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政治学科知识原理指导下的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本文拟探究如何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的创新; 守实事求是理念之正,创生本化教学之新; 守辩证分析理念之正,创直观性教学之新; 知行合一理念之正,创体验性教学之新。实践证明:把教学创新落实于哲学原理的大范围之内,可以从更强的成长需求、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提升学习品质,使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 哲学原理 教学手段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6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吕红教授认为:“‘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生动体现。”这里的“守正”指的课堂教学手段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而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在政治学科知识原理指导下的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这样才能培养有成长智慧的高品质人才。现以“守原理之正,创手段之新”为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守实事求是理念之正,创生本化教学之新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意了解与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与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教学、案例探究与课堂对话。坚持实事求是,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多元化时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直面回应学生的疑问,不回避或者误导学生,以科学灵活的方法批判、纠正片面的观点,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
案例1:教师在上人教版八年级《积极奉献社会》时,用了教材中曹师傅退休后发挥余热做环境公益宣传的事例,并告知学生曹师傅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这时有学生在背后嘀咕:雷锋精神现在早就不流行了,再说谁也不会这么傻,休息日跑火车站去扫地。教师听到学生这样说,马上批评了这位上课乱发言的学生,并告知课堂规则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缩影,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不为大家所喜欢。
分析:教师用“课堂规则”来压制学生的话语权,并上升到“社会公德”的高度,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剥夺了的学生话语权,既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以生为本理念的藐视,也缺少对学生真实想法的倾听、了解与足够尊重,违反了哲学要求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
对策:学生是否违反纪律其实反映了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尽管学生发表的想法与教师的观点相左,而且也没有举手发言,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想到了马上就说恰恰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吐露,也是教师借以引导价值观的起点与依据。所以正确的做法可以是:①肯定学生敢于发表想法的做法,引导他说完整。②讨论曹师傅与雷锋行为的共同点——服务社会。③区别雷锋与曹师傅行为:雷锋是针对解放初火车站脏乱差的社会服务; 曹师傅是针对现在环境保护的需求,宣传环境,保护碧水蓝天。④结合实际讨论得出:服务社会要与时俱进,我们现在服务社会可以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可以为灾区同龄人捐款等。中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就能在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出于对生本实际的充分理解,而对问题的透彻讨论与分析得出的科学论点,也符合“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的哲学观点,“要结合时间、地点、个人的能力来进行社会服务”既是教材隐含的观点,更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再度体现。
二、守辩证分析理念之正,创直观性教学之新
用辩证分析的方法看待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局部化、碎片化的知识聚焦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逻辑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稳固性。
案例2:为了让学生整理《做情绪的主人》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画思维导图,看谁的作业更有创意,结果甲把本课知识整理出来后画成了一个瓶子的形状,乙则整理并形成了一台电脑形状,丙则精心设计了思维导图的色彩,他用了五种颜色来区分不同板块的知识,这些作品获取师生的一致好评。
分析:甲、乙把每一块知识外围都画成生活用品,如瓶子、电脑等,这种画法与教材知识并没有必然联系,显得画蛇添足。丙用了多种颜色书写不同内容,美其名曰“多彩的情绪”,但其实谁都清楚,学生所说的“多彩”与情绪的“多彩”是两个概念,用了不同色笔就能体现情绪的多彩了吗?大错特错!而且整个设计几乎是教材内容的机械抄录,也不利记忆这些知识。
对策:思维导图以其简洁清晰、结构合理,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为优势。本章主要有情绪与情感两大块内容,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都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指向人的喜恶,折射着人们对客观世界或想接近或想回避的行为意向,但他们的内涵、特点、所包含的种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人类心理与思想体系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系统,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鉴于上述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是由于忽视了概念间的哲学联系,所以教师还不如把它制成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补充完整,这样形成纵横结合、经纬分明的知识系统,显得非常清楚,易记忆。
三、守知行合一理念之正,创体验性教学之新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中,教师也知道直接生活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出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一般教师往往重“知”而轻“行”,重视课内而脱离实践。为了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重视室内、室外结合,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能力。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真操实练,其实做一些课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案例3:教学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教师布置了一份实践作业,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份小报,要求围绕安全、合理、科学地运用网络这一主题。事后按内容选择的针对性、版面设计的合理性、文字书写的规范性等要求对这些小报进行评价,并在教室墙报中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为了激励学生,教师还将这些优秀作品制作成“美篇”在教师微信群与家长微信群中转发,不少学生得到了周围师生与父母的赞许而非常兴奋,期待下次再出这样的小报。
分析:尽管这次小报编辑任务是指向网络生活与网络安全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却落实在让学生对小报编辑的方法进行实践。从评价的角度看,评价的指标更是一些语文、美术方面的操作要求,这与思想政治学科本体相去甚远。一般学生都会从网上寻找一些有关安全上网的素材抄写到报纸上,这样就缺乏对本课知识形成的体验,不利于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策:教师可以以《我的一次**的上网经历》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400字的短文,并围绕内容的真实程度、主题的教育意义、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程度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按表格打分,最终评出优秀作品在墙报中展示。由于评价的指标不再是语言表达与美工技术这些外在的东西,直接指向了上网的教育意义,而且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打分,这样就使教师对课堂方向的主导性更加充分,这样很多学生会从过往上网的经历中去搜寻或痛苦、或欣喜的故事,有的学生会尝试再去体验一把上网的感受再写,再通过交流加深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合理上网的正确认知与情感态度,从而是课堂上的“知”与课后的“行”有机起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教学创新落实于哲学原理的大范围之内,也对教师掌握学科的科学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接受哲学基本原理的影响与启蒙,这是一种切实的“以身作则”,一种思想的潜移默化,更是心灵的默契交流。实践证明,紧紧围绕哲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合乎人类社会与世界的客观规律,才能合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可以从更强的成长需求、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提升学习品质,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學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萍《“两本”教育观:当代教育观的应然转向》,《教育探索》2014年第5期。
[2] 吴林龙《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关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年第11期。
[3] 何宁、庄坚俍《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把握核心素养,强化单元设计》,《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年第6期。
(注:本文系2019年度三明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初中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统一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2019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 哲学原理 教学手段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6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吕红教授认为:“‘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生动体现。”这里的“守正”指的课堂教学手段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而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在政治学科知识原理指导下的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这样才能培养有成长智慧的高品质人才。现以“守原理之正,创手段之新”为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守实事求是理念之正,创生本化教学之新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意了解与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与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教学、案例探究与课堂对话。坚持实事求是,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多元化时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直面回应学生的疑问,不回避或者误导学生,以科学灵活的方法批判、纠正片面的观点,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
案例1:教师在上人教版八年级《积极奉献社会》时,用了教材中曹师傅退休后发挥余热做环境公益宣传的事例,并告知学生曹师傅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这时有学生在背后嘀咕:雷锋精神现在早就不流行了,再说谁也不会这么傻,休息日跑火车站去扫地。教师听到学生这样说,马上批评了这位上课乱发言的学生,并告知课堂规则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缩影,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不为大家所喜欢。
分析:教师用“课堂规则”来压制学生的话语权,并上升到“社会公德”的高度,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剥夺了的学生话语权,既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以生为本理念的藐视,也缺少对学生真实想法的倾听、了解与足够尊重,违反了哲学要求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
对策:学生是否违反纪律其实反映了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尽管学生发表的想法与教师的观点相左,而且也没有举手发言,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想到了马上就说恰恰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吐露,也是教师借以引导价值观的起点与依据。所以正确的做法可以是:①肯定学生敢于发表想法的做法,引导他说完整。②讨论曹师傅与雷锋行为的共同点——服务社会。③区别雷锋与曹师傅行为:雷锋是针对解放初火车站脏乱差的社会服务; 曹师傅是针对现在环境保护的需求,宣传环境,保护碧水蓝天。④结合实际讨论得出:服务社会要与时俱进,我们现在服务社会可以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可以为灾区同龄人捐款等。中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就能在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出于对生本实际的充分理解,而对问题的透彻讨论与分析得出的科学论点,也符合“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的哲学观点,“要结合时间、地点、个人的能力来进行社会服务”既是教材隐含的观点,更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再度体现。
二、守辩证分析理念之正,创直观性教学之新
用辩证分析的方法看待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局部化、碎片化的知识聚焦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逻辑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稳固性。
案例2:为了让学生整理《做情绪的主人》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画思维导图,看谁的作业更有创意,结果甲把本课知识整理出来后画成了一个瓶子的形状,乙则整理并形成了一台电脑形状,丙则精心设计了思维导图的色彩,他用了五种颜色来区分不同板块的知识,这些作品获取师生的一致好评。
分析:甲、乙把每一块知识外围都画成生活用品,如瓶子、电脑等,这种画法与教材知识并没有必然联系,显得画蛇添足。丙用了多种颜色书写不同内容,美其名曰“多彩的情绪”,但其实谁都清楚,学生所说的“多彩”与情绪的“多彩”是两个概念,用了不同色笔就能体现情绪的多彩了吗?大错特错!而且整个设计几乎是教材内容的机械抄录,也不利记忆这些知识。
对策:思维导图以其简洁清晰、结构合理,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为优势。本章主要有情绪与情感两大块内容,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都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指向人的喜恶,折射着人们对客观世界或想接近或想回避的行为意向,但他们的内涵、特点、所包含的种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人类心理与思想体系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系统,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鉴于上述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是由于忽视了概念间的哲学联系,所以教师还不如把它制成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补充完整,这样形成纵横结合、经纬分明的知识系统,显得非常清楚,易记忆。
三、守知行合一理念之正,创体验性教学之新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中,教师也知道直接生活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出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一般教师往往重“知”而轻“行”,重视课内而脱离实践。为了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重视室内、室外结合,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能力。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真操实练,其实做一些课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案例3:教学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教师布置了一份实践作业,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份小报,要求围绕安全、合理、科学地运用网络这一主题。事后按内容选择的针对性、版面设计的合理性、文字书写的规范性等要求对这些小报进行评价,并在教室墙报中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为了激励学生,教师还将这些优秀作品制作成“美篇”在教师微信群与家长微信群中转发,不少学生得到了周围师生与父母的赞许而非常兴奋,期待下次再出这样的小报。
分析:尽管这次小报编辑任务是指向网络生活与网络安全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却落实在让学生对小报编辑的方法进行实践。从评价的角度看,评价的指标更是一些语文、美术方面的操作要求,这与思想政治学科本体相去甚远。一般学生都会从网上寻找一些有关安全上网的素材抄写到报纸上,这样就缺乏对本课知识形成的体验,不利于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策:教师可以以《我的一次**的上网经历》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400字的短文,并围绕内容的真实程度、主题的教育意义、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程度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按表格打分,最终评出优秀作品在墙报中展示。由于评价的指标不再是语言表达与美工技术这些外在的东西,直接指向了上网的教育意义,而且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打分,这样就使教师对课堂方向的主导性更加充分,这样很多学生会从过往上网的经历中去搜寻或痛苦、或欣喜的故事,有的学生会尝试再去体验一把上网的感受再写,再通过交流加深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合理上网的正确认知与情感态度,从而是课堂上的“知”与课后的“行”有机起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教学创新落实于哲学原理的大范围之内,也对教师掌握学科的科学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接受哲学基本原理的影响与启蒙,这是一种切实的“以身作则”,一种思想的潜移默化,更是心灵的默契交流。实践证明,紧紧围绕哲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合乎人类社会与世界的客观规律,才能合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可以从更强的成长需求、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等方面提升学习品质,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學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萍《“两本”教育观:当代教育观的应然转向》,《教育探索》2014年第5期。
[2] 吴林龙《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关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年第11期。
[3] 何宁、庄坚俍《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把握核心素养,强化单元设计》,《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年第6期。
(注:本文系2019年度三明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初中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统一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20190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