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一届的中国歌剧节,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歌剧创演成果最高端和权威的平台。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1月10日,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在江苏省举办。本届歌剧节共有参演剧目23部,26天之内,先后在南京、无锡、常州、徐州、宜兴5个城市8个剧场上演,共计演出45场。剧场观众7万余人次,网络点击收看超过26万人次。其间还开展了11次基层演出和艺术讲座。纵观本届歌剧节,无论规模、持续时间,还是剧目的数量、质量,都堪称历届之最。
本届歌剧节参演的23部剧目中,有8部是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其他作品中,除了经典民族歌剧和上海歌剧院演出的威尔第经典歌剧《阿依达》之外,基本都是近三年内各地院团的全新创作。在文化部的引领之下,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艺术品质的民族歌剧相继立上舞台,民族歌剧创作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认为:“通过歌剧节集中展演,歌剧工作者切身感受到群众喜欢什么,并自觉以此为创作的指导方向,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也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本届歌剧节上,导演黄定山有三部歌剧作品亮相,为此他感触颇深:“本届歌剧节突出了民族歌剧、现实题材、经典传承三个主题,方向非常明确。这是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真抓实干的成果。”黄定山还对本届歌剧节的宣传工作连连称道:“政府部门对于新媒体的娴熟运用令我吃惊,网络直播、微信推送等传播方式明显扩大了歌剧的影响力。”
当然,本届歌剧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不评奖只评剧,即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一劇一评”。所谓“一剧一评”,是指除经典剧目和祝贺演出剧目之外,其他参演剧目都是组织专家和特约评论员前一天晚上观摩,第二天上午点评。评论专家团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主,同时吸纳了在歌剧领域较有建树的其他专家、艺术家,先后共有30位专家及特约评论员参加“一剧一评”的工作。以郭兰英、乔佩娟、羊呜三位“80后”(80岁以上)为首的专家组,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令人敬佩。歌剧节期间共组织了15场“一剧一评”座谈会,专家们克服了江苏突降罕见大雪带来的交通不便,往返奔波于南京、无锡、宜兴、常州、徐州五地,26天累计“搬家”12次,常常是早上还在南京,晚上就到徐州或常州,因此专家们经常发生记错房间号的小笑话。
因为没有“评奖”的负担,观演后的每个专家座谈会,无论是院团、主创还是参加研讨的专家们,都能够“轻装上阵”。专家们本着“成绩说够、不足谈透”的原则,开诚布公,热情友好,既充分肯定主创团队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院团、各主创团队一致表示,一定认真吸收专家的建议与意见,逐一落实,进一步提升剧目艺术质量。应该说,“不评奖只评剧”对于所有参演剧目在未来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歌剧节期间,《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轮番上演。《北风吹》《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每每响起时,便会迎来满堂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永葆魅力,正是因为当年的艺术家们将根基牢牢地扎在人民中、扎在生活里,坚持用老百姓喜欢的曲调讲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将这些经典剧目重现于歌剧节的舞台,正是通过展示中国民族歌剧曾经的辉煌,向经典致敬,让当代中国歌剧艺术工作者不忘初心,继承老一代歌剧艺术家的传统,始终心系人民、关注现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歌剧作品。
在本届歌剧节上,有几部作品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褒扬,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真实生活为基石,艺术地再现了我国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一生致力于青蒿素发现的感人故事,用动人的歌唱、优美的旋律,塑造了一位将个人梦、科学梦与中国梦相统一的当代杰出科学家的形象。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则关注中国农村如何精准扶贫,用喜歌剧的形式展现了村第一书记马向阳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以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原院长、“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讴歌了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和奉献情怀。红色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讲述的是1934年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红军战士阿根跟随部队在松毛岭阻击敌人,新婚妻子阿妹则守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没想到30年过去了,每年都为丈夫做新衣、新鞋的阿妹却等来了一张烈士证书……本剧以真情实感歌颂了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付出和奉献的老区人民,感人至深。
本届歌剧节参演人数共计10908人,其中主创人员241人。从年龄分层看,30岁~60岁为中坚力量,占比80%。编剧有刘麟、冯柏铭、王晓岭等,作曲有关峡、孟卫东、许舒亚、臧云飞等,指挥有张国勇、吕嘉、李心草、许忠等,导演有黄定山、廖向红、陈蔚等,主要演员有阎维文、雷佳、王宏伟、刘丹丽、王传亮、龚爽、田浩江、徐晓英、薛皓垠等,舞美有周丹林、韩春启、宋多多、莽珊珊等。其中,黄定山一人执导《小二黑结婚》《马向阳下乡记》《二泉》三部歌剧,作曲家关峡、唐建平,编剧刘麟、冯柏铭,导演廖向红、陈蔚,歌唱家雷佳、王宏伟、张英席、王庆爽、龚爽、王传亮也都参与创作、表演了两部歌剧作品。
各参演院团在歌剧节期间,还走进校园、深入基层,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谈歌剧创作台前幕后的故事,演出其中的精彩片段,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歌剧艺术的距离。歌剧节坚持低票价原则,最高票价120元,最低票价仅20元,60%以上为60元以下的低价票,许多演出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充分体现“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
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呜评价本届歌剧节“风正、气顺、人和”,称“中国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新的起点已经开始,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这不仅是羊呜老师的心声,也是所有热爱中国歌剧事业的艺术家和热爱歌剧的观众们共同的希望。
本届歌剧节参演的23部剧目中,有8部是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其他作品中,除了经典民族歌剧和上海歌剧院演出的威尔第经典歌剧《阿依达》之外,基本都是近三年内各地院团的全新创作。在文化部的引领之下,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艺术品质的民族歌剧相继立上舞台,民族歌剧创作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认为:“通过歌剧节集中展演,歌剧工作者切身感受到群众喜欢什么,并自觉以此为创作的指导方向,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也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本届歌剧节上,导演黄定山有三部歌剧作品亮相,为此他感触颇深:“本届歌剧节突出了民族歌剧、现实题材、经典传承三个主题,方向非常明确。这是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真抓实干的成果。”黄定山还对本届歌剧节的宣传工作连连称道:“政府部门对于新媒体的娴熟运用令我吃惊,网络直播、微信推送等传播方式明显扩大了歌剧的影响力。”
当然,本届歌剧节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不评奖只评剧,即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一劇一评”。所谓“一剧一评”,是指除经典剧目和祝贺演出剧目之外,其他参演剧目都是组织专家和特约评论员前一天晚上观摩,第二天上午点评。评论专家团以“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主,同时吸纳了在歌剧领域较有建树的其他专家、艺术家,先后共有30位专家及特约评论员参加“一剧一评”的工作。以郭兰英、乔佩娟、羊呜三位“80后”(80岁以上)为首的专家组,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令人敬佩。歌剧节期间共组织了15场“一剧一评”座谈会,专家们克服了江苏突降罕见大雪带来的交通不便,往返奔波于南京、无锡、宜兴、常州、徐州五地,26天累计“搬家”12次,常常是早上还在南京,晚上就到徐州或常州,因此专家们经常发生记错房间号的小笑话。
因为没有“评奖”的负担,观演后的每个专家座谈会,无论是院团、主创还是参加研讨的专家们,都能够“轻装上阵”。专家们本着“成绩说够、不足谈透”的原则,开诚布公,热情友好,既充分肯定主创团队已经取得的成绩,又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院团、各主创团队一致表示,一定认真吸收专家的建议与意见,逐一落实,进一步提升剧目艺术质量。应该说,“不评奖只评剧”对于所有参演剧目在未来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歌剧节期间,《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轮番上演。《北风吹》《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每每响起时,便会迎来满堂热烈的掌声与喝彩!这些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永葆魅力,正是因为当年的艺术家们将根基牢牢地扎在人民中、扎在生活里,坚持用老百姓喜欢的曲调讲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将这些经典剧目重现于歌剧节的舞台,正是通过展示中国民族歌剧曾经的辉煌,向经典致敬,让当代中国歌剧艺术工作者不忘初心,继承老一代歌剧艺术家的传统,始终心系人民、关注现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歌剧作品。
在本届歌剧节上,有几部作品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褒扬,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以真实生活为基石,艺术地再现了我国中医药科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一生致力于青蒿素发现的感人故事,用动人的歌唱、优美的旋律,塑造了一位将个人梦、科学梦与中国梦相统一的当代杰出科学家的形象。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则关注中国农村如何精准扶贫,用喜歌剧的形式展现了村第一书记马向阳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以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原院长、“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讴歌了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和奉献情怀。红色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讲述的是1934年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红军战士阿根跟随部队在松毛岭阻击敌人,新婚妻子阿妹则守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没想到30年过去了,每年都为丈夫做新衣、新鞋的阿妹却等来了一张烈士证书……本剧以真情实感歌颂了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付出和奉献的老区人民,感人至深。
本届歌剧节参演人数共计10908人,其中主创人员241人。从年龄分层看,30岁~60岁为中坚力量,占比80%。编剧有刘麟、冯柏铭、王晓岭等,作曲有关峡、孟卫东、许舒亚、臧云飞等,指挥有张国勇、吕嘉、李心草、许忠等,导演有黄定山、廖向红、陈蔚等,主要演员有阎维文、雷佳、王宏伟、刘丹丽、王传亮、龚爽、田浩江、徐晓英、薛皓垠等,舞美有周丹林、韩春启、宋多多、莽珊珊等。其中,黄定山一人执导《小二黑结婚》《马向阳下乡记》《二泉》三部歌剧,作曲家关峡、唐建平,编剧刘麟、冯柏铭,导演廖向红、陈蔚,歌唱家雷佳、王宏伟、张英席、王庆爽、龚爽、王传亮也都参与创作、表演了两部歌剧作品。
各参演院团在歌剧节期间,还走进校园、深入基层,与观众面对面进行交流,谈歌剧创作台前幕后的故事,演出其中的精彩片段,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歌剧艺术的距离。歌剧节坚持低票价原则,最高票价120元,最低票价仅20元,60%以上为60元以下的低价票,许多演出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充分体现“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
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呜评价本届歌剧节“风正、气顺、人和”,称“中国歌剧、特别是民族歌剧,新的起点已经开始,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这不仅是羊呜老师的心声,也是所有热爱中国歌剧事业的艺术家和热爱歌剧的观众们共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