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而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探究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1.取材于教材。高中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开放性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例如在进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本上作上记号,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我在讲解我国人口问题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时,要求同学们自己提前准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结果,有的同学从我国人均资源和耕地数量变化谈对国策的理解;有的同学从家居、交通条件、就业问题、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谈对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国策的理解,这样一来,国策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鲜活的、立体的、全面的和深刻的。
2.关注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综合题、探究题、开放题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学要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关注热点新闻。善于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等大型工程建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巴勒斯坦”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等,都是很好的开放性很强的地理问题,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3.取材于生活。选择本市或本区内富含有地理价值的问题来研究,有说服力,也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例如,调查小区内有污染工业的布局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为有污染企业的合理布置提出建议,为来本市旅游的游客设计旅游线路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中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实施原则
1.开放地理教学模式,凸现学生个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主导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教师主要教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一无所知。开放式地理教学下,教师的着眼点不是仅仅对照考纲,为讲知识而讲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
2.开放地理教学过程,凸现有效性
(1)教学时间的开放。以往封闭式教学过程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课堂可以向课前、课后有机延伸。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公布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课后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实践,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空间的开放。地理课实行空间开放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气象站、工厂、农村、居民小区、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放在田边或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学校附近的农村搞一次社会调查,思考影响本区农业的主要因素有那些?本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是什么?形成书面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放地理教学评价,凸现创造性
教学开放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合理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
(1)鼓励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因材施评。开放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上表现一贯积极专注,已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优秀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和创新。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不能放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挖掘其更大的潜能。
(3)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观意识,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组织讨论,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诱导模式”。比如,“他(她)画的风向图正确吗?”“你认为他(她)说的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回答全面吗?”等等,让学生来评判,促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也是今后地理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开放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1.取材于教材。高中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开放性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例如在进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课本上作上记号,背下来,以应付考试。我在讲解我国人口问题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时,要求同学们自己提前准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结果,有的同学从我国人均资源和耕地数量变化谈对国策的理解;有的同学从家居、交通条件、就业问题、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谈对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国策的理解,这样一来,国策在学生的头脑中是鲜活的、立体的、全面的和深刻的。
2.关注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综合题、探究题、开放题多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学要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关注热点新闻。善于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等大型工程建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巴勒斯坦”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等,都是很好的开放性很强的地理问题,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3.取材于生活。选择本市或本区内富含有地理价值的问题来研究,有说服力,也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例如,调查小区内有污染工业的布局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为有污染企业的合理布置提出建议,为来本市旅游的游客设计旅游线路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中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实施原则
1.开放地理教学模式,凸现学生个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主导者"学生成为"被导者",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教师主要教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一无所知。开放式地理教学下,教师的着眼点不是仅仅对照考纲,为讲知识而讲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
2.开放地理教学过程,凸现有效性
(1)教学时间的开放。以往封闭式教学过程以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结。而开放教学过程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课堂可以向课前、课后有机延伸。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公布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课后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带出教室,带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实践,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空间的开放。地理课实行空间开放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气象站、工厂、农村、居民小区、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例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放在田边或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学校附近的农村搞一次社会调查,思考影响本区农业的主要因素有那些?本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是什么?形成书面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放地理教学评价,凸现创造性
教学开放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合理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
(1)鼓励为主。在教学实践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通过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因材施评。开放性评价,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上表现一贯积极专注,已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优秀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勇于挑战和创新。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不能放过,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挖掘其更大的潜能。
(3)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观意识,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组织讨论,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诱导模式”。比如,“他(她)画的风向图正确吗?”“你认为他(她)说的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回答全面吗?”等等,让学生来评判,促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也是今后地理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开放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