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武汉市问政,梳理出“十个突出问题”,精准扶贫工作位列其中。被披露出来的问题而引发的讨论,也是最为热烈。
这次精准扶贫工作专场,许多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令人心寒。有一对夫妇说,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干部来拍个照就能证明来过了。有位老人通过电话,才知道自己是精准扶贫户。后来老人因患脑瘤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花13万多元,这名扶贫干部只打了个电话,连人都没来过。这些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是因为触发了社会对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不满。
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被“念歪”了,显然与扶贫干部的个体状态有关,但是与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缺乏精准的监督、指导同样密不可分。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没有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把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到了一个个兼职的基层干部身上,领导与监督指导的责任撂得干干净净。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资金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有位82岁的老人,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结果老人的日子更难了,老人说,我一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4个月后,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大把的精准扶贫资金白白浪费,不是贫困户不领政府的扶贫情,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托得起这份“情”。
82岁的老人明显是因病而“患”贫的。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的“浮萍”化。
离开精准监督、精准指导的扶贫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不让贫困户掉回贫困队伍,首先需要将不配做扶贫工作的懒政官员,早早赶出扶贫工作的队伍。
这次精准扶贫工作专场,许多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令人心寒。有一对夫妇说,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干部来拍个照就能证明来过了。有位老人通过电话,才知道自己是精准扶贫户。后来老人因患脑瘤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花13万多元,这名扶贫干部只打了个电话,连人都没来过。这些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是因为触发了社会对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不满。
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被“念歪”了,显然与扶贫干部的个体状态有关,但是与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缺乏精准的监督、指导同样密不可分。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没有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把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到了一个个兼职的基层干部身上,领导与监督指导的责任撂得干干净净。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资金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有位82岁的老人,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结果老人的日子更难了,老人说,我一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4个月后,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大把的精准扶贫资金白白浪费,不是贫困户不领政府的扶贫情,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托得起这份“情”。
82岁的老人明显是因病而“患”贫的。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的“浮萍”化。
离开精准监督、精准指导的扶贫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不让贫困户掉回贫困队伍,首先需要将不配做扶贫工作的懒政官员,早早赶出扶贫工作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