教育”理念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三自教育”理念下志愿者活动开展现状的剖析阐述,分析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对“三自教育”理念的升华,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利于贯彻“三自教育”,并优化志愿活动的意见,这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在调查中,我们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共发放问卷206份,有效回收206份。被调查者中,按年级分类,大一共有131人,占总人数的63.59%;大二共有61人,占总人数的29.61%;大三共有12人,占总人数的5.83%;大四共有2人,占总人数的0.97%。按性别分类,男生58人,占总人数的28.16%;女生148人,占总人数的71.84%。
2.2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采取不记名的网上问卷发放方式。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收集大学生对“三自教育”在志愿者活动中开展的认识以及大学生对“三自教育”未来的展望。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被调查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者认为志愿者工作非常有意义,在服务社会中锻炼自己。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且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当今的大学生习惯于校园生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业上,从而导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其他事物。
3.2 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1)活动机制仍不够完善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判断力不足,对于服务方的需求无法准确定位,易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组织者需要落实好对项目的讲解说明,让广大受众充分了解相关的志愿者活动。
由于校内志愿者活动参与的时间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等与评优评奖的德育分挂钩,许多同学会为了德育分去有选择性地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些相关功利性制度也可能會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同时,融入“三自教育”的志愿者活动的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参与主体缺乏自我教育和评价总结,“三自教育”在志愿者组织内部实施还存在不足,如何让志愿者活动的影响源远流长是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可能与“三自教育”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
(2)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所占比例较小
根据调研结果,管理者、监督者的角色所占比例较小。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只是出于简单的体验而参加的,在活动结束后未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没有在三自教育的高度上提升自己。
(3)参与目的不够多样化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也有根据选择切合自身专业的项目锻炼自己能力,这些都是“三自教育”的体现。然而,学校关于志愿者与评优挂钩的制度使得不少同学功利地参加活动,追求结果却不注重过程,这与“三自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4)志愿者活动周期类型不多
大学生相对初高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主体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活动类型。有针对专业的活动,有富有挑战性的,有简单服务社会的,不同的大学生选择心理不同,需求不同,对志愿者活动的要求也不同。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选择占领导地位。
4.建议
4.1将“三自”纳入前期培训,提高志愿者的“三自”认识
将“三自教育”的内容植入志愿者活动的前期培训中,由组织者为志愿者导航,进行“三自教育”理念的贯彻,指导志愿者在活动前找到个人定位,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奉献力量;活动后积极反思、巩固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1]。
4.2丰富志愿者组织岗位,建立志愿者角色多样体验机制
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机械完成志愿者活动任务、无法实现多样角色体验的现状,也可以为志愿者组织注入更多新思想,从而满足大学生“三自教育”的目的[2]。
4.3建立持续的反馈体系,加强志愿者与组织的反馈
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期间志愿者和组织之间缺乏沟通,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与组织之间缺乏反馈,不利于后续志愿者活动的优化。建立持续的反馈体系对于提高志愿者组织的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三自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4.4开设课外实践性志愿者活动,满足志愿者多元化学习需求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同样,离开了社会实践,“三自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大学生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志愿者组织如果能为大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性活动,实现“三自教育”[3]。
5.总结
对于大学生而言,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帮助他们较好地实现了自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让大学生切实理解“三自教育”的内涵,真正做到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服务意识。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活动机制,让大学生乐享“三自教育”带来的益处。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三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惠及大众。
参考文献:
[1]陈璇. 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06:89-91.
[2]顾莹,朱国平,张建平. 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1:173-175.
[3]丁炫凱. 论高校学生会如何完善“三自功能”[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