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第一学段的课堂教学看上去很“热闹”,但实质性内容很少。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学策略应注重于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情感与价值观,但也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错过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下笔者就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借助文本梳理,训练思维逻辑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往往紧扣文本语句进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整体感知,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以为,教师在解读中应先对文本整体脉络和知识要点进行主次分析,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切入点,学会从中提取信息,从而概括文本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以便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一课时,笔者就曾引导学生通过厘清文本脉络进行思维训练。在初读课文时,笔者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说说文中两位小朋友在讨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很快就会找到讨论话题“月亮和云彩谁跑得快”,而这恰恰是对课文内容最好的概括。在帮助学生厘清主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究:针对第1自然段可以思考小朋友看到什么后引发了争论,第2自然段则可以思考两位小朋友是怎样分别表达自己观点的,又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思考的方式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既而间接掌握文本中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即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事。
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从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还能通过主问题把课堂教学串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明白一篇好文章逻辑应是严谨的,条理也应是清晰的。经过这种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思维训练,教师需通过具体情境、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巧妙实施,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说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二、紧扣文本关键,训练思维深刻性
思维深刻,主要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教师应搭建平台,通过具体事物或现象,引导学生在直观表象中进行抽象思考,既而突破表象发现其中规律。遗憾的是在当前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更多偏向于主观,侧重于人文,对理性的内容缺乏逻辑分析。虽然这会让课堂更加活跃,但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实质内容并没有帮助,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理性分析,客观对待理性分析,紧扣文本、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琢磨、推敲、赏析,以便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的表达精妙、思维严谨,从而有效推促他们理解文本主题,提高表达水平。
比如《“闪光的金子”》一文主要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的事迹。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标题不与教材中其他文本的标题一样直接,表达形式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对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析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徐虎的品质。课文第2自然段中提到“特约服务箱”,笔者先让学生认真细读文字,思考徐虎对附近居民作出了哪些承诺,从服务对象到服务内容,乃至服务时间,很多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徐虎的品质。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徐虎做到了吗?自然而然就把问题过渡到第3自然段中。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用笔勾画出关键字如“骑、带、修”等,表明了徐虎积极主动的态度,再如“定时、上门”则表明了徐虎的做事认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语句,让学生在感悟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准确把握了标题的含义,“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品质。这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既而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思考,最终让学生把握了文本实质。笔者通过对关键语句品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提炼概括文本内容,而且能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毕竟有点抽象,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只能有一两个重点,而且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也要简单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同时,有效保持学生的兴趣,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三、突出朗读指导,训练思维独立性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面对教材文本,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或者毫无主见。因此,在思维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问题。对此,较好的方式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融入到文本中,还可以借助朗读再次表达出来。但是反思现状,发现很多课堂缺乏个性朗读,更多的是一种唱读,或者无感情地朗读。教师应注意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朗读训练实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一课内容是12个词语,主要介绍了我国的4个传统节日。那如何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呢?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节日视频,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这些节日的印象,谈谈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心理,如“春节、饺子、拜年”这一词串,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过年场景,说说有哪些传统活动,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穿新衣”等,之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词串,并要求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经过情境熏陶,其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加之词串又是自己所写,因而他们在诵读中能够读出情感。
朗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集体朗读、个人诵读、分男女读、分小组读,等等,形式多样。但是,对于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较好的方式还是指导学生进行个人诵读,这样才能真正彰显个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与内容限制,学生个性阅读最好的方式是课前预习或者课后温习,但需要教师强化指导,以便提高朗读实效。只有学生朗读水平提高了,个人情感表达才能更加到位,其思维独立性的训练才能更加有效。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也有很多,这里笔者也不再一一列举。在實际操作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文本内涵,搭建训练平台,强化训练方式,以便真正提升学生思维训练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借助文本梳理,训练思维逻辑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往往紧扣文本语句进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整体感知,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以为,教师在解读中应先对文本整体脉络和知识要点进行主次分析,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切入点,学会从中提取信息,从而概括文本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以便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一课时,笔者就曾引导学生通过厘清文本脉络进行思维训练。在初读课文时,笔者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说说文中两位小朋友在讨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很快就会找到讨论话题“月亮和云彩谁跑得快”,而这恰恰是对课文内容最好的概括。在帮助学生厘清主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究:针对第1自然段可以思考小朋友看到什么后引发了争论,第2自然段则可以思考两位小朋友是怎样分别表达自己观点的,又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思考的方式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既而间接掌握文本中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即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事。
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从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还能通过主问题把课堂教学串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明白一篇好文章逻辑应是严谨的,条理也应是清晰的。经过这种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思维训练,教师需通过具体情境、具体教学环节进行巧妙实施,不能对学生进行空洞说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二、紧扣文本关键,训练思维深刻性
思维深刻,主要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教师应搭建平台,通过具体事物或现象,引导学生在直观表象中进行抽象思考,既而突破表象发现其中规律。遗憾的是在当前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更多偏向于主观,侧重于人文,对理性的内容缺乏逻辑分析。虽然这会让课堂更加活跃,但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实质内容并没有帮助,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理性分析,客观对待理性分析,紧扣文本、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琢磨、推敲、赏析,以便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的表达精妙、思维严谨,从而有效推促他们理解文本主题,提高表达水平。
比如《“闪光的金子”》一文主要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的事迹。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标题不与教材中其他文本的标题一样直接,表达形式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对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品析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徐虎的品质。课文第2自然段中提到“特约服务箱”,笔者先让学生认真细读文字,思考徐虎对附近居民作出了哪些承诺,从服务对象到服务内容,乃至服务时间,很多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徐虎的品质。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徐虎做到了吗?自然而然就把问题过渡到第3自然段中。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用笔勾画出关键字如“骑、带、修”等,表明了徐虎积极主动的态度,再如“定时、上门”则表明了徐虎的做事认真。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语句,让学生在感悟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准确把握了标题的含义,“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品质。这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既而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思考,最终让学生把握了文本实质。笔者通过对关键语句品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提炼概括文本内容,而且能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毕竟有点抽象,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只能有一两个重点,而且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也要简单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同时,有效保持学生的兴趣,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三、突出朗读指导,训练思维独立性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面对教材文本,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或者毫无主见。因此,在思维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问题。对此,较好的方式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融入到文本中,还可以借助朗读再次表达出来。但是反思现状,发现很多课堂缺乏个性朗读,更多的是一种唱读,或者无感情地朗读。教师应注意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朗读训练实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一课内容是12个词语,主要介绍了我国的4个传统节日。那如何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呢?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节日视频,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这些节日的印象,谈谈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心理,如“春节、饺子、拜年”这一词串,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过年场景,说说有哪些传统活动,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穿新衣”等,之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词串,并要求他们读出感情来。学生经过情境熏陶,其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加之词串又是自己所写,因而他们在诵读中能够读出情感。
朗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集体朗读、个人诵读、分男女读、分小组读,等等,形式多样。但是,对于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较好的方式还是指导学生进行个人诵读,这样才能真正彰显个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与内容限制,学生个性阅读最好的方式是课前预习或者课后温习,但需要教师强化指导,以便提高朗读实效。只有学生朗读水平提高了,个人情感表达才能更加到位,其思维独立性的训练才能更加有效。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也有很多,这里笔者也不再一一列举。在實际操作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文本内涵,搭建训练平台,强化训练方式,以便真正提升学生思维训练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