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舞百戏是汉代音乐、舞蹈和杂技艺术的总称。
汉代的音乐既有宫廷宗庙的,也有民间的。据有关资料,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器不下十余种,有打击乐,也有管乐。这些乐器往往在一起演奏,组成一支较大的“交响”乐队,或为器乐协奏,或为舞蹈伴奏。
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有七盘舞、建鼓舞、踏拊舞、长袖舞,舞者动作飘逸,给人以潇洒的美感。建鼓是一种大鼓。鼓身中间用高柱贯穿,树立在鼓架上。建鼓舞是一种男子双人舞。《鼓舞》中,两名舞者正围着建鼓欢跳。舞姿健美,呼应很好,构图均齐而有变化。踏拊舞,就是踏拊节而舞,是种女子独舞。《踏拊舞》中,舞者头顶饰物,手持两条飘带腾跃,如同’飞在半空,像是古印度的湿婆神,又像是敦煌飞天。
舞蹈,这种用肢体来表现的艺术,被汉画像石形象地保留下来。
“百戏”比起舞蹈,更为大众化。汉代的百戏,包括杂技、角抵、幻术等。
汉代的杂技有倒立、弄壶(耍坛子)、耍杖、飞剑跳丸等,冲狭(钻圈)是其中的一种,今日的马戏表演中有时还可以看到这一古老的节目。表演者纵身穿过一个周围插满尖刀的小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冲狭》画面中有两位女伎:一人冲过狭圈,刚刚落地;一人飞身跃起,准备穿越。这本来是一个惊险的动作,然而却被描画得如同舞蹈那样优美,让人感到她们技艺超凡,游刃有余。《乐舞百戏》则是杂技的小群像:左起第二人跳丸,左手跳十二丸;第三人口吐火焰;第四人一手倒立,另一手托物;第五人为奔走,即小丑。其余三人(左一右二)为伴奏者。
“角抵戏”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竞技项目,有“人兽相斗…人人相搏”“兽兽相斗”三种。画像石上的角抵戏,都将场面刻画得异常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斗兽图》中,一个赤裸上身的武士,将全身都注于右臂上。左手将猛兽头按在身下;兽也不甘示弱,正在奋力挣扎。这种僵持,足够让人心跳加速。而《矛剑对击阻》,则是搏杀前的一瞬间:一人手持利剑,向前冲去;另一人扎着马步,端起长矛,准备迎战。下一瞬将是一阵怎样的你死我活的搏斗!
这些“角抵戏”描绘的虽是游戏,却无法掩饰它的血腥。这或许是汉代贵族们尚武、嗜血的另一面。
四生产劳动
汉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中,真正描绘生产劳动,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很少,只有“耕耘图”“牵牛图”“捕鱼图”三块,各自拥有着独特魅力。
《耕耘图》的正中央画一农夫,弯腰曲腿,上身赤裸,正在禾间锄地;画面右边一名女子,担着一个陶罐,想必是到田间送饭的农夫的妻子。画面左上方一只小鹿,似乎受了惊,正准备逃命。看那农夫的劳作,让人会想起后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看那送饭的妻子,画面又给人以温馨之感。从农夫用的铁制农具、田间种的粟来说,我们知道——汉代时铁制农具大量使用,南阳是以种植粟为主。
汉代有人力的精耕细作,还有中国最重要的耕作方式——牛耕。汉代时,牛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家畜,更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力。山东的汉画像石上就有《牛耕图》。南阳的《牵牛图》也说明牛在南阳的普及。一头耕牛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耕牛画得极好:犄角弯曲锋利,背部高隆,四肢强健有力,尽显力量之美,堪称画像石中最美、最传神的动物。
《捕鱼图》画面主要是两座拱桥,桥下河面上有一般小船。船上两人,一人撑船,一人弯腰捕鱼。桥上站有两人,同时向下放网,捕到的鱼统统落入网中。近两千年前,南阳先民的捕鱼劳作就这样再现在我们眼前。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是农耕民族起源的,农业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最易被人忽略。因此,反映农业生产的画像石,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异常珍贵。
手工劳作内容在南阳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难得一见,这里选录山东、江苏汉画像石各一块,作为补充,当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山东的《冶铁图》,左起四人在用大皮囊鼓风,接着四人在锻打,然后四人在检测产品,最右边是作坊的大门,有门卫把守。江苏的《纺织图》,左为纺线,右为织布,画中织女正转身接抱婴儿。一个细节,为画面平添了一份亲情。
汉代的音乐既有宫廷宗庙的,也有民间的。据有关资料,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器不下十余种,有打击乐,也有管乐。这些乐器往往在一起演奏,组成一支较大的“交响”乐队,或为器乐协奏,或为舞蹈伴奏。
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有七盘舞、建鼓舞、踏拊舞、长袖舞,舞者动作飘逸,给人以潇洒的美感。建鼓是一种大鼓。鼓身中间用高柱贯穿,树立在鼓架上。建鼓舞是一种男子双人舞。《鼓舞》中,两名舞者正围着建鼓欢跳。舞姿健美,呼应很好,构图均齐而有变化。踏拊舞,就是踏拊节而舞,是种女子独舞。《踏拊舞》中,舞者头顶饰物,手持两条飘带腾跃,如同’飞在半空,像是古印度的湿婆神,又像是敦煌飞天。
舞蹈,这种用肢体来表现的艺术,被汉画像石形象地保留下来。
“百戏”比起舞蹈,更为大众化。汉代的百戏,包括杂技、角抵、幻术等。
汉代的杂技有倒立、弄壶(耍坛子)、耍杖、飞剑跳丸等,冲狭(钻圈)是其中的一种,今日的马戏表演中有时还可以看到这一古老的节目。表演者纵身穿过一个周围插满尖刀的小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冲狭》画面中有两位女伎:一人冲过狭圈,刚刚落地;一人飞身跃起,准备穿越。这本来是一个惊险的动作,然而却被描画得如同舞蹈那样优美,让人感到她们技艺超凡,游刃有余。《乐舞百戏》则是杂技的小群像:左起第二人跳丸,左手跳十二丸;第三人口吐火焰;第四人一手倒立,另一手托物;第五人为奔走,即小丑。其余三人(左一右二)为伴奏者。
“角抵戏”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竞技项目,有“人兽相斗…人人相搏”“兽兽相斗”三种。画像石上的角抵戏,都将场面刻画得异常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斗兽图》中,一个赤裸上身的武士,将全身都注于右臂上。左手将猛兽头按在身下;兽也不甘示弱,正在奋力挣扎。这种僵持,足够让人心跳加速。而《矛剑对击阻》,则是搏杀前的一瞬间:一人手持利剑,向前冲去;另一人扎着马步,端起长矛,准备迎战。下一瞬将是一阵怎样的你死我活的搏斗!
这些“角抵戏”描绘的虽是游戏,却无法掩饰它的血腥。这或许是汉代贵族们尚武、嗜血的另一面。
四生产劳动
汉代,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中,真正描绘生产劳动,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很少,只有“耕耘图”“牵牛图”“捕鱼图”三块,各自拥有着独特魅力。
《耕耘图》的正中央画一农夫,弯腰曲腿,上身赤裸,正在禾间锄地;画面右边一名女子,担着一个陶罐,想必是到田间送饭的农夫的妻子。画面左上方一只小鹿,似乎受了惊,正准备逃命。看那农夫的劳作,让人会想起后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看那送饭的妻子,画面又给人以温馨之感。从农夫用的铁制农具、田间种的粟来说,我们知道——汉代时铁制农具大量使用,南阳是以种植粟为主。
汉代有人力的精耕细作,还有中国最重要的耕作方式——牛耕。汉代时,牛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家畜,更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力。山东的汉画像石上就有《牛耕图》。南阳的《牵牛图》也说明牛在南阳的普及。一头耕牛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耕牛画得极好:犄角弯曲锋利,背部高隆,四肢强健有力,尽显力量之美,堪称画像石中最美、最传神的动物。
《捕鱼图》画面主要是两座拱桥,桥下河面上有一般小船。船上两人,一人撑船,一人弯腰捕鱼。桥上站有两人,同时向下放网,捕到的鱼统统落入网中。近两千年前,南阳先民的捕鱼劳作就这样再现在我们眼前。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是农耕民族起源的,农业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最易被人忽略。因此,反映农业生产的画像石,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异常珍贵。
手工劳作内容在南阳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难得一见,这里选录山东、江苏汉画像石各一块,作为补充,当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山东的《冶铁图》,左起四人在用大皮囊鼓风,接着四人在锻打,然后四人在检测产品,最右边是作坊的大门,有门卫把守。江苏的《纺织图》,左为纺线,右为织布,画中织女正转身接抱婴儿。一个细节,为画面平添了一份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