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 曾经问不休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觉得“深刻”和“反叛”是摇滚乐的天然属性么?
  在19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都觉得摇滚的形式实际上增加了它的深刻性。实际上摇滚乐本身可能不需要这么深刻,反而过于深刻会显得很笨重,显得你很不潇洒。其实摇滚乐成功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娱乐性,甚至它的放荡性,甚至它有点反体制,甚至它有点反法律,这就是所谓的“反叛”。但摇滚乐的反叛是基于创作角度出发的,创作者想用挑战和破坏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爱、和平及善良。
  有一首歌叫《I Fight Law But Law Won》,就是我跟法律做斗爭,法律赢了。有一些人制定了法律,必然会有一些人打破法律,这才是社会的发展,不打破法律怎么样完善,必须打破它,完了以后再去完善它,这就是社会。创作者并不是一罪犯,但是歌词里面充满了犯法,充满了暴力,充满了甚至拿枪、用枪换取尊严,就类似这样的东西。但实际上他内心里边非常和平,摇滚乐就是类似这样的娱乐性。
  很多人觉得摇滚的反叛是属于青年人的,进入中年之后就会妥协。
  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爱我的音乐的人,尽管很多不再来现场听我的歌,但我相信,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批评态度并没有减少,就像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听我的音乐了,不爱我的音乐了,不喜欢摇滚了,只是他们岁数大了,要处理的家庭事务也非常多了,来现场听摇滚这样的活动,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其实最根本上,生活的状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说出了什么,发出什么声音。


  1985年6月,崔健和几个朋友组成的“七合板”乐队被迫解散,作为中国最早的摇滚乐队之一,它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时间。彼时的崔健在北京地下音乐圈已经小有名气,他在自己的第一首摇滚歌曲中写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是的,就是那首后来被无数迷茫小青年高声唱起的《不是我不明白》。
  直至今天,中国的摇滚迷们仍然会依依不舍地谈论起1986年的工体之夜,那个充满了启蒙色彩和理想主义情怀的夜晚,他们第一次认识了25岁的崔健,也是在那个夜晚,他们有幸目睹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作者查建英有过这样的回忆:“一九八六年,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他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时,台下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音乐起处,他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那个晚上,崔健一炮走红,登上了“中国摇滚之父”的神坛,“崔健”这个名字有了新的意义——他不仅是音乐人、是偶像和英雄,更是思想启蒙者。
  多年后,当人们专门举办崔健作品研讨会,一本正经地研究起“崔健文化现象”时,有一个论点却是具有说服力的:“80年代,崔健以他的重金属般的音色,吼出《一无所有》,把80年代向90年代转型的过程中,一代青年的痛苦、失落、迷惘和无可奈何的精神状态反映得淋漓尽致。崔健的演唱台上台下同摇共扭、前俯后仰的疯狂达成一种共同的‘气场’,崔健成为风靡一时的‘星族’,而《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成为时代的象征、时代的符号。”
  崔健带给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并不是只是通过音乐传达的,反叛也来源于生活。1987年年初,崔健被北京交响乐团劝退,理由是:“不务正业,耽误团里的工作。”一年后,“新时期10年金曲回顾”演唱会在北京举行,崔健用一块红布蒙着双眼上了台,高唱:“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30年后,人们还能从这首歌中解读出不同的意味,当年王朔听了这首《一块红布》后感叹:“我们写了千言万语也不如这首歌来得更直接更有力。”而台湾音乐制作人、魔岩唱片创始人张培仁则回忆:“当年在远处看着崔健眼蒙红布吹着小号唱《一块红布》,扶着树嚎啕大哭。”
  1989年,崔健推出“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乐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7万盒的发行量,对当时的音乐市场来说是一个奇迹。接下来的路,崔健走得有些艰难,1990年,崔健“为亚运会集资系列义演”进行全国巡回演唱会,从北京到郑州,再到西安、武汉和成都,成都站演出结束后,巡演被亚组委叫停,原因是:“怕活动人多的时候出现被坏人利用的情况,给亚运会抹黑。”此后,崔健在北京的大型演出始终得不到批准,甚至还出现了“禁止上央视”之类的禁令。
  1992年年底,崔健在北京展览馆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大型演唱会,打着“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感觉——为中国癌症基金会义演”的名义,这是90年代的观众们最后一次在这个舞台上看见他,此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他无法在北京举行大型演出。但崔健始终是个清醒的人,若干年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这么多年,我保持了内心的平衡。风口浪尖时,我会尽量压低自己,保持清醒,比如唱完《一无所有》后,我不愿意跟别人闲扯。之后有低谷有暗淡期,比如演出遭封杀,乐队间的不理解,但我都挺过来了,反而在这些高峰与低谷的反复‘调整’中,我长出了‘一身肌肉’。”
  1993年,崔健主演了第六代导演张元的实验性影片《北京杂种》,这部电影孕育了“地下电影”概念,而崔健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着他对摇滚变革历史信念的坚定。1994年,发行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后,崔健与他的新乐队“红旗下的蛋”开始游走海外——在日本进行巡回演出,演出的城市有东京、大阪、福冈、京都。也是在这一年,他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了BUMBERSHOOT艺术节,次日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
  1995年,崔健再赴日本演出,在大阪的艺术节音乐厅和东京武道馆,共演出四场。同年,他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从旧金山、纽约一路演到波士顿,这也是中国大陆歌手首次在美国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巡回演出,CBS、CNN对这次巡回演出做了大量的报道。此时的崔健,已经是世界的了——《纽约时报》用了音乐版三分之二的篇幅专门报道崔健的演唱会,著名音乐专栏评论家JOH PARELES在文章中写道:“崔先生是非常专业、世界级的摇滚音乐家。”
其他文献
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企业家?  因为李宁过去是一个运动员。李宁是运动员李宁创立的公司,(我们的动作)符合我们的基因,运动员(的精神)存在于李宁公司的基因之中。我是不是企业家,无所谓,每一个人对企业家的标准都不一样。重要的是,一个企业能够做好做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这个是谁来决定谁来做的。我是这个决策团队的一员,这就够了。想把企业运行好,光一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很多不同的人才,而不是一个人包办一切。  李
期刊
有这么多藏品,你担心过风险问题吗?  风险的确很大,我不会不担心,但不能因为我担心就不走路。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我们也担心,但不能因为担心就不攀登了吧?另外我有一个终极目标就不担心了,这个终极目标是:第一,不想把它们重新变成钱;第二,不想传给后代,只想实实在在留给社会。我心里坦荡荡,无惧可言。  收藏的乐趣到底是什么?  中国人不太会享受文化的乐趣,反而当下社会特别盛行一种“醋意”文化,很多人都抱着
期刊
一辆为艺术而造的B级车  这辆车在2010年第一次踏入国内市场时,已被消费者兴奋地赞誉为“史上最美”,并在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场开辟出全新的细分领域——以设计赢销量。3年来,这辆车以其灵动艺术的身姿赢得了11万位成功时尚人士的青睐,在与他们一同走过三个寒暑后,它迎来了以“艺术无界”为主题的华丽转身,以一袭优雅大气的全新设计为“史上最美”进行了重新的演绎,为选择它们的舞伴带来了从容优雅、尊贵舒适的汽车
期刊
在长城上给创业伙伴画了个大饼,要做一家伟大的公司,什么叫伟大的公司?  这个世界上挣钱的公司很多,但只有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公司才能够称为伟大的公司,微软就是其中的一家,因为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星巴克也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卖的不只是咖啡,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大家。阿里巴巴不应该只是一家网络公司,它还是一家服务型的公司,它将来到底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  对生活有
期刊
精英这个词吧,差不多都要变成骂人话了。都得怪社交媒体,它只教了我们如何分享,却没告诉大家该如何包容。  不过我们对这个词的异变过程并不感兴趣。我们想探寻的,是精英的本质属性。精英与行业是天然相连的,同样是精英,韩寒和潘石屹各有专精,又各有不足;要崔健来谈自由主义的经济策略,显然与把茅于轼扔到摇滚舞台上一样不人道。  精英并非是用来无条件崇拜的。  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的是了解他们怎么自我定位,怎么
期刊
到50岁,对你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给自己的前半生来一个总结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下,什么东西没解决的现在就解决掉,让自己安心,是一个改变的时候。把好的东西保留,不好的东西改掉。日子不多了,往后还希望有那么多遗憾吗?还是希望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个是可以选择的。应该说的话要说,我从前就是很多话没有说,爸爸过世后很多话想说也没机会说了,但是你能说的人还有很多啊—妈妈、妹妹、朋友、亲人、影迷……想说什
期刊
关于倒时差,你有什么好法子?  林建勋:这是个伪命题,我的经验告诉我,到哪里,就按照哪个时区正常作息就行。比如我们去南极,抵达阿根廷是白天,前面两天90%的人会受不了,想睡觉。我就一直提醒大家,别睡,这两三天倒过来了,接下来20天就舒服。  深度游VS走马观花一览,你更喜欢哪样?  Yan:我会选择深度游,半个月到1个月的旅行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做计划,然后参加当地的节日,短短几天可以看到和拍到很多
期刊
这十年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阵一阵地出现在公众视野,是不是过一阵总会有人跟你说,韩寒你该发声了?你会自甘寂寞吗?你会不会觉得没有人关注你的时候,必须得说点话?  还好不会。我今年写的文章很少,其实写不大出来,我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说来说去都是同一个问题,杂文作者就变成另一种职业,就是人死了以后有专门请人哭丧的那种。杂文写得越来越像哭丧的,哪里有了悲剧就去哪里哭丧,到最后哭丧的人内心都已经没有悲悯了
期刊
你觉得做到现在,最难的,最不想去做的是什么事情?  很多,那我觉得就选择吧。每年,我都会收到很多国外的合作提议。我也想做,但没有这个能力。很多乱七八糟的店啊,showroom啊,有名的没名的时装周邀请你,里面是不是有机会呢?可能蕴藏着机会。但是我就觉得没办法去担当。那就去放下吧,我也不会觉得可惜。  时装工业和如今做艺术的差不多,不是一个人的小作坊,对设计师的方方面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问题是选
期刊
创作电影的灵感怎么来的?是脑子里原始想的东西,是浑然天成的吗?  是,基本上是这样。这个好像有点玄,基本上搞创作有点像打坐一样,其实我不懂打坐,就是看一些书,然后明白原来打坐是这样,那不就是我搞创作的意思么。你会逐渐让自己安静、安静,然后你觉得你的世界无限的广大,然后你觉得自己可以很自由地飞腾,看到你自己越来越渺小,你可以听到你的声音越来越远,但你随时还可以抓回来,你能感觉到你的身体随着你的想法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