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的新时代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一届的中国歌剧节,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歌剧创演成果最高端和权威的平台。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10日,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在江苏省举办。本届歌剧节共有参演剧目23部,26天之内,先后在南京、无锡、常州、徐州、宜兴5个城市8个剧场上演,共计演出45场。剧场观众7万余人次,网络点击收看超过26万人次。其间还开展了11次基层演出和艺术讲座。纵观本届歌剧节,无论规模、持续时间,还是剧目的数量、质量,都堪称历届之最。
  本届歌剧节参演的23部剧目中,有8部是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其他作品中,除了经典民族歌剧和上海歌剧院演出的威尔第经典歌剧《阿依达》之外,基本都是近三年内各地院团的全新创作。在文化部的引领之下,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艺术品质的民族歌剧相继立上舞台,民族歌剧创作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认为:“通过歌剧节集中展演,歌剧工作者切身感受到群众喜欢什么,并自觉以此为创作的指导方向,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也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本届歌剧节上,导演黄定山有三部歌剧作品亮相,为此他感触颇深:“本届歌剧节突出了民族歌剧、现实题材、经典传承三个主题,方向非常明确。这是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真抓实干的成果。”黄定山还对本届歌剧节的宣传工作连连称道:“政府部门对于新媒体的娴熟运用令我吃惊,网络直播、微信推送等传播方式明显扩大了歌剧的影响力。”
  当然,本届歌剧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不评奖只评剧,即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一劇一评”。所谓“一剧一评”,是指除经典剧目和祝贺演出剧目之外,其他参演剧目都是组织专家和特约评论员前一天晚上观摩,第二天上午点评。评论专家团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主,同时吸纳了在歌剧领域较有建树的其他专家、艺术家,先后共有30位专家及特约评论员参加“一剧一评”的工作。以郭兰英、乔佩娟、羊呜三位“80后”(80岁以上)为首的专家组,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令人敬佩。歌剧节期间共组织了15场“一剧一评”座谈会,专家们克服了江苏突降罕见大雪带来的交通不便,往返奔波于南京、无锡、宜兴、常州、徐州五地,26天累计“搬家”12次,常常是早上还在南京,晚上就到徐州或常州,因此专家们经常发生记错房间号的小笑话。
  因为没有“评奖”的负担,观演后的每个专家座谈会,无论是院团、主创还是参加研讨的专家们,都能够“轻装上阵”。专家们本着“成绩说够、不足谈透”的原则,开诚布公,热情友好,既充分肯定主创团队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院团、各主创团队一致表示,一定认真吸收专家的建议与意见,逐一落实,进一步提升剧目艺术质量。应该说,“不评奖只评剧”对于所有参演剧目在未来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歌剧节期间,《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轮番上演。《北风吹》《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每每响起时,便会迎来满堂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永葆魅力,正是因为当年的艺术家们将根基牢牢地扎在人民中、扎在生活里,坚持用老百姓喜欢的曲调讲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将这些经典剧目重现于歌剧节的舞台,正是通过展示中国民族歌剧曾经的辉煌,向经典致敬,让当代中国歌剧艺术工作者不忘初心,继承老一代歌剧艺术家的传统,始终心系人民、关注现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歌剧作品。
  在本届歌剧节上,有几部作品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褒扬,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真实生活为基石,艺术地再现了我国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一生致力于青蒿素发现的感人故事,用动人的歌唱、优美的旋律,塑造了一位将个人梦、科学梦与中国梦相统一的当代杰出科学家的形象。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则关注中国农村如何精准扶贫,用喜歌剧的形式展现了村第一书记马向阳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以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原院长、“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讴歌了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和奉献情怀。红色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讲述的是1934年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红军战士阿根跟随部队在松毛岭阻击敌人,新婚妻子阿妹则守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没想到30年过去了,每年都为丈夫做新衣、新鞋的阿妹却等来了一张烈士证书……本剧以真情实感歌颂了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付出和奉献的老区人民,感人至深。
  本届歌剧节参演人数共计10908人,其中主创人员241人。从年龄分层看,30岁~60岁为中坚力量,占比80%。编剧有刘麟、冯柏铭、王晓岭等,作曲有关峡、孟卫东、许舒亚、臧云飞等,指挥有张国勇、吕嘉、李心草、许忠等,导演有黄定山、廖向红、陈蔚等,主要演员有阎维文、雷佳、王宏伟、刘丹丽、王传亮、龚爽、田浩江、徐晓英、薛皓垠等,舞美有周丹林、韩春启、宋多多、莽珊珊等。其中,黄定山一人执导《小二黑结婚》《马向阳下乡记》《二泉》三部歌剧,作曲家关峡、唐建平,编剧刘麟、冯柏铭,导演廖向红、陈蔚,歌唱家雷佳、王宏伟、张英席、王庆爽、龚爽、王传亮也都参与创作、表演了两部歌剧作品。
  各参演院团在歌剧节期间,还走进校园、深入基层,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谈歌剧创作台前幕后的故事,演出其中的精彩片段,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歌剧艺术的距离。歌剧节坚持低票价原则,最高票价120元,最低票价仅20元,60%以上为60元以下的低价票,许多演出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充分体现“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
  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呜评价本届歌剧节“风正、气顺、人和”,称“中国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新的起点已经开始,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这不仅是羊呜老师的心声,也是所有热爱中国歌剧事业的艺术家和热爱歌剧的观众们共同的希望。
其他文献
引言:与国家大剧院经常上演的现实主义传统制作不同,执导此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波兰导演特雷林斯基领衔的主创团队对歌剧原作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将原本发生在苏格兰与爱尔兰的剧中故事移植到一艘现代战舰上。本刊特邀请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将导演所理解的瓦格纳的意图,“翻译”并展示给读者。  前奏曲响起,大幕上投出一个雷达屏,向四周搜索着。随后,画面转为潜望镜,依次呈现出这样一些影像:波涛中的军舰、日食
期刊
如果你使用谷歌检索“公民精神(civic pride)”这个词语,要让屏幕滚动不少篇幅后才找到与纽约市相关的信息。屏幕首先列出一大堆在线字典搜查结果,然后显示不同富有“公民精神”的城市,排行第一却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我知道这样的检索样本一点都不科学,但是,这个事实证明了我的观点。  请不要误会,我并没有打算离开纽约。我刚从旧金山回来,看到那里的市民以自己城市的独特文化项目引以为傲,心中难免涌出一
期刊
金湘作品《原野》,可能是中国原创歌剧翻新版本最多的一个特例。在该剧诞生20周年之际,天津歌舞剧院曾推出2007年纪念首版。今年8月18日、19日,該院再度以2016年纪念新版,向作曲家致敬,表达天津歌剧人的缅怀与追思。  这一版由歌剧《原野》首演版导演李稻川担任总导演,它的“新”则体现在几个方面:2007版领衔A组金子的女高音歌唱家李瑛“角色”身份换了,她和A组常五爷的演员薛跃林一起出任新版导演;
期刊
将近三个小时的歌剧《红楼梦》,赖声川、盛宗亮、黄哲伦、叶锦添联手,用两幕十几个场景、大开大合的天幕、美轮美奂的舞美背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中——转换亭台楼阁,换景开合游刃有余,小桥流水触手可及;花园月夜,潇湘馆千竿翠竹苍翠挺拔,参差掩映——美国观众得以接触到一部世界文学力作。  关于原著与改编  很多歌剧都改编自文学名著,但与同样改编自名著的电影和话剧不同,歌剧剧本自有一套规律——电影和话剧以
期刊
小琼:9月,我有幸随盛宗亮《红楼梦》的整个制作及表演团队到北京与长沙巡演。你可能记得,我去年在本专栏中详细地勾勒了这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  小薇:是的,你在专栏中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时间表。从美国传龍基金会的最初构想(2011),到旧金山歌剧院确认创作团队(2013),再到为了预备音乐和制作而开办的各种工作坊(2015),直至2016年9月10日的世界首演。  小琼:当我走在长沙那个空旷的舞台上时。
期刊
由北京国家大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与巴登一巴登节日剧院四方合作,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继去年先后在巴登一巴登、纽约和华沙成功上演之后,8月23日至29日,于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行十周年之际,如约在北京拉开了第一轮首演的帷幕。这一业内公认的瓦格纳歌剧的巅峰之作由享誉国际乐坛的旅欧名指挥家、台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吕绍嘉执棒,波兰国家歌剧院艺术總监、当今令人瞩
期刊
我记得的《阿依达》在上海的演出,一次是2000年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露天演出。另一次是2008年东方艺术中心三周年系列庆典中的三场演出,演职员的阵容均来自开罗歌剧院。  2008年的演出比较正常,我当年也写过介绍文章,登载在《东方艺术》杂志上。而2000年的那次,就纯粹是个“娱乐剧目”了。据当时报道,4.5万张门票在半个月以内就被销售一空,但还是满足不了观众的热情,结果又加演一场,才满足市民对“高
期刊
温莎城的冷战,上海在哪家阵营?  《法尔斯塔夫》历来受到各大歌剧院的大牌歌剧导演的青睐。也许在他们眼里,《茶花女》《奥赛罗》及另外几部威尔第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似乎因为过于定型的剧本而导致欠缺开拓的可能性。《法尔斯塔夫》却并非完整单一的原著人物,博伊托具有拼凑感的剧本,加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胖子魅力,让这些歌剧导演们看到了施展魔法的巨大空间。以下,我们将站在歌剧导演的角度,将此次演出与历年来多个具有代表性
期刊
是的,孩子们,在过去——至少是5年前——电视观众需要参考节目播放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收视日程。当然,对比更久远的没有录像带、没有TiVo(美国的数码录影机,内设选台器、电子节目指南及影碟,并可录制节目)的时代,有电视看已经比那时的生活更多姿多彩,即便电视观众每天的时间表完全受电视台的支配——如果你计划先录下某个节目等过几天才看,也必须查好播放日期与时段;如果你喜欢某部每周只播放一集的连续剧,那么集与
期刊
每次演出结束,导演黄定山的谢幕都与众不同,他不是挥手致意走上舞台,而是如大鸟般伸展双臂飞奔上台!那种洋溢奔放的艺术激情,瞬间便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位观众。本剧作曲臧云飞说:“黄定山总是充满激情,因为他的激情,也激发了我和大家的创作激情!”一位导演,一位作曲,这部歌剧的两位关键性人物,以他们双倍的“激情”,成就了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  青岛歌舞剧院已经有40多年没有创作演出过歌剧。作为201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