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核心。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通过组建优秀创新师资团队、提高实践与实习环节的比重、建立产学研基地,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 生物科技 人才培养 工科高校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尤其肩负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调查显示,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日本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加强与企业联合,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另外,韩国、印度等国高校也十分注重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1,2]。实践证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当今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是建设科技中国、富强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基础工作。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技生产力的推动,生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环保、能源、材料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科大学开设生物专业的目的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适应性强”的应用研究型生物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和实践人才的需要[4]。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获得实验技能,能从中发掘并培养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及素质,为今后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建立潜在的能力。生物科技人才的整体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针对工科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问题,本文确定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工科院校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工科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创新自信心不足,创新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学生中真正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三分之一[5],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普遍受挫力下降,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不太敢轻易尝试,害怕失败,缺乏对创新的自信;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比较高,所有与分数无关的事情都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因此,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二)教师教学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考核压力日益加大,使多数老师“重科研,轻教学”,没有花太多心思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为了减轻备课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一直照着课件讲解,忽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讨论和沟通,使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脑子一直处于紧张的被动接受状态,也很难有创新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在绝大多数考试仍然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通过考前重点突击,快速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考核手段仅仅简单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评价。这种不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措施
(一)组建优秀的创新师资团队
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质量生物科技人才,首先应该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培养师资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优良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诚邀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切实落实大学的育人职能,通过专题研究、参与教师实际研究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参加教学实践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拔具有博士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克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在对工科院校教师的考评管理机制上,应该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定中给予加分优惠,来推动教师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实验、实践、实习环节的比重
工科教育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保证实验实践环节的一定比重。生物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改革实践教学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进一步加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工科高校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应全面照搬985、211等高等院校的方法,应将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突出工科高校优势,发挥学科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厚基础为前提,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工科院校的实习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实习环节没有实质上的联系,有些生产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实习的目的。应该个性化制定实习教学培养方案,针对各个实习环节进行分层次教学,环环紧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探索精神。让学生及早接触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使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 (三)依托工科院校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
工科高校的优势就在于与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学校的发展依托于行业的发展。学校要想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应该将部分教师和学生引入到与企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学生进入到实际课题中去,扩宽学生视野,分层次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与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层次,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实习课题,将基础型课题分配给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简单联系;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分配一些应用型的课题,使其尽早接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自发探索的热情;对于小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而言,应分配给他们一些研发型课题,培养具有创新实力的拔尖人才,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这在工科高校进行科技人才创新性培养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们迫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创新生物科技人才来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稳健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工科高校生物创新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同仁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为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具创新实力的生物科技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34-37.
[2]高红.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36-138.
[3]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0-07-29)[2010-05-02].http://www.gov.cn
[4]陈雄,乔昕.地方多科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72-73.
[5]钟秉林.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09,(11):22-2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轻工学部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关键词]创新 生物科技 人才培养 工科高校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尤其肩负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调查显示,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日本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加强与企业联合,提倡个性化、多样化;另外,韩国、印度等国高校也十分注重高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1,2]。实践证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当今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是建设科技中国、富强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基础工作。
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技生产力的推动,生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环保、能源、材料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科大学开设生物专业的目的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适应性强”的应用研究型生物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和实践人才的需要[4]。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获得实验技能,能从中发掘并培养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及素质,为今后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建立潜在的能力。生物科技人才的整体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针对工科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问题,本文确定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工科院校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工科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创新自信心不足,创新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学生中真正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三分之一[5],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普遍受挫力下降,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不太敢轻易尝试,害怕失败,缺乏对创新的自信;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比较高,所有与分数无关的事情都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因此,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二)教师教学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考核压力日益加大,使多数老师“重科研,轻教学”,没有花太多心思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为了减轻备课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一直照着课件讲解,忽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讨论和沟通,使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脑子一直处于紧张的被动接受状态,也很难有创新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在绝大多数考试仍然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通过考前重点突击,快速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考核手段仅仅简单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评价。这种不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措施
(一)组建优秀的创新师资团队
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质量生物科技人才,首先应该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培养师资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优良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诚邀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切实落实大学的育人职能,通过专题研究、参与教师实际研究课题、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参加教学实践竞赛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拔具有博士学历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克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在对工科院校教师的考评管理机制上,应该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教师计算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评定中给予加分优惠,来推动教师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实验、实践、实习环节的比重
工科教育应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保证实验实践环节的一定比重。生物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及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改革实践教学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进一步加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的比重,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工科高校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应全面照搬985、211等高等院校的方法,应将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突出工科高校优势,发挥学科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厚基础为前提,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工科院校的实习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实习环节没有实质上的联系,有些生产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实习的目的。应该个性化制定实习教学培养方案,针对各个实习环节进行分层次教学,环环紧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探索精神。让学生及早接触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使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 (三)依托工科院校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
工科高校的优势就在于与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学校的发展依托于行业的发展。学校要想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应该将部分教师和学生引入到与企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学生进入到实际课题中去,扩宽学生视野,分层次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与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层次,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实习课题,将基础型课题分配给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简单联系;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分配一些应用型的课题,使其尽早接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自发探索的热情;对于小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而言,应分配给他们一些研发型课题,培养具有创新实力的拔尖人才,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这在工科高校进行科技人才创新性培养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们迫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创新生物科技人才来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工科院校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稳健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是高校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工科高校生物创新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同仁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为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具创新实力的生物科技人才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34-37.
[2]高红.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136-138.
[3]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0-07-29)[2010-05-02].http://www.gov.cn
[4]陈雄,乔昕.地方多科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72-73.
[5]钟秉林.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09,(11):22-2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轻工学部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