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拨动心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20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小小的话题。你觉得上语文课该干些什么?
  生:动脑思考。
  师:动脑思考,每堂课不管是什么课都要动脑思考。
  生:要好好读书。
  师:要好好读书,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还有吗?
  生:进入意境。
  师:进入意境,什么叫意境?
  (全体学生发笑)
  生:(继续解释)比如我们念一首古诗要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否则你念出来的古诗就不生动。
  师:你说得真好!进入这种画面,找到这种感觉。这是大师说的话啊!
  生:我觉得在课堂上,大家必须交流思想。
  师:对,必须交流思想,把你的感觉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不对?好,你希望上语文课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需要一种欢乐的气氛,使大家高高兴兴上语文课,很有趣味。
  师:对,我就喜欢上语文课的时候,看到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换句话讲,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生:我觉得上语文课应该能使同学们陶醉,沉入到那种古诗的气氛中。
  师:因为知道今天要上古诗词,你要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当中,是吗?看来呀,你们是提早进入状态啦!
  师:那么好,我们接下来就来上课。
  【点评:聊聊语文课该干什么,一个“聊”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创设了宽松润泽的教学氛围。语文课该干什么,如此开放的话题,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相机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课的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师: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这里有词语,(课件出示:孤村老树 轻烟寒鸦 落日残霞 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红叶黄花)这是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行一行地读。第一行谁想读?
  生:(较有感情)孤村老树,轻烟寒鸦。
  师:读得是字正腔圆,而且他读出了一点自己的感觉。你们再听他读。
  (生再读)
  师:他读这组词语的时候,你们看到了这组词是什么颜色啊?是什么色调?
  生:是金黄色的。
  生:是轻纱的感觉。
  师:轻纱给人感觉是朦胧的。
  生:灰黑的颜色。
  师:这种灰色的孤村老树,这种朦胧的轻烟寒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一种凄惨凋落的感觉。
  师:凋落的感觉。
  生:给我一种悲伤的感觉。
  师:悲伤的感觉。你们的感觉都很敏感,而且有点伤感,尽管是黑白的,是灰色的,孤村老树,轻烟寒鸦,但这种淡淡的感觉有时候也让你的心——
  生:平静下来。
  师:当你平静下来的时候再看,你能感到——
  生:一种比较孤独的感觉。
  师:看来这组词太有个性了,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好,同学们,打开你们的心窗,点亮你们心中的那盏明亮的灯,第二行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谁想来?
  生:落日残霞,飞鸿影下。
  (生再读,“飞鸿影下”语调读得较高。)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他再读一遍,他在读这一行词语的时候,看到的画面的色彩跟第一行词语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你的感受也会不同。
  (生再读)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残缺的太阳正在西下。
  师:残缺的太阳,是吗?发生日食了吗?
  (生笑)
  生:我认为应该不是残缺的太阳,而是太阳落下山头的一点光。
  师:落日的余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是不是?你把它读出来。
  (生读)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大雁掠过。
  师:看到了大雁掠过,飞过的感觉?
  (生点头)
  师:秋天里的生机,请读出来。
  (生读)
  师:大雁在动在飞,还有谁将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感觉一下子明亮起来了,是不是?
  师:好,我们一起来。(范读“落日残霞,飞鸿影下”)
  (生齐读)
  师:好,第三行谁想读?
  生: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师:你来告诉大家,你是否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感觉?
  生:我觉得已经读出来了。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非常优美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
  师:非常优美的画面,非常优美的感觉。你们觉得他还可以读出怎样的感觉来?
  生:应该是美妙的感觉。
  师:美妙的感觉,你把它读出来。
  生:青山绿水,红叶黄花。(读得比较美妙)
  生:我觉得应该和前面的两组词语不一样。这里应该比较欢快点。
  师:更加欢快了是不是啊?
  师:好的,你来读出来。
  (生再读)
  师:是的是的,你的声音,你的情绪都已经告诉我,你很欢快。我们把这三行词语连起来,一起来读。
  (生读得有感情)
  师:如果你是一个画家,眼前的这一组词语,读着读着,都变成了——(生:一幅画。)一幅美妙绝伦的画。
  (生齐读)
  师: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读着读着眼前的这组词语,它又变成了——(生: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让这音符响起来。
  (生齐读)
  师:如果你是一个诗人,读着读着,眼前的这组词语就变成了——(生:一首诗。)让我们像念诗一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点评:通常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是先出示整首诗,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可徐老师偏“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出示的是选自小令《天净沙·秋》中的一组“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感觉”。“感觉”是很微妙的,很玄很玄,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这种很玄的感觉渐渐明晰,并驻足在心间。这种“感觉”轻轻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徐老师不仅让学生读,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王荣生教授指出:展开想象,才能品出感情,将文字转换成形象、意象、意境,徐老师可谓深谙此道。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把这组词读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读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读成一首诗。“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环节为此课的教学涂上了诗意的底色。】
  师:元朝就有一位剧作家叫白朴,面对这一幅迷人的秋天的美景,写下了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板书:《天净沙·秋》)那么面对眼前的这一幅迷人的秋景,白朴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老师的朗读,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白朴的感觉。
  (师配乐读《天净沙·秋》)
  师:感受到白朴的心情了吗?白朴在这个秋天的心情是怎样的?不要说,带着你的感觉,自己轻声地读几遍,试着将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读《天净沙·秋》)
  师:谁来读?
  (生读)
  师:真好。孤村落日残霞,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给我们一种平静的美。
  (生再读)
  师: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叫你陶醉了。就这种感觉,谁再来?
  (生再读)
  师:听出来了吗?动起来了,一点飞鸿影下,动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感受到了白朴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白朴望着太阳西下时无限惆怅。
  师:感到无限惆怅。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还觉得这里有比较凄凉的感觉。
  师:比较凄凉。
  生:我觉得开头两句很凄凉,但从“一点飞鸿影下”,我感觉白朴的心情有点愉悦起来了。
  师:是呀!虽然前面的感觉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但是白朴还是很会发现美。
  生:白朴是有点忧又有点喜的,因为他前面很忧伤,后面望着美景自然心情就好起来了。
  师:前面有点忧伤,因为秋天的景色经常给人一种忧伤悲凉的感觉。但是你看,在秋天里,白朴找到了这种生机,找到了这种美感,是不是?
  【点评:诵读“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为学习小令打下了基础,此时学生走进小令所描述的情境,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已是水到渠成。因此,徐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深挖浅拨,硬生生地把诗词拆解得支离破碎。教师在婉转的乐声中深情诵读,以声传情,学生被深深感染时,徐老师让学生把这种感觉带到诗句中读出来。诵读,使师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得以共鸣。这时,学生再来体会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已非难事。此时此刻,教师、学生、诗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他们谁又能真正分得清谁是谁呢?】
  师:同学们,同样是面对秋天,我想不同的人看着秋天的景物,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境,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读白朴的秋有人感觉是优美的,有人感觉他的情绪是有变化的,由忧伤到慢慢地明亮起来。同样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同样面对秋天的景色,他也写了一首《天净沙》,同学们看着课文,来比较一下,看看两首《天净沙》在题目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首是《天净沙·秋》,第二首是《天净沙·秋思》。
  师:我给你一个提醒,这个字我们平时读sī,(师板书:思)思念的思,思乡的思,愁思的思,但这里读sì,情绪、心境的意思。连起来读,(生齐读)再来读,(生再读)什么是秋思?
  生:秋天里的心情和思绪。
  师:秋天里的心情和思绪,那么在这个秋天里,马致远的心情怎样?他的思绪又是怎样?(生纷纷举手)不急着说,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我建议你们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就像刚才一样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读后两遍的时候,把你感觉到的马致远的心情读出来,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来读?带着你的一点感觉。
  (生读得有感情)
  师:断肠人在天涯,好,就这样读。
  (生再读)
  师:真好,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前面三句她的停顿之处?
  生:前面三句都是一个词语停一下,“枯藤”停一下,“老树”停一下,“昏鸦”停一下。
  师:你把它读一读。
  (生读)
  师:这就是有板有眼,读古诗词就得这样读。你们是否还听出来了他的节奏也有不一样?
  生:他是“断肠人(停一下)在天涯”。
  师:从这种节奏的变化,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师:好,我们就这样来,带着刚才这种感觉,有板有眼地来读一次。
  (师先范读,生齐读。)
  师:好,读着读着,我们就走进了这幅画面,走进了马致远的心。你感觉到马致远在深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深秋中马致远的思绪充满了思乡的悲愁。
  师:思乡之情,悲愁的。
  生:我觉得他的思绪里充满了孤独和失落。
  师:孤独和失落。
  生:我觉得马致远很惆怅,很想回家。
  师:惆怅,想家了。
  生:我认为马致远是比较伤感的。
  师:伤感。
  生:我觉得他很孤寂。
  师:很孤寂,很孤独。那么是什么勾起了马致远的思乡、伤感?来跟着老师的朗读,我们再走进去看一看。   (师配乐范读课文)
  【点评:不得不佩服徐老师的匠心独运,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小令进行比较教学,这样的设计,不禁令人赞叹!学习《天净沙·秋思》,徐老师从指导学生理解题目入手,思(sì),情绪、心境的意思。秋天里,诗人有怎样的情绪、怎样的心境呢?徐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讲述,而是提出了诵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读出感觉,读出意境美。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配乐朗读,师生与词人情感共鸣于幽幽乐声、朗朗书声中。】
  师:透过这首小令,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什么情景?是什么勾起了马致远的愁思?
  生:我仿佛看到了天边的云彩被夕阳染上了金黄的颜色。
  师:可是,这金黄的颜色在马致远的眼里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一种沧桑悲哀的感觉。
  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
  师: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了,同学们,你们想一下,我们平时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愉快开心的。
  师:愉快开心的。
  生:温馨宁静的。
  师:温馨宁静的感觉。眼前的这小桥流水,是马致远的家吗?(生:不是。)当他看到这小桥、这流水、这人家时,他有怎样的感觉?
  生:是孤独悲哀的感觉,还有点想家人。
  师: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马致远在异乡看到家乡的景物,又思念起
  家乡。
  师:睹物思情,对吧?
  生:我看到了马致远在遥望着家乡,在思念家乡。
  师:遥望家乡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肝肠寸断。
  师:肝肠寸断,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在异乡,看到别人的小桥流水人家,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叹自己却不能和家人
  团聚。
  师:还有什么?他还看到了什么,勾起了他的愁思,让他的心情更加地低落了?
  生:仿佛看到了已枯了的树藤缠绕着已经凋落了的老树,天边点点昏鸦,连昏鸦都已经回家了,而马致远却有家不能回。
  生:那匹奄奄一息的瘦马也在暮色中回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马致远沦落他乡的客子之悲。
  师:是呀,马都瘦了,这瘦马能驮得起这客子的思乡之情吗?
  生:不能。
  师:把你们的这种感觉,陪着马致远在寒秋中站一站、读一读,好吗?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看到了一个悲凉的秋天,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却不是自己的家,看到了脚下的古道却不知伸向何方。可是,你们知道吗,漂泊在天涯的浪子也有自己的家啊。那么,在马致远的心里,在他的记忆当中,在他的想象当中,此时他的家、他的故乡,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来,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走进马致远的家)
  师:在马致远想象当中,他现在的家里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帮助马致远去寻找一个温暖的画面,找一找家的感觉。把你看到的片段、画面写下来。(生动笔写片段)这时候,或许是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也有可能是好友相聚、把酒作诗,也许这还是春光明媚的一天,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师:好,同学们把笔放下来,尽管你们还陶醉在马致远的家乡,可是我想你加的这个片段足以温暖马致远的心。来,谁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家乡果园里的果树上长满了果子,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金灿灿的橘子,家里的儿女们都已经长大了,父母妻儿欢聚一堂。
  师:天伦之乐,多么美好。
  生:家乡的太阳照出一片恢弘,父母妻儿都欢聚一堂,吃着饼儿,喝着水,望着窗外的美景。
  师:尽管是粗茶淡饭,但这就是家的感觉,回家的感觉。
  生:也许,原来马致远和家人的团聚是欢欢喜喜的,但是现在留在心中的只是沧桑和悲哀。
  生:这时种的庄稼都已经成熟了,一家人坐在桌边,边吃着自己种的食物,边谈天说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师:是的,尽管你还没走进他的家,他的故乡,但已经让你有了一种美好的感觉了。
  生:他以前在家乡的稻草屋已经变成石头做的屋子了,他的弟弟和爹娘在家里吃着可口的饭菜,妻子和大女儿在做饭,五岁的小儿子正在屋子里玩耍。
  师:尽管身在他乡,但是他能感觉到家里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同学们,当时的马致远,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
  (师引读课文)
  师:想到家里的亲人,看到眼前这个飘零的秋天,马致远的情绪更加低落了,于是他就写下这首《天净沙·秋思》。陪着马致远在秋风中再站一会
  儿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
  【点评:“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诗人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而且让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朗读,给学生注入了生命的体验,重构了作品的形象与意义。徐老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文字记录马致远记忆中的家乡的画面,这样的设计可谓神来之笔!记忆中的家乡一派丰收景象,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如此温馨的画面,与诗人眼前萧瑟的秋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此刻的忧伤、落寞、寂寥……而徐老师最终还是让学生将所有的感悟放于朗读之中,书声琅琅,以声传情。】
  师:读到这儿,马致远的这种愁苦我们感受得很深了,再回过去想一想,我们读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把这两首放在一块儿比一比,同样的秋天,我们读来感觉为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白朴看到了“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里好像燃起了一点希望,而马致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中无法自拔。   师:对。白朴能找到秋天这种美好的感觉。
  生:白朴是在景物中高兴起来的,而马致远最后一句
  我觉得已经撕心裂肺,完全失
  望了。
  师:白朴因为秋景而陶醉了,他觉得很优美很喜悦。马致远则因为秋景而情绪更加低落了。正应了一句话,“草木本无情,情由心生。”看来不同的心境对待事物是不同的。只要你的心中是充满阳光的,只要你的心是温暖的,哪怕是这个悲凉的秋天,也能找到非常明亮的感觉,就像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天净沙》,把白朴的这种阳光的心情、这份快乐的情绪带给马致远,也还给他一个明亮的秋天,好吗?
  (生齐读课文《天净沙·秋》)
  【点评:徐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沉浸于马致远那令人伤怀的忧思之中,他让学生再次对比马致远的小令与白朴的小令带给人的不同的感觉。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了白朴作品中的那一抹亮色。徐老师用这一抹亮色画出温暖的阳光,温暖着课堂上的学生。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天净沙·秋》,因为有了这暖暖的阳光,学生心里留下了一个明亮的秋天。】
  【总评】
  徐俊老师在教学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并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别出心裁地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入课堂。诚如教者在磨课手记中所述:“张化万老师说,在比较里求得共生;王崧舟老师说,在互文里求得共鸣。”
  徐老师的教学智慧不仅在于将两首小令进行比较教学,而且他是以“情”串联整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课堂伊始,徐老师以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导学生诵读一组“有颜色,有画面,有情感”的词语,此时,学生的感官已全面打开,悄悄地,他们的心弦已被拨动。从一组词串的诵读,到整首小令的阅读,徐老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小令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的诵读渐入佳境,学生的情感已然与诗人白朴的情感发生了共鸣。此时,徐老师又引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徐老师依旧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于诵读之中。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学生读出了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学生一遍遍的诵读,就是与诗人的一次次对话。此刻,学生、教师、诗人的情感已充分交融,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学生想象马致远记忆中的家乡,已然把自己当作远离故土、触景伤怀的诗人。学生将家乡温馨的画面用文字一一描摹,这就是在替诗人抒发思乡的情怀。可回忆愈甜蜜,流浪在外的游子内心就愈苦涩。如此强烈的对比,震颤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已然成为诗人的化身,他们以声传情,抒发着诗人的愁绪与忧伤。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师并没有任学生沉溺于如此浓郁的哀愁中,他又用白朴小令中的那一抹亮色,温暖每一颗忧伤的心灵。
  徐老师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这节课恰如一首美妙的诗,课堂语言是诗一般的优雅,教学设计有着诗一般的灵性……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诗意拨动着教师的心弦,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拨动着听课者的心弦。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江苏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一、仿照例子,玩游戏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写什么呢?不着急,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想象接龙。玩过吗?  生:没玩过。  (师出示:冬天—雪花—飞舞—小精灵—联欢会)  师:看看例子,知道怎么玩了吗?  生:有点像我们玩过的词语接龙。  生:由冬天想到雪花,再由雪花联想到雪花飞舞的动作,再由雪花飞舞联想到小精灵,依次想象接龙。  师:是啊,就是这么玩。那么,一个长方形,你们会
音乐欣赏课往往是一节课只立足于一首曲子来欣赏,深挖细品、精听一首乐曲。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一个主题,选取整册书甚至整套音乐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在共同的主题中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形式称为单元主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寻找到主要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欣赏,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体裁的形式、特点的了解。  主题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声音感知更加敏感,听觉敏感度高。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音乐
低年级,是儿童语言获得完整、规范、发展的敏感时期。在敏感期对儿童进行规范的口语交际教学,能有效、深入地促进儿童口语素养的发展。统编本教材中也明确了“口语交际”这种课型,并独立地放在“语文园地”之前编排,这足以说明它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趣研了解  1.口语交际应教什么  我们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往往着眼于“一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明确说明,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亮点和特点,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3~6年级教材中,古诗词教学主要以“古诗三首”的形式呈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架构上体现了系统性和渐进性,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建构和个性处理,也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古诗学习的规律。  一、“古诗三首”的教材立意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三首”每一册都有2课,共有16课。这样固定的编排和统一的结构,其基本的立意是什么? 
教学实录  一、让色彩“现”出来  师:咱们先复习一个功课,一起看——(出示:看图写话)  师:什么时候写过啊?  生:一、二年级时经常看图写话。  师:(出示低年级《咏鹅》一课配图)就写这幅图,不要绕弯,大概一两句话就行了。开始吧。  (生写)  生:在一个波光粼粼的池塘里,开着几朵鲜艳的荷花,有粉色的,有白里带粉的。  师:她写到了鲜艳的荷花。  生:在这片湛蓝的湖面上,有一只雪白的天鹅正在自
一、揭题导入,分享神奇  师:同学们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发现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都有很神奇的宝贝,如《阿拉丁神灯》《神笔马良》,你知道这些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和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吗?  生:《阿拉丁神灯》的主人公是阿拉丁,宝贝是神灯。  生:《神笔马良》的主人公是马良,宝贝是神笔。  师:(出示)这本《宝葫芦的秘密》的主人公是王葆,他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播放录音:我姓王,叫王葆。我并不是什么神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例文对比学习,发现缩写的四个秘钥。  2.能借助对话改写和连环画聚焦,学会改写对话和概括长文的具体方法。  3.能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缩写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故事片段,努力使表达准确、简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课前聊一聊,故事来导入  1.故事图片猜一猜  师:同学们好!上周我们为了开民间故事会,同学们收集了不少的民间故事。你能看图说出故事的名字吗?  2.课前调查晒一晒
学生经过小学一年的学习,到了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阅读、表达能力,而且他们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作力。二年级是小学从低段到中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写话训练也是为日后写作做铺垫。日常教学中,研究教材,聚焦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完整、写具体、写生动。可以通过聚焦句群、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几个方面推进二年级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一、聚焦句群,仿写句子  二年级的学生还未
潘新和教授认为,习作难教,其根本之难不在“教”,而在“不教”,难在“发现、顺应、养护他们(学生)的言语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让他们的言语生命得到最大发展”。在我看来,潘教授的这段话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习作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可教的,如文辞规范、谋篇布局等。一部分是“不教”的,即涵养、发展儿童言语生命的根基。“可教”的加上“不教”的才是完整的习作教学。第二,“可教”的部分不难,目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酬、誓”等24个字,会写“酬、珍”等25个字,积累“猎物、酬谢”等32个词语;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和成语表达效果的不同。  2.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把握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经过预习,相信你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接下来,老师检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