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学活动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探究,相互交流,才能实现互动生成、精彩纷呈。
一、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知识内容,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一味地给学生讲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换一种方法,在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超市购物,建立购物的直接经验,初步对人民币进行感知。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超市,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等各种角色,然后角色互换。学生仿佛又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同伴交流,与“售货员”交流,与“顾客”交流,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互动交往的必要条件。
二、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建构数学模型。如在学习29+4时,各小组讨论得出如下方法:
方法一:用凑十法,先把4分解成1和3,29加1得30,30加3得33。
方法二:用分解凑十法,先把29分成20和9,9加4得13,20加13得33。
方法三:用数数法,即在29的基础上再数4,得33。
方法四:用摆小棒点数的方法,得出33。
老师提问:谁还有什么发现?某生说:上面的方法都是先把9和4相加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我总结,得出先从个位加起的规律,比老师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固练习要好得多。
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
三、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结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因素间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在学习“统计”时,运用媒体播放一段“路口情景”,向学生提出如下思考问题:“在这段时间内一共有多少辆汽车通过路口?”因为学生对“路口的情景”比较熟悉,但没有注意过在一段时间内经过车辆的数量问题,因而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主动记录一段时间内经过车辆的数量。这一学习任务,并非老师要求一定要做,但在逼真的情景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探究愿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四、运用合作策略,实现和谐互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运用人际合作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1语言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其次要针对学生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要肯定学生想法中的优点,并对错误进行指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们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2环境合作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人际合作的课堂环境。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或围成半圆型,或组成马蹄型,或前后座组成“O”型,或全班围坐,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扩大师生互动交流。
3个群合作
參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可分为三部分: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应多创造有利于开展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环境,如开展小组讨论、互批作业、小组互查、小组竞赛等,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精彩。
一、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知识内容,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一味地给学生讲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换一种方法,在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超市购物,建立购物的直接经验,初步对人民币进行感知。课堂上组织学生设计模拟超市,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等各种角色,然后角色互换。学生仿佛又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同伴交流,与“售货员”交流,与“顾客”交流,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真正体现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互动交往的必要条件。
二、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建构数学模型。如在学习29+4时,各小组讨论得出如下方法:
方法一:用凑十法,先把4分解成1和3,29加1得30,30加3得33。
方法二:用分解凑十法,先把29分成20和9,9加4得13,20加13得33。
方法三:用数数法,即在29的基础上再数4,得33。
方法四:用摆小棒点数的方法,得出33。
老师提问:谁还有什么发现?某生说:上面的方法都是先把9和4相加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我总结,得出先从个位加起的规律,比老师事先给学生讲出这个方法,再一步一步进行巩固练习要好得多。
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协作交流。
三、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结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因素间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在学习“统计”时,运用媒体播放一段“路口情景”,向学生提出如下思考问题:“在这段时间内一共有多少辆汽车通过路口?”因为学生对“路口的情景”比较熟悉,但没有注意过在一段时间内经过车辆的数量问题,因而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主动记录一段时间内经过车辆的数量。这一学习任务,并非老师要求一定要做,但在逼真的情景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探究愿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四、运用合作策略,实现和谐互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运用人际合作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1语言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其次要针对学生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要肯定学生想法中的优点,并对错误进行指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们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2环境合作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人际合作的课堂环境。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或围成半圆型,或组成马蹄型,或前后座组成“O”型,或全班围坐,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扩大师生互动交流。
3个群合作
參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可分为三部分: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应多创造有利于开展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环境,如开展小组讨论、互批作业、小组互查、小组竞赛等,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