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师接受,顽固地坚守传统教法的老师已不多见,但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操作程序模糊的困惑。不少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走“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老路,存在着“想归想、说归说、做归做”数者难以协调统一的情况,为此,我想结合新课标理念我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语文主体性教学法。
一、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其主体性
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
(一)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突出学生主体性,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铭记在心。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才能记得清而且长久难忘。
(二)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但是每人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就变两种或多种思想,而且在交换讨论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或问题)的认识。
(三)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分组讨论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相互问可以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而且有一定的竞争性。
(四)通过启发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古人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通过教师的相机点拔,可以架接学生的思维通道,从而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问题的解答途径而丧失信心。
(五)通过引导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教”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二、师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需要教师尊重学习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动手操作、平等做人的权利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落实“双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使之感受到一种成功体验。教师要不断引导帮助,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最佳发展。作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积极主动参与,虚心接受老师的引导,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未知的东西,举手发言,质疑解难,不断开拓进取,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科学制定目标:要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体现主体性教学宗旨;
(二)动态处理教材:要求寻找最佳切入口,发展创新思维,具体从四方面入手 a、找准突破口;b、对教材内容再创造;c、换一种角度思考教材中的结论;d、对教材内容重组,比较优劣。
(三)灵活调控课堂:注意学生情绪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变化,以便及时调控。
(四)合理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消化吸收并能迁移拓展。
三、以设问导学式和课堂讨论式来实现主体性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某种教学策略,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与模式,如设问导学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分组活动式等。
(一)设问导学式
设问导学式即教师提出预定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老师的问题,借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形式,它是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设问导学的方法,从而导入新课、学习、巩固、小结等环节都体现问题式教学的特征,它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它所追求的境界是学生自主答问。 这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大致为提出问题——阅读思考——检查调控——归纳整理——强化巩固——当堂达标。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逐一揭示课堂设计的学习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去饱尝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控学习进程,然后检查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答案,为确保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再进行强化训练,直至当堂达标。
(二)课堂讨论式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1、指导自学。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教材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2、学生质疑。由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一些感兴趣或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而对学生忽视的一些重点问题,则由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讨论的内容。
3、课堂讨论。这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讨论由老师或学生拟定,讨论时要注意:(1)讨论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2)讨论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所在。
一、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其主体性
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
(一)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突出学生主体性,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铭记在心。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才能记得清而且长久难忘。
(二)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知道,一个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但是每人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就变两种或多种思想,而且在交换讨论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或问题)的认识。
(三)通过分组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分组讨论可以发挥群体优势,相互问可以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而且有一定的竞争性。
(四)通过启发教学来突出学生主体性。古人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通过教师的相机点拔,可以架接学生的思维通道,从而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问题的解答途径而丧失信心。
(五)通过引导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教”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借助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二、师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需要教师尊重学习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动手操作、平等做人的权利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落实“双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使之感受到一种成功体验。教师要不断引导帮助,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最佳发展。作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积极主动参与,虚心接受老师的引导,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未知的东西,举手发言,质疑解难,不断开拓进取,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科学制定目标:要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体现主体性教学宗旨;
(二)动态处理教材:要求寻找最佳切入口,发展创新思维,具体从四方面入手 a、找准突破口;b、对教材内容再创造;c、换一种角度思考教材中的结论;d、对教材内容重组,比较优劣。
(三)灵活调控课堂:注意学生情绪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变化,以便及时调控。
(四)合理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消化吸收并能迁移拓展。
三、以设问导学式和课堂讨论式来实现主体性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某种教学策略,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与模式,如设问导学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分组活动式等。
(一)设问导学式
设问导学式即教师提出预定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老师的问题,借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形式,它是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设问导学的方法,从而导入新课、学习、巩固、小结等环节都体现问题式教学的特征,它的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它所追求的境界是学生自主答问。 这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大致为提出问题——阅读思考——检查调控——归纳整理——强化巩固——当堂达标。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逐一揭示课堂设计的学习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去饱尝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控学习进程,然后检查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答案,为确保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再进行强化训练,直至当堂达标。
(二)课堂讨论式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1、指导自学。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教材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2、学生质疑。由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一些感兴趣或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而对学生忽视的一些重点问题,则由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讨论的内容。
3、课堂讨论。这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讨论由老师或学生拟定,讨论时要注意:(1)讨论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2)讨论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讨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