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与《戏旗颂》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41年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魅力不减。每天央视播出《永远的丰碑》节目便能聆听到这首震撼心灵的主旋律。其全新总谱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订购者甚众。其实,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在每年纪念党的生日、欢度国庆佳节期间,《红旗颂》总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青岛等地频频奏响。在广州,《红旗颂》的旋律曾被两千多名合唱团员、三百多名乐手、七十多架钢琴同时演奏,这是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出阵容。
  吕其明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和中国电影学会副会长。他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城南旧事》、《孙中山》、《焦裕禄》等两百余部电影、电视剧作曲,获得数十项音乐创作大奖。他近年新创作的交响曲《雨花祭》、《龙华祭》尤其感人。他告诉记者,41年前,即1965年2月,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一次党组会上,主要负责人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等对上报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进行了仔细研究,一致认为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现代题材作品还应加强,于是决定由青年作曲家吕其明赶写一首。黄贻钧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其主题为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就是一位革命烈士。吕其明本人在刚满10岁时(1940年),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参加了新四军文工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长期战斗生活的往事以及他在红旗下成长的历程,像电影一样,一一在眼前闪过。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他写完了《红旗颂》。当年5月,《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演获得成功。
  年已77岁的吕其明对记者说:“41年来,《红旗颂》没有被人们遗忘,这使我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曲家要通过毕生的努力,去歌颂时代、歌颂党的事业!作为烈士子弟、共产党员,我将永远歌颂红旗、歌颂党!”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望,也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
期刊
有位诗人每天能写二十首诗,某口与人口角冲突,二人揎拳捋袖,唾沫横飞,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对方忽出狠语:“本人今天奉陪到底,我不怕你——只要你先生不写诗!”哗!围观者捧腹大笑,诗人面红耳赤败下阵来……文界诗坛中误己误人而矢志不渝者,何其多也。流沙河写诗大半辈子,尔后声称自己黔驴技穷,不写诗十多年;但据我所知,却还从未遭人如此嘲瞻过呢!  “学贵常,又贵新”(祝允明),他不写诗而著文,或是明智之举。本
期刊
美廓尔  ■达迻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和新词语藏文翻译规范委员会办公室行文宣称,今后藏文书面语、广播电视用语和公共场所标识用语,都用“美廓尔”来表述“火车”一词。  这既是火车真正进入西藏社会生活的象征,又是藏语文在新时代发展的标志。  《藏语简志》和《藏汉词典》记载:      原子笔  ■文钞公    抗战胜利后,美国人雷诺驾机来上海,声称将赴积石山探险。但他在与沪商配合大量推销不
期刊
著名作家叶圣陶(1890-1988)和徐迟(1914-1996)先后在西安看过一回陕西皮影戏,均深受感动,各自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徐迟观戏在前,时为1946年3月,文章题为《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梦游》,发表在1946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杂志第3号上。不知何故,徐迟生前亲自编辑的《徐迟文集》未收此文。叶圣陶观戏在后,时为1953年,文章题为《在西安看的戏》,收入作者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第
期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语出《豳风·鸱鹗》。此三句系模拟小鸟口吻,大意讲,趁着天气还没有下连绵阴雨,赶,陕去啄剥桑树根来修补好住房(鸟巢)的窗子和门户。绸缪,为紧密缠缚之意(《唐风,绸缪》有“绸缪束薪”),引申为修补、修缮。以后,此三句渐脱化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或预防。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语出《小雅·棠棣》。大意讲,兄弟尽管在家里不和睦,但却能够一致抵御
期刊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
期刊
钟树梁教授是我尊敬的业师。  1956年我回成都22中教语文,初次拜见,听老师评课,此后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得到钟老师的具体指导。以后许多年参加研究教材,命题阅卷,都亲聆教导,屡屡请益。1963-1965年在进修学院听钟老传授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知识,深感收获极大,收益无穷,转以传授自己的学生,大家都终身不忘。1986年四川省楹联学会成立,敦聘钟老担任顾问。老师当时担任省市民进主委、政协副主席、成都大学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是所有四川人,所有中国人,所有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汶川境内发生的高达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无数有着同样方音的亲人瞬间再也没有机会和我们交谈,更多暂时脱离灾难的亲人正翘盼着我们伸出有力的大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纷纷出钱出力。众志成城,
期刊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供稿    编者按: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沉重灾难和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08年5月18日至20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华传统诗词研讨会期间,与会各地代表利用会议间隙,踊跃献诗,抒发心系灾区同胞的心声,表达对地震灾难中遇难者的哀思,颂扬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讴歌中华儿女在祖国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守望相助的伟大爱国主义精
期刊
汶川地震遇难者过两万  崩摧山镇覆村屯,电视屏前染泪痕。  对案凄然不能食,聊将杯酒酹亡魂。  大爱无边  重庆市文史馆梁上泉  大灾之后,大爱无边,  无边的爱,扣人心弦,  四川汶川,遭受大难,  家园被毁,骨肉离散。    我们经受着严峻考验,  党和军民抱成一团,  你在身边,他在面前,  隔山隔水,血脉相连。    你在奉献,他在救援。  坚强的大手撑起新天,  没有迟疑,没有界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