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经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10年前如此,甚至5年前也如此。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似乎在一夜间变的满地都是。曾经的天子骄子已经逐渐没了曾经的地位。人才。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做为高校出了的“人才”,去没有想象中的贵重。在许多大学里,兼职无处不在,待遇却颇低,仿佛大学生一夜之间沦为了廉价的劳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廉价;劳动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阴影里走出,正在人生逐渐成熟的阶段上。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在进入大学之前极少有实际接触社会的经验,造成了社会经历的严重缺乏。而大学,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他有学校的高雅,却同样有社会的现实。作为一个刚进校门的大学生,智力,思想上的成熟与心理方面的幼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社会是复杂的,这样一个缺乏社会锻炼,缺乏应付复杂局面心理经验的大学生,又怎能不轻易受社会的压榨呢?许多人控诉着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大学生所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但是,这背后所潜在的另外的问题,是否有人发现,在老奸巨滑的资本家面前,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能做出什么,能怎么想,能怎么做。做为职场上的弱者,做为一个无法稳定工作者,大学生在就职上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的就业最近的几十年来有什么质的变化。最先的包分配,再到推荐,再到自己择业再就业,再到现在大学生就业观点最后的理性形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转变,正好像我们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是何等的激烈。我们来看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大学生竞考上岗当工人”,不仅折射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更反映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据组织这次招考的厦门市工商局政治处主任刘文庆说,这件事对用人单位触动很大,感受到研究生、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中岗位和单位,对“身份”的概念已趋向淡化。
这对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竞争下,高不成低不就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是,高没有机会成而低只能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知道,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正是指向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已经从专才逐渐转化成了通才,已经从学历上升成了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这个身份已经不是一张就业的王牌,先就业后择业成了大学生新的理性就业观念取向。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企业所打出的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条件上绝大部分都要求了相关的工作经验。非常简单的,我们据此可以预见,大学生的就业位置在基层。而先就业再择业使得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难以对口。所以,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弥补职业技能的缺陷成了大学生新的奋斗目标。但是,基层所做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是小事?不正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正是继续走着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的老路吗?可见,就业竞争的激烈,直接迫使大学生放下架子,一届届新的毕业生成为了新的廉价劳动力。
如果把学生当成是一件商品,而把学生培养成大学生这一过程当成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就很好解释了。一件商品的一生无外乎4个环节:原材料→生产→审核→需求。我们来看原材料。大学招生是以计划经济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从大学的独木桥,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大学的扩招,无一不是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生”这件商品,他的原材料是计划经济的。于是,原材料有了,那么必须把原材料投入到生产中去。无论大学教授也好,新来的教师也好。培养大学生的人,本身就是大学生过来的。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人,同样是以计划经济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再加上几十年没有改变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这件商品的加工是计划经济的。
正是对大学生计划经济式的的培养,导致了最后大学生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数量的大大脱节和不吻合。就像招标,一个商家招标的结果是什么?符合竟标条件的单位价低者得。那么把这个准则放到社会中,是怎么样呢?大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吗?供过于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本质上的矛盾,决定了大学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以上三点的分析,不只是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之中,网络四通八达,大学生有足够的渠道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如我在第一点中所说,大学生稚嫩的心理和成熟的智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造成了大学生对挫折的不适应。而这种严峻形势所给人带来的压力,以及压力所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虚有挫折感,难免让大学生变的不自信,甚至自卑。有的大学生,甚至在自身的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事实:全国三大品牌的某物业公司在广州某高校招收五一期间的售楼助理,待遇是40元每天,不包来回车费,不包午餐。工作时间8小时。而广州大学生兼职普遍认为的心理价位在6.5到7元每小时。显然,这样的待遇有点苛刻。但是,传单在该校发出的当天,30个面试的位置得到了超过150个同学的报名。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甚至已经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问题不在于剥削多少,而在于,有足够数量的大学生愿意受他们剥削。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意打,一个愿意挨。
当然,这是一个例外。一个大学生,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拿到这么多钱~所以打出这个招牌.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自己认为自己没这个能力拿到高工资,所以潜意识已经把自己归于"廉价劳动力",又怎么能让公司欣赏你呢?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又怎能不去当廉价劳动力呢?鲁迅先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社会是现实的。在今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学生本身千万不要有这个念头。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郝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李沛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 作者[美]艾尔.巴比,译者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5.
[8]《属性数据分析引论》史希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大学生;廉价;劳动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阴影里走出,正在人生逐渐成熟的阶段上。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在进入大学之前极少有实际接触社会的经验,造成了社会经历的严重缺乏。而大学,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他有学校的高雅,却同样有社会的现实。作为一个刚进校门的大学生,智力,思想上的成熟与心理方面的幼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社会是复杂的,这样一个缺乏社会锻炼,缺乏应付复杂局面心理经验的大学生,又怎能不轻易受社会的压榨呢?许多人控诉着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大学生所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但是,这背后所潜在的另外的问题,是否有人发现,在老奸巨滑的资本家面前,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能做出什么,能怎么想,能怎么做。做为职场上的弱者,做为一个无法稳定工作者,大学生在就职上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的就业最近的几十年来有什么质的变化。最先的包分配,再到推荐,再到自己择业再就业,再到现在大学生就业观点最后的理性形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转变,正好像我们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是何等的激烈。我们来看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大学生竞考上岗当工人”,不仅折射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更反映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据组织这次招考的厦门市工商局政治处主任刘文庆说,这件事对用人单位触动很大,感受到研究生、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中岗位和单位,对“身份”的概念已趋向淡化。
这对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竞争下,高不成低不就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是,高没有机会成而低只能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知道,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正是指向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已经从专才逐渐转化成了通才,已经从学历上升成了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这个身份已经不是一张就业的王牌,先就业后择业成了大学生新的理性就业观念取向。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企业所打出的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招聘条件上绝大部分都要求了相关的工作经验。非常简单的,我们据此可以预见,大学生的就业位置在基层。而先就业再择业使得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难以对口。所以,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弥补职业技能的缺陷成了大学生新的奋斗目标。但是,基层所做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是小事?不正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正是继续走着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的老路吗?可见,就业竞争的激烈,直接迫使大学生放下架子,一届届新的毕业生成为了新的廉价劳动力。
如果把学生当成是一件商品,而把学生培养成大学生这一过程当成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就很好解释了。一件商品的一生无外乎4个环节:原材料→生产→审核→需求。我们来看原材料。大学招生是以计划经济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从大学的独木桥,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大学的扩招,无一不是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生”这件商品,他的原材料是计划经济的。于是,原材料有了,那么必须把原材料投入到生产中去。无论大学教授也好,新来的教师也好。培养大学生的人,本身就是大学生过来的。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人,同样是以计划经济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的。再加上几十年没有改变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这件商品的加工是计划经济的。
正是对大学生计划经济式的的培养,导致了最后大学生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数量的大大脱节和不吻合。就像招标,一个商家招标的结果是什么?符合竟标条件的单位价低者得。那么把这个准则放到社会中,是怎么样呢?大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吗?供过于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本质上的矛盾,决定了大学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大学生自身的认识: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以上三点的分析,不只是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之中,网络四通八达,大学生有足够的渠道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如我在第一点中所说,大学生稚嫩的心理和成熟的智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造成了大学生对挫折的不适应。而这种严峻形势所给人带来的压力,以及压力所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虚有挫折感,难免让大学生变的不自信,甚至自卑。有的大学生,甚至在自身的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事实:全国三大品牌的某物业公司在广州某高校招收五一期间的售楼助理,待遇是40元每天,不包来回车费,不包午餐。工作时间8小时。而广州大学生兼职普遍认为的心理价位在6.5到7元每小时。显然,这样的待遇有点苛刻。但是,传单在该校发出的当天,30个面试的位置得到了超过150个同学的报名。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甚至已经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问题不在于剥削多少,而在于,有足够数量的大学生愿意受他们剥削。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意打,一个愿意挨。
当然,这是一个例外。一个大学生,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拿到这么多钱~所以打出这个招牌.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自己认为自己没这个能力拿到高工资,所以潜意识已经把自己归于"廉价劳动力",又怎么能让公司欣赏你呢?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又怎能不去当廉价劳动力呢?鲁迅先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大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社会是现实的。在今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学生本身千万不要有这个念头。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郝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李沛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 作者[美]艾尔.巴比,译者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5.
[8]《属性数据分析引论》史希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