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引人瞩目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惠于集聚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增长效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出现由于集群衰退引发地区经济萧条的现象。例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浙江省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等。因此集群衰退的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
集群衰退的内生风险因素是指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由集群的结构、产品特点、企业间互动关系等特征共同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对集群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如:蔡宁等人从集群的网络视角对集群内生衰退风险进行了分析,针对网络的三大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来对集群的结构特点进行刻画,进而分析了这些特点与集群衰退风险之间的关系(王明发等,2006)。另外陈金波等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把产业集群因内部结构特征而产生的风险称之为“自稔性”风险,认为这种“自稔性”风险是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并且从生物遗传、基因变异的规律出发,探讨了企业集群的近交衰退风险(陈金波,2005)。
以上研究都肯定了集群内生风险因素对集群衰退的决定性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集群结构特点是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理论都没有直接给出集群特点与风险因素以及集群发展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无法就这些风险给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本文试图从引发集群发展动力的集群特征出发来分析内生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对三类不同结构的衰退集群的案例分析,验证集群特征和内源性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
二、集群衰退的内生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始终伴随着内部企业间竞争和合作形式的互动。区域内企业集聚的特征给这些互动行为带来了成本或者收益上的竞争优势,给集群带来高于外部企业的超额价值,是集群形成及早期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集群自组织演化的内生动力。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会有阻碍集群成长的负面因素产生。
第一,路径依赖引发系统封闭性。集群内企业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形成集群的本地网络,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信任机制和交易惯例造成集群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发展路径。在“路径依赖”作用下,这种发展模式得以不断强化并最终随着集群的成熟固化在集群网络中。在集群发展初期,这种固定的模式减少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集群生产效率,是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路径的固化,集群为探索新路径而产生的创新活力大大下降,企业会由于惯性固守已有的技术,集群会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 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Markusen,1996)。
第二,专业分工引发资产专用性。区域内的专业分工不仅能发挥专业企业对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势,而且通过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减少了中间产品的投入价格,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获得价格优势,增加了集群的额外剩余,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集群。因此,专业化分工是企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之一(Best 2001)。然而,同时产生的资源的专业化配置,造成了集群内资产专用性不断增加。当这种资产专用性增加到一定程度,一旦集群面临外部市场较大的变化时,拥有较高专用性资本的内部组织可能由于无法快速从原有的生产中撤出,进而无法生产出适应新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使集群应对市场的适应性减弱。
第三,同质产品引发市场失灵。大量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集聚可以引发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在整体上降低集群生产成本,产生集群超额的剩余价值,增加集群内企业在产业内的优势。但是,在集群内部的统一市场上,产品差异的减少会大大增加企业间竞争强度,引发在集群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市场调节失灵,企业利润丧失,削弱集群竞争力。
综上所述,集群内的企业会为了扩大对集群超额价值的创造与瓜分,自发产生合作或竞争行为。这些企业行为在一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会造成集聚负面效应的累积,使集群失去原本的竞争优势(如图1)。
三、集群特征分类研究
由于集群的特征与集群的结构以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要弄清不同集群的内生风险因素首先要将集群的结构以及内部企业的关系加以区分。很多学者针对集群的复杂结构对集群进行了分类研究。如:Michael Porter 根据集群内产业间关联方式将集群分成横向结构的产业集群和纵向结构的产业集群。Lynn Mytelka 和Fulvia Farinelli 基于产业集群的内企业关系性质, 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Lynn Mytelka and Fulvia Farinelli, 2000)等。其中荷兰经济学家克劳瑞格等人(Knorringa, Stamer, 1998)的分类方法较好的体现了集群内部产业链的结构以及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更利于对集群竞争优势特点和衰退因素进行分析(如表1)。克劳瑞格等人在借鉴马库森(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与轮轴式产业集群,并针对三种集群内部企业的规模、企业间竞合关系以及集聚发展优势的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在这些分析本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集群容易引发的内生风险因素。
四、衰退集群案例分析
第一,衰退集群的选取。在众多研究集群衰退的文献中,对于集群衰退的准确定义描述较少。集群的衰退从本质上是区域范围内相关产业的衰退。因此,可以根据产业衰退时的一些经济现象来判断集群的衰退与否。集群衰退时期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利润率降低。利润率水平是产业集群兴衰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处在衰退阶段的产业集群利润率既表现在较前段时间的下降,也表现为较其他地区同类行业或者同地区其他行业的利润率要低(冉庆国等,2007)。二是集群整体规模减小。随着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变化,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也在发生变化。进入衰退阶段,集群表现为企业数量开始减少,中介服务组织开始逐步撤出集群,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集群产业规模变小。蒂奇也认为,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Tichy,1998)。三是开工率不足。在产业集群衰退的初期,由于企业退出障碍的存在,集群的衰退可能并没有表现为集群规模的缩小,而是表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长时间的开工不足。四是创新能力降低。处在衰退阶段的产业集群往往推出新产品的数量少,技术创新与引进速度慢,工业装备老化陈旧。
根据以上判断集群衰退的标准,本文从国内外典型衰退集群中针对三种集群类型选取了三个案例进行研究(如表2)。
第二,三类衰退集群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1)意大利式集群——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我国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是一个有着悠久手工制造业传统的城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以五金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多数由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厂发展形成,因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意大利式产业集。1994年初,位于永康市的万事达工贸有限公司开发了使用真空保温技术的保温杯命名为“老板杯”,投入市场后迅速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成本在60元的产品市场售价一度涨到200~300元,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众多当地企业投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在规模扩张初期,1300家企业的2000多条生产线使得保温杯集群的产值跃升至15~17亿元。随着产量的增加,竞争变得激烈。由于产品本身技术门槛低,易于通过集群本地网络进行扩散,企业间模仿现象严重,因此多数企业将降低成本和价格作为主要竞争策略。在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企业大打价格战的作用下,大量劣质的同类产品侵占了永康保温杯市场,造成市场调节失灵,给集群经济收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使集群的发展进入了衰退阶段。
由此可见,在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中,受企业规模和研发能力限制,往往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会远远高于模仿成本,过度模仿行为容易造成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使集群缺乏弹性。
(2)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东莞PC产业集群。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强发展轴——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点。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性的优惠政策、丰富的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台湾IT产业制造商在这里投资建厂。随着台达、诚洲、声宝等实力雄厚企业陆续入驻,带动了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壮大发展。产品涵盖了电脑主板、电脑驱动器、电脑机箱、显示器等多种IT产业的中下游产品。形成了以外部大型台资企业为中心,融合了大量本地中小配套企业的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集群以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出口加工经营为主,从原材料、技术供给到市场需求都依赖于台湾核心企业。垂直分工的生产模式和相对固定合作伙伴,不但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也缩短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增加了集群在信息技术变化迅速的IT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集群发展初期的主要内源性动力。然而,过于固定的合作模式使得集群内卫星企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和单独应对市场的能力,形成系统封闭。因此随着集群拥挤成本的上升,东莞逐渐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集群没能通过内部调整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一些核心企业开始向苏州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地区经济一度出现了衰退。
因此,由外部企业迁移生成的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会因为对外部企业的高度依赖性,集群生产的产品没有直接面对市场竞争,使得集群系统的封闭,造成了集群内部缺少创造超额价值的动力。
(3)轮轴式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底特律产业区是一个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企业为核心,包含了几百家汽车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厂商的轮轴式产业集群。20世纪20年代初三大汽车公司分别完成了对企业内部改造和对上游零部件企业的兼并,并在本地大量专业配套企业的合作下,大大提高了集群的生产的效率,创下了每10 秒钟生产一辆 T 型车的惊人效率,使其一度成为全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然而,专业化的分工带来的资产专业化,由于下游核心企业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中,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使集群的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在三家核心企业中,作为上游企业的零部件制造商只能根据核心企业的需求来生产产品,造成了集群内产品种类单一。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的压力下,三大汽车公司没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调整产品,其市场份额迅速被日本丰田等生产小排量汽车的公司赶超。大量为其生产配套产品厂商没有能力转产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上而破产倒闭,造成了整个集群的衰退。
因此,在轮轴式集群中,内部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垂直分工以及产业链纵向上的市场势力不均衡容易造成专业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导致集群整体系统的僵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的集群结构和内在关系下,原本形成集群发展动力的集聚特征,在内部企业自发的一些竞争合作行为下也会引发对集群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这些内生的风险因素会打破就集群原本正反馈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并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导致集群衰退。
参考文献:
[1]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以美国128 公路区产业集群衰退为例》,《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期。
[2]陈金波:《基于生态学的企业集群内在风险与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3]冉庆国、黄清:《产业集群的衰退原因及其升级研究》,《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4]Markusen , A . R. ,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 Economic Geography, 1996.72.
[5]Best. Michael H, Cluster Dynamics, Ch.3 in: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6]Lynn Mytelka and Fulvia Farinelli. 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 Discussion Papers from United National University,Institute for New Technologies,The Netherlands,2000.
[7]Peter Knorringa, Joerg Meyer Stamer. 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 to Industrial Districts[J]. ATAS Bulletin XI, 1998.10.
[8]Tic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 than Ever, Steiner, M. Cluster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 London:Pion,Ltd.,1998.
(编辑 向玉章)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引人瞩目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惠于集聚所带来的各种经济增长效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出现由于集群衰退引发地区经济萧条的现象。例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浙江省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等。因此集群衰退的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
集群衰退的内生风险因素是指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由集群的结构、产品特点、企业间互动关系等特征共同作用下自发产生的对集群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如:蔡宁等人从集群的网络视角对集群内生衰退风险进行了分析,针对网络的三大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来对集群的结构特点进行刻画,进而分析了这些特点与集群衰退风险之间的关系(王明发等,2006)。另外陈金波等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把产业集群因内部结构特征而产生的风险称之为“自稔性”风险,认为这种“自稔性”风险是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并且从生物遗传、基因变异的规律出发,探讨了企业集群的近交衰退风险(陈金波,2005)。
以上研究都肯定了集群内生风险因素对集群衰退的决定性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集群结构特点是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理论都没有直接给出集群特点与风险因素以及集群发展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无法就这些风险给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本文试图从引发集群发展动力的集群特征出发来分析内生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对三类不同结构的衰退集群的案例分析,验证集群特征和内源性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
二、集群衰退的内生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始终伴随着内部企业间竞争和合作形式的互动。区域内企业集聚的特征给这些互动行为带来了成本或者收益上的竞争优势,给集群带来高于外部企业的超额价值,是集群形成及早期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集群自组织演化的内生动力。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会有阻碍集群成长的负面因素产生。
第一,路径依赖引发系统封闭性。集群内企业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形成集群的本地网络,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信任机制和交易惯例造成集群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发展路径。在“路径依赖”作用下,这种发展模式得以不断强化并最终随着集群的成熟固化在集群网络中。在集群发展初期,这种固定的模式减少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集群生产效率,是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路径的固化,集群为探索新路径而产生的创新活力大大下降,企业会由于惯性固守已有的技术,集群会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 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Markusen,1996)。
第二,专业分工引发资产专用性。区域内的专业分工不仅能发挥专业企业对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势,而且通过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减少了中间产品的投入价格,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获得价格优势,增加了集群的额外剩余,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集群。因此,专业化分工是企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之一(Best 2001)。然而,同时产生的资源的专业化配置,造成了集群内资产专用性不断增加。当这种资产专用性增加到一定程度,一旦集群面临外部市场较大的变化时,拥有较高专用性资本的内部组织可能由于无法快速从原有的生产中撤出,进而无法生产出适应新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使集群应对市场的适应性减弱。
第三,同质产品引发市场失灵。大量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集聚可以引发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在整体上降低集群生产成本,产生集群超额的剩余价值,增加集群内企业在产业内的优势。但是,在集群内部的统一市场上,产品差异的减少会大大增加企业间竞争强度,引发在集群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市场调节失灵,企业利润丧失,削弱集群竞争力。
综上所述,集群内的企业会为了扩大对集群超额价值的创造与瓜分,自发产生合作或竞争行为。这些企业行为在一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会造成集聚负面效应的累积,使集群失去原本的竞争优势(如图1)。
三、集群特征分类研究
由于集群的特征与集群的结构以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要弄清不同集群的内生风险因素首先要将集群的结构以及内部企业的关系加以区分。很多学者针对集群的复杂结构对集群进行了分类研究。如:Michael Porter 根据集群内产业间关联方式将集群分成横向结构的产业集群和纵向结构的产业集群。Lynn Mytelka 和Fulvia Farinelli 基于产业集群的内企业关系性质, 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Lynn Mytelka and Fulvia Farinelli, 2000)等。其中荷兰经济学家克劳瑞格等人(Knorringa, Stamer, 1998)的分类方法较好的体现了集群内部产业链的结构以及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更利于对集群竞争优势特点和衰退因素进行分析(如表1)。克劳瑞格等人在借鉴马库森(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与轮轴式产业集群,并针对三种集群内部企业的规模、企业间竞合关系以及集聚发展优势的等方面做出了分析。在这些分析本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集群容易引发的内生风险因素。
四、衰退集群案例分析
第一,衰退集群的选取。在众多研究集群衰退的文献中,对于集群衰退的准确定义描述较少。集群的衰退从本质上是区域范围内相关产业的衰退。因此,可以根据产业衰退时的一些经济现象来判断集群的衰退与否。集群衰退时期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利润率降低。利润率水平是产业集群兴衰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处在衰退阶段的产业集群利润率既表现在较前段时间的下降,也表现为较其他地区同类行业或者同地区其他行业的利润率要低(冉庆国等,2007)。二是集群整体规模减小。随着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变化,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也在发生变化。进入衰退阶段,集群表现为企业数量开始减少,中介服务组织开始逐步撤出集群,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集群产业规模变小。蒂奇也认为,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Tichy,1998)。三是开工率不足。在产业集群衰退的初期,由于企业退出障碍的存在,集群的衰退可能并没有表现为集群规模的缩小,而是表现为产业集群内企业长时间的开工不足。四是创新能力降低。处在衰退阶段的产业集群往往推出新产品的数量少,技术创新与引进速度慢,工业装备老化陈旧。
根据以上判断集群衰退的标准,本文从国内外典型衰退集群中针对三种集群类型选取了三个案例进行研究(如表2)。
第二,三类衰退集群案例分析。具体如下:
(1)意大利式集群——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我国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是一个有着悠久手工制造业传统的城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以五金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多数由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厂发展形成,因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意大利式产业集。1994年初,位于永康市的万事达工贸有限公司开发了使用真空保温技术的保温杯命名为“老板杯”,投入市场后迅速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成本在60元的产品市场售价一度涨到200~300元,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众多当地企业投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在规模扩张初期,1300家企业的2000多条生产线使得保温杯集群的产值跃升至15~17亿元。随着产量的增加,竞争变得激烈。由于产品本身技术门槛低,易于通过集群本地网络进行扩散,企业间模仿现象严重,因此多数企业将降低成本和价格作为主要竞争策略。在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企业大打价格战的作用下,大量劣质的同类产品侵占了永康保温杯市场,造成市场调节失灵,给集群经济收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使集群的发展进入了衰退阶段。
由此可见,在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中,受企业规模和研发能力限制,往往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会远远高于模仿成本,过度模仿行为容易造成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使集群缺乏弹性。
(2)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东莞PC产业集群。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强发展轴——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点。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性的优惠政策、丰富的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台湾IT产业制造商在这里投资建厂。随着台达、诚洲、声宝等实力雄厚企业陆续入驻,带动了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壮大发展。产品涵盖了电脑主板、电脑驱动器、电脑机箱、显示器等多种IT产业的中下游产品。形成了以外部大型台资企业为中心,融合了大量本地中小配套企业的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集群以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出口加工经营为主,从原材料、技术供给到市场需求都依赖于台湾核心企业。垂直分工的生产模式和相对固定合作伙伴,不但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也缩短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增加了集群在信息技术变化迅速的IT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集群发展初期的主要内源性动力。然而,过于固定的合作模式使得集群内卫星企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和单独应对市场的能力,形成系统封闭。因此随着集群拥挤成本的上升,东莞逐渐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集群没能通过内部调整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一些核心企业开始向苏州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地区经济一度出现了衰退。
因此,由外部企业迁移生成的中心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会因为对外部企业的高度依赖性,集群生产的产品没有直接面对市场竞争,使得集群系统的封闭,造成了集群内部缺少创造超额价值的动力。
(3)轮轴式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底特律产业区是一个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企业为核心,包含了几百家汽车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厂商的轮轴式产业集群。20世纪20年代初三大汽车公司分别完成了对企业内部改造和对上游零部件企业的兼并,并在本地大量专业配套企业的合作下,大大提高了集群的生产的效率,创下了每10 秒钟生产一辆 T 型车的惊人效率,使其一度成为全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然而,专业化的分工带来的资产专业化,由于下游核心企业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中,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使集群的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在三家核心企业中,作为上游企业的零部件制造商只能根据核心企业的需求来生产产品,造成了集群内产品种类单一。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的压力下,三大汽车公司没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调整产品,其市场份额迅速被日本丰田等生产小排量汽车的公司赶超。大量为其生产配套产品厂商没有能力转产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上而破产倒闭,造成了整个集群的衰退。
因此,在轮轴式集群中,内部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垂直分工以及产业链纵向上的市场势力不均衡容易造成专业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导致集群整体系统的僵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的集群结构和内在关系下,原本形成集群发展动力的集聚特征,在内部企业自发的一些竞争合作行为下也会引发对集群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这些内生的风险因素会打破就集群原本正反馈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并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导致集群衰退。
参考文献:
[1]王发明、蔡宁、朱浩义:《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风险研究——以美国128 公路区产业集群衰退为例》,《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期。
[2]陈金波:《基于生态学的企业集群内在风险与对策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3]冉庆国、黄清:《产业集群的衰退原因及其升级研究》,《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4]Markusen , A . R. ,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 Economic Geography, 1996.72.
[5]Best. Michael H, Cluster Dynamics, Ch.3 in: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6]Lynn Mytelka and Fulvia Farinelli. 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 Discussion Papers from United National University,Institute for New Technologies,The Netherlands,2000.
[7]Peter Knorringa, Joerg Meyer Stamer. New Dimensions i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 to Industrial Districts[J]. ATAS Bulletin XI, 1998.10.
[8]Tic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 than Ever, Steiner, M. Cluster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 London:Pion,Ltd.,1998.
(编辑 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