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智育、德育、美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论述了语文的主要教育功能;并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多方举例,探讨了中学语文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创新
语文是中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毫无疑问,至少在中学育人阶段、语文教学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0余年,对语文的育人作用深有体验,本文将试图归结语文的主要教育功能、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的创新性教学。
一、丰富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一门工具、起着方便交流、传承知识的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多是名家精品,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尽可能熟读所有课文,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增进他们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了解。"文以载道",学生通过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领略作者精湛的表达技巧,可以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唐代诗圣杜甫有过感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材料丰富了,读写听说方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郭沫若也曾经说过:"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很显见,语文学习是学生语言积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如:通过范读,要求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熟读每一篇课文,优美的句、段要求背诵;定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经常举办一些读书报告会、作品鉴赏会、诗歌朗诵会等语文课外教育活动,开阔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丰富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高度重视作文教学环节,通过精心选题、细致评点,训练学生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以心情故事、生活拾趣、文章读后感等为题材写周记。
二、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道德。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崇尚气节、刚正不阿的宝贵品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让学生在对祖国的秀丽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孕育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也"(《离骚》),作品中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细致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博爱、崇尚仁政、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作者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学《人是什么》,我着眼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通过总结作品中爱因斯坦、孔子等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归纳出一种典型的"生无所息"的积极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心灵的触动,情感上的震撼。
语文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课程。文学作品总是蕴含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功能。如陆游的《钗头凤》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体现了作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持恒品质,人间自有真情在,钦佩之余,学生们也涵咏了古人对待情感的态度。又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对爱情真谛的独特感悟,又何尝不有利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爱观。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两点:一是课堂教学融入自己的情感、有激情。古人说,"动人心者,莫乎情,情不深者,无以惊心"。置身于作品的情境、配之于富有激情的讲解,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启迪学生。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时,我介绍课文事件的历史背景,启发学生结合当时社会环境,透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等文字,体验作者所表达的哀痛、悲愤的情感,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等看似矛盾的表述;从而引导学生接受作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审美能力。
2000年版《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处处闪现美的光芒。如《我的空中楼阁》描述了山中小屋和谐如画的自然美、《边城》表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美、《孔雀东南飞》铸造了千古传颂的爱情美,等等。语文美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针对语文美育,我平常教学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提炼美,引导学生感受美,并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同学们实践美、创造美。如上《荷塘月色》一课时,通过介绍作者对月下荷塘和荷塘上月色诗一般的描绘,提炼清华园里月色下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美。另外我推荐学生课外品读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分组举行"荷塘月色"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畅谈自己的情景体验;并布置学生以"月色下的荷塘"为主题作文。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到寓情于景、情景相融的和谐美、含蓄美,锻炼了抒情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实践了美,也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 五、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语文专业知识,天文、地理、化学、自然等无所不包,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中的大量文章,了解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开阔眼界,丰富了知识,必将活跃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探索了两种方法:1、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发散思维。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我提问:"玛蒂尔德知道丢失的是假项链,赔偿真项链后会怎么样?",同学们有的说玛蒂尔德年华早逝,从此一蹶不振;有的说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三万五千法郎,从此开始了新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乐极生悲,喜怒无常,从此精神崩溃,等等。同学们讨论活跃。恰当的提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较为成功。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质疑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质疑中去探索,求创新。如在上《故都的秋》时,我提问:"作者写的是北平的秋天,为什么题目不是’北平的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合情合理的联想:北平是老北京,历史上曾为六朝之都,本身就是一个"故都";"故都之秋"比"北平之秋"听起来更有文学韵味,回味更悠长;"故都"能突出北平的厚重历史、使人有一种淡淡的沧桑感、忧郁感;"故都"使人联想到故乡、故土,包含有留恋之情,…等等。同学们思考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
古人有"文道合一"的说法,语文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外,还承担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训练审美,锻炼创新等素质教育功能。挖掘语文教育功能,要求语文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发挥语文育人作用,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而上好语文课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语文育人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四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教学研究,第25卷第1期,2002年3月.
[2]刘伟.中学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50-51.
[3]傅晓静.语文教育功能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4期,66.
[4]格根塔娜.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5]陈琳.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创新
语文是中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毫无疑问,至少在中学育人阶段、语文教学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0余年,对语文的育人作用深有体验,本文将试图归结语文的主要教育功能、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的创新性教学。
一、丰富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一门工具、起着方便交流、传承知识的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多是名家精品,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尽可能熟读所有课文,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增进他们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了解。"文以载道",学生通过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领略作者精湛的表达技巧,可以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唐代诗圣杜甫有过感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材料丰富了,读写听说方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郭沫若也曾经说过:"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很显见,语文学习是学生语言积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如:通过范读,要求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熟读每一篇课文,优美的句、段要求背诵;定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经常举办一些读书报告会、作品鉴赏会、诗歌朗诵会等语文课外教育活动,开阔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丰富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高度重视作文教学环节,通过精心选题、细致评点,训练学生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以心情故事、生活拾趣、文章读后感等为题材写周记。
二、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道德。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崇尚气节、刚正不阿的宝贵品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让学生在对祖国的秀丽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孕育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也"(《离骚》),作品中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细致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博爱、崇尚仁政、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作者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学《人是什么》,我着眼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通过总结作品中爱因斯坦、孔子等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归纳出一种典型的"生无所息"的积极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伟大的志向,确定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心灵的触动,情感上的震撼。
语文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课程。文学作品总是蕴含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功能。如陆游的《钗头凤》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体现了作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持恒品质,人间自有真情在,钦佩之余,学生们也涵咏了古人对待情感的态度。又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对爱情真谛的独特感悟,又何尝不有利于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爱观。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两点:一是课堂教学融入自己的情感、有激情。古人说,"动人心者,莫乎情,情不深者,无以惊心"。置身于作品的情境、配之于富有激情的讲解,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启迪学生。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时,我介绍课文事件的历史背景,启发学生结合当时社会环境,透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等文字,体验作者所表达的哀痛、悲愤的情感,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等看似矛盾的表述;从而引导学生接受作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审美能力。
2000年版《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处处闪现美的光芒。如《我的空中楼阁》描述了山中小屋和谐如画的自然美、《边城》表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美、《孔雀东南飞》铸造了千古传颂的爱情美,等等。语文美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从而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针对语文美育,我平常教学注意在教学内容中提炼美,引导学生感受美,并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让同学们实践美、创造美。如上《荷塘月色》一课时,通过介绍作者对月下荷塘和荷塘上月色诗一般的描绘,提炼清华园里月色下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美。另外我推荐学生课外品读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分组举行"荷塘月色"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畅谈自己的情景体验;并布置学生以"月色下的荷塘"为主题作文。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到寓情于景、情景相融的和谐美、含蓄美,锻炼了抒情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实践了美,也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 五、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语文专业知识,天文、地理、化学、自然等无所不包,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中的大量文章,了解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开阔眼界,丰富了知识,必将活跃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探索了两种方法:1、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发散思维。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我提问:"玛蒂尔德知道丢失的是假项链,赔偿真项链后会怎么样?",同学们有的说玛蒂尔德年华早逝,从此一蹶不振;有的说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三万五千法郎,从此开始了新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乐极生悲,喜怒无常,从此精神崩溃,等等。同学们讨论活跃。恰当的提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较为成功。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质疑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质疑中去探索,求创新。如在上《故都的秋》时,我提问:"作者写的是北平的秋天,为什么题目不是’北平的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合情合理的联想:北平是老北京,历史上曾为六朝之都,本身就是一个"故都";"故都之秋"比"北平之秋"听起来更有文学韵味,回味更悠长;"故都"能突出北平的厚重历史、使人有一种淡淡的沧桑感、忧郁感;"故都"使人联想到故乡、故土,包含有留恋之情,…等等。同学们思考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
古人有"文道合一"的说法,语文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外,还承担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训练审美,锻炼创新等素质教育功能。挖掘语文教育功能,要求语文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发挥语文育人作用,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而上好语文课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语文育人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四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适度艺术[J].教学研究,第25卷第1期,2002年3月.
[2]刘伟.中学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50-51.
[3]傅晓静.语文教育功能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4期,66.
[4]格根塔娜.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5]陈琳.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