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6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关键词]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力量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6-0019-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总结我们党执政兴国60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曾说,指导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政党;没有这样一个政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提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建设这样一个政党的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这一伟大工程,着眼于从思想上建党,不断教育和改造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能否带领人民群众巩固新政权、建设新政权,学会管理国家的新本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面对新的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方面,领导开展了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努力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优良传统和作风;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管理国家和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党中央及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又开始领导新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适应这种新的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的任务。为此,他还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当然,我们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而且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要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又要求全党进行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说,我们党能够领导民主革命,这已经在历史上证明了;又能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现在也证明了,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胜利了:但我们党能够领导经济建设,这一点还没有证明,至少还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再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要求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说服和团结工作,使他们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八大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善于学习的要求。强调党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八大还着重研究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为此,毛泽东同志特别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做到又红又专。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继问世的。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两篇著作贯穿了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必须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在这些重要著作的指导下,我们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主导,正确处理农轻重比例关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等这样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到了60年代,毛泽东同志总结了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从我们全党来说,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非常不够,应当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在七千人大会上,他再次向全党提出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根本需要的要求。此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歷史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回到了正确发展轨道。历史再一次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它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问题,并认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从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思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業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深化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开始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这个社会主义事业”。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修改党章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摸索经济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他提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即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知识;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他还特别强调党的高级干部,必须带头钻研现代化,只有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起来,把学习业务和提高本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要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面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十二大着重强调了党的建设问题,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的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此后,在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目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强调一定要通过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十二大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在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完整构想,等等。正是在对这些新鲜经验进行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十三大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它称之为“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一百年不动摇。充分说明了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
十三大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面对国内外风波的考验中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强调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总结治理整顿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强调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强调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考察特区经济建设过程时强调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所有这一切,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不仅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可靠思想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临危受命,承担起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不动摇。江泽民同志在十三届 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全面执行,做到一以贯之。他认为,这些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因此,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根据当时的形势,党中央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嘱托,聚精会神地抓党的自身建设。江泽民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不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对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思想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十四大把这一任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我们党又一次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加强党的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是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进一步推向前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他认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向新世纪,十五大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会要求全党按照这个总目标,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十五大还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成果,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五大以后,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导下,党中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党中央还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等等。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影响显著扩大。
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000年初,他在总结全党开展“三讲”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深化了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曾经总结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个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可以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人民不斷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新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这两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表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切实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毛泽东当初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到十二大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到胡锦涛同志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提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完成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在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承担的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我们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我们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正因為如此,党中央在新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先进性教育。从2005年开始,在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锦涛同志还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党中央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建设方面,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政治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七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面对自然灾害以及经济政治领域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沉着应对,强调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取得了抗击经济危机的初步成效。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年的辉煌发展,充分证明了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这样一个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文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建设”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翠玲
[关键词]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力量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6-0019-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总结我们党执政兴国60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同志曾说,指导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政党;没有这样一个政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提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建设这样一个政党的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这一伟大工程,着眼于从思想上建党,不断教育和改造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能否带领人民群众巩固新政权、建设新政权,学会管理国家的新本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面对新的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方面,领导开展了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努力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优良传统和作风;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管理国家和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党中央及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又开始领导新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适应这种新的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的任务。为此,他还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当然,我们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而且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要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又要求全党进行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说,我们党能够领导民主革命,这已经在历史上证明了;又能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现在也证明了,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胜利了:但我们党能够领导经济建设,这一点还没有证明,至少还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再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要求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说服和团结工作,使他们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八大进一步向全党提出了善于学习的要求。强调党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八大还着重研究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为此,毛泽东同志特别要求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做到又红又专。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继问世的。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两篇著作贯穿了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必须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在这些重要著作的指导下,我们党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主导,正确处理农轻重比例关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等这样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到了60年代,毛泽东同志总结了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从我们全党来说,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非常不够,应当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在七千人大会上,他再次向全党提出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根本需要的要求。此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歷史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回到了正确发展轨道。历史再一次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它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问题,并认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从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思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業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从而深化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正确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开始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这个社会主义事业”。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修改党章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摸索经济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他提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长期安于当外行,要钻进去,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内行;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即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知识;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他还特别强调党的高级干部,必须带头钻研现代化,只有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始终注意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起来,把学习业务和提高本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要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面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十二大着重强调了党的建设问题,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的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此后,在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目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强调一定要通过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十二大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在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完整构想,等等。正是在对这些新鲜经验进行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十三大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它称之为“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一百年不动摇。充分说明了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
十三大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面对国内外风波的考验中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强调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总结治理整顿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强调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强调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考察特区经济建设过程时强调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所有这一切,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不仅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可靠思想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临危受命,承担起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不动摇。江泽民同志在十三届 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全面执行,做到一以贯之。他认为,这些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因此,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根据当时的形势,党中央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嘱托,聚精会神地抓党的自身建设。江泽民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不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对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思想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十四大把这一任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我们党又一次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加强党的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是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进一步推向前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他认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向新世纪,十五大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会要求全党按照这个总目标,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十五大还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成果,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五大以后,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导下,党中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党中央还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等等。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影响显著扩大。
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000年初,他在总结全党开展“三讲”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深化了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曾经总结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个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可以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人民不斷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新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这两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表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切实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毛泽东当初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到十二大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到胡锦涛同志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提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完成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在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承担的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我们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我们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正因為如此,党中央在新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先进性教育。从2005年开始,在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锦涛同志还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党中央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建设方面,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政治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七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面对自然灾害以及经济政治领域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沉着应对,强调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取得了抗击经济危机的初步成效。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年的辉煌发展,充分证明了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这样一个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文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建设”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