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身实践的教育家。墨子在教育的意义、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重视道德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完整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完善我国当代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 教育观 借鉴
[作者简介]曹恒民(196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陕西西安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82-02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在战国时期是弟子“满天下”的著名思想家,后人称他为墨子。墨子当过木匠,其技术与公输班齐名。他好学深思,喜读书,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家的教育有显著特色,是我国古代平民教育的典型代表。墨家在战国初期是同儒家相对抗的最大学派,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民众组成的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团体。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知识文化下移,由原来文化被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转为“学在四夷”。由孔子开创的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孔子被认为是私学的开创者而备受关注,而比之稍晚的墨子对私学的巨大贡献则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墨学一起沉寂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面对内忧外患,墨学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墨学研究出现了复兴之势,墨子教育思想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
一、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修养观
墨子是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的教育思想,宣传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强调以“兼爱”中心,还把“义”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兼以易别”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兼”即“兼爱”,就是泛爱天下一切百姓。“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的。墨子把自己所主张的“爱无等差”称为“兼”,而把儒家的“爱有等差”称为“别”。墨家认为孔子的“爱人”具有宗法性,要“亲亲”;具有等级性,要“尊尊”;具有强制性,违背“爱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而墨家的“兼”,一方面含有“普遍”的意义,要求打破贵、贱、富、贫、强、弱的界限,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另一方面,墨家的“兼”又含有“平等”的意义,要求“爱人若爱其身”,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地爱,即“爱无等差”,反对儒家的“亲亲”和“爱有等差”。墨家认为不兼爱不算真正的“爱人”,也就不能说是“仁”,只有“兼爱”才是真正的“爱人”。“兼爱”是墨家的最高理想。
“义”是墨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墨子·贵义》开篇即指出:“万事莫贵于义”。在《墨子·耕柱》里也说:“义为天下之良宝。”懂得义的人就应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对弟子教育也是要弟子知义、行义。墨子为“义”可以不畏艰险、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家规定,做官的墨者必须贯彻墨家的政治主张,否则根据墨家“道不行则不受其赏,义不听则不处其朝”的原则,即须辞职。墨子本人宁肯饿着肚子去实现自己的主张,也不愿意为高官厚禄而出卖自己的理想。《淮南子》记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戮,死不旋踵。”这是墨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丰硕成果,也可见墨子平时对“义”进行教育的成功。
二、文化科学生产知识的教育
墨家在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十分重视向文献典籍《诗》《书》的学习外,墨子还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墨家弟子有“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课程,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因而在教学时,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而且重视科技方面的教育。
(一)对“从事”类弟子的教育
“从事”类弟子即那些从事工匠技艺等体力劳动或守城保卫的弟子。
1.从事工匠技艺的弟子。在墨子的教育过程中,直接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墨子要求弟子学会一定的生产技术,包括农业和手工艺的生产。《墨子·辞过》中“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和《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等皆有描述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力多,致远,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墨子虽然很谦虚,但有高超的制造飞行器的技术,墨子在军事器械的制造上面表现出过人的技能,但是墨子重实用,以利于民之用为最高标准。墨子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使得自己的弟子能够学会技能去实践墨家的理想。
2.守城保卫的弟子。墨子一生极力从事非攻的止战活动,在制作军事攻防器械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防御的技巧,内容涉及城墙的建筑要求、守御设施的安排、兵力的部署、将卒的选拔、器械装备等各个方面。墨子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弟子,使他们从事止战的活动,止楚攻宋时在宋国协助守御的弟子,正是墨子军事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具体体现。“从事”类弟子还有一种课业内容,即学射。墨家弟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学军事技艺的,“成射”也是墨子教授“从事”类弟子的一项课业内容。
(二)对“说书” “谈辩”类弟子的教育
“说书”类弟子,即将来要传墨子之学的一类弟子,墨子十分强调他们向文献典籍的学习。向典籍学习,既是墨子自身的做法,也是墨子教“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由于此类弟子注重向文献典籍学习,故而《墨子》中引《书》达40处之多,引《诗》达15处之多。“说书”类弟子以传墨子之学为要务。“谈辩”类弟子与“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谈辩”类弟子以游说诸侯、出仕为官为要务,各有目标。强调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的提高,以便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类棘手问题时,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案。
墨子教授弟子时注重因材施教、因能分工,让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三)在科技方面的教育
墨子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的层面,墨子还把这种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技。墨子及其墨家学团,比一般手工业者和农业劳动者更有文化修养,墨子学团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术性的团体,他们可以把普通匠人的技艺上升到科技的水平,墨子把这些总结出来的科技知识又融入墨家的教学中去,科技的教育也就成为墨家教育重要的内容。墨家的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备城门》等篇幅,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天体的运行、空间的远近和实践的久暂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如《墨子·经说上》:“久,古今、旦、且”“莫东、西、家、南、北。”对时空的观念,做出了较为科学概括,指出了时空的概念和定义。在数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于算学和几何学都有论及,尤其对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学的概念都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在物理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论及了力学、光学、热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墨子对小孔成像等问题在《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中有详细的解释。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墨家弟子素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三、墨家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启发式教育
墨子主张把知识的来源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过来的知识,“说知”是通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亲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的知识,《墨子·经说上》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子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直接获取知识;其次通过接收学习来的知识,进行思辨、推论、求证而获得间接的知识。在这两种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墨子更加注重和强调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启发性的教学。墨子极力研究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弟子的教学不仅局限于传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中认知和辩学的教育正是墨子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所以,在现代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并结合实践使学生深入到科研劳动的第一线,努力使教学内容“少、精、宽、新”;注重认知、辨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科研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墨子十分重视诱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极力反对空谈,注重实践的作用。《墨子·贵义》举了盲人不能分辨黑白的例子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子墨子:“今瞽曰:‘钜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墨子如此重视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了注重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伟大的教育家墨子提出的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来培养人才,跟同时代其他学派所培养的弟子相比,墨家弟子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样,在现代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专业不仅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基础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因为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动手与动脑筋相结合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和开发学生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从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因材施教,各尽所能
墨子十分注重诱导,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各尽所能,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量力而教,对于不具备能力的,墨子则即时予以阻止批评他们不切实际的学习行为。《墨子·公孟》记叙了墨子的几个弟子跟墨子学射,因为条件不够而被墨子劝阻的事情: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弟子,则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能力。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的弟子大都能学有所成,墨者能够遍布天下和当时的儒家一并显荣于世。在当今时代,“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现代学校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课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教学内容,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上应用,这样不同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真正变成现实。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而产生的,为当时培养了大量的具有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Trow)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教育阶段。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后,截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并且预计“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因此,继承和发扬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改革知识灌输式的套路,如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从而生产出统一标准化的人才思维方式。还有考研究生前买笔记、背笔记的现象,这也是高校教育的一种惯性。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基础扎实的人才,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当今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做事、会做人,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式教育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其注重实践性教学,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本刊编辑部.创业教育路在何方[J].教育与职业,2008(28).
[6]陈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J].东南学术,2008(1).
[关键词]墨子 教育观 借鉴
[作者简介]曹恒民(196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陕西西安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82-02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在战国时期是弟子“满天下”的著名思想家,后人称他为墨子。墨子当过木匠,其技术与公输班齐名。他好学深思,喜读书,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家的教育有显著特色,是我国古代平民教育的典型代表。墨家在战国初期是同儒家相对抗的最大学派,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民众组成的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团体。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动荡,知识文化下移,由原来文化被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转为“学在四夷”。由孔子开创的私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孔子被认为是私学的开创者而备受关注,而比之稍晚的墨子对私学的巨大贡献则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墨学一起沉寂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面对内忧外患,墨学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墨学研究出现了复兴之势,墨子教育思想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
一、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修养观
墨子是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的教育思想,宣传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强调以“兼爱”中心,还把“义”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兼以易别”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兼”即“兼爱”,就是泛爱天下一切百姓。“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的。墨子把自己所主张的“爱无等差”称为“兼”,而把儒家的“爱有等差”称为“别”。墨家认为孔子的“爱人”具有宗法性,要“亲亲”;具有等级性,要“尊尊”;具有强制性,违背“爱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而墨家的“兼”,一方面含有“普遍”的意义,要求打破贵、贱、富、贫、强、弱的界限,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另一方面,墨家的“兼”又含有“平等”的意义,要求“爱人若爱其身”,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地爱,即“爱无等差”,反对儒家的“亲亲”和“爱有等差”。墨家认为不兼爱不算真正的“爱人”,也就不能说是“仁”,只有“兼爱”才是真正的“爱人”。“兼爱”是墨家的最高理想。
“义”是墨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墨子·贵义》开篇即指出:“万事莫贵于义”。在《墨子·耕柱》里也说:“义为天下之良宝。”懂得义的人就应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对弟子教育也是要弟子知义、行义。墨子为“义”可以不畏艰险、强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墨家规定,做官的墨者必须贯彻墨家的政治主张,否则根据墨家“道不行则不受其赏,义不听则不处其朝”的原则,即须辞职。墨子本人宁肯饿着肚子去实现自己的主张,也不愿意为高官厚禄而出卖自己的理想。《淮南子》记载:“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戮,死不旋踵。”这是墨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丰硕成果,也可见墨子平时对“义”进行教育的成功。
二、文化科学生产知识的教育
墨家在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十分重视向文献典籍《诗》《书》的学习外,墨子还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创设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墨家弟子有“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课程,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因而在教学时,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而且重视科技方面的教育。
(一)对“从事”类弟子的教育
“从事”类弟子即那些从事工匠技艺等体力劳动或守城保卫的弟子。
1.从事工匠技艺的弟子。在墨子的教育过程中,直接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墨子要求弟子学会一定的生产技术,包括农业和手工艺的生产。《墨子·辞过》中“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和《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等皆有描述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力多,致远,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墨子虽然很谦虚,但有高超的制造飞行器的技术,墨子在军事器械的制造上面表现出过人的技能,但是墨子重实用,以利于民之用为最高标准。墨子把这些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弟子,使得自己的弟子能够学会技能去实践墨家的理想。
2.守城保卫的弟子。墨子一生极力从事非攻的止战活动,在制作军事攻防器械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防御的技巧,内容涉及城墙的建筑要求、守御设施的安排、兵力的部署、将卒的选拔、器械装备等各个方面。墨子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弟子,使他们从事止战的活动,止楚攻宋时在宋国协助守御的弟子,正是墨子军事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具体体现。“从事”类弟子还有一种课业内容,即学射。墨家弟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学军事技艺的,“成射”也是墨子教授“从事”类弟子的一项课业内容。
(二)对“说书” “谈辩”类弟子的教育
“说书”类弟子,即将来要传墨子之学的一类弟子,墨子十分强调他们向文献典籍的学习。向典籍学习,既是墨子自身的做法,也是墨子教“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由于此类弟子注重向文献典籍学习,故而《墨子》中引《书》达40处之多,引《诗》达15处之多。“说书”类弟子以传墨子之学为要务。“谈辩”类弟子与“说书”类弟子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谈辩”类弟子以游说诸侯、出仕为官为要务,各有目标。强调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的提高,以便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类棘手问题时,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案。
墨子教授弟子时注重因材施教、因能分工,让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而形成了墨子弟子中“从事”“说书”“谈辩”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三)在科技方面的教育
墨子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的层面,墨子还把这种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技。墨子及其墨家学团,比一般手工业者和农业劳动者更有文化修养,墨子学团是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术性的团体,他们可以把普通匠人的技艺上升到科技的水平,墨子把这些总结出来的科技知识又融入墨家的教学中去,科技的教育也就成为墨家教育重要的内容。墨家的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备城门》等篇幅,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天体的运行、空间的远近和实践的久暂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如《墨子·经说上》:“久,古今、旦、且”“莫东、西、家、南、北。”对时空的观念,做出了较为科学概括,指出了时空的概念和定义。在数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对于算学和几何学都有论及,尤其对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学的概念都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在物理学方面,墨子及其弟子论及了力学、光学、热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墨子对小孔成像等问题在《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中有详细的解释。墨子在教育实践中,把科技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墨家弟子素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三、墨家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启发式教育
墨子主张把知识的来源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过来的知识,“说知”是通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亲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的知识,《墨子·经说上》解释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子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直接获取知识;其次通过接收学习来的知识,进行思辨、推论、求证而获得间接的知识。在这两种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墨子更加注重和强调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启发性的教学。墨子极力研究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弟子的教学不仅局限于传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中认知和辩学的教育正是墨子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所以,在现代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并结合实践使学生深入到科研劳动的第一线,努力使教学内容“少、精、宽、新”;注重认知、辨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科研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墨子十分重视诱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极力反对空谈,注重实践的作用。《墨子·贵义》举了盲人不能分辨黑白的例子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子墨子:“今瞽曰:‘钜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墨子如此重视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了注重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伟大的教育家墨子提出的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来培养人才,跟同时代其他学派所培养的弟子相比,墨家弟子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样,在现代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其专业不仅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基础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因为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动手与动脑筋相结合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和开发学生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多种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从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因材施教,各尽所能
墨子十分注重诱导,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各尽所能,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量力而教,对于不具备能力的,墨子则即时予以阻止批评他们不切实际的学习行为。《墨子·公孟》记叙了墨子的几个弟子跟墨子学射,因为条件不够而被墨子劝阻的事情: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弟子,则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能力。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的弟子大都能学有所成,墨者能够遍布天下和当时的儒家一并显荣于世。在当今时代,“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等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现代学校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课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教学内容,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上应用,这样不同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真正变成现实。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而产生的,为当时培养了大量的具有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Trow)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教育阶段。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后,截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并且预计“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因此,继承和发扬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改革知识灌输式的套路,如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从而生产出统一标准化的人才思维方式。还有考研究生前买笔记、背笔记的现象,这也是高校教育的一种惯性。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基础扎实的人才,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当今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做事、会做人,并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式教育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其注重实践性教学,并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方法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崔永东.中国法律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本刊编辑部.创业教育路在何方[J].教育与职业,2008(28).
[6]陈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J].东南学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