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由主客观两个方面决定的,从客观上讲,社会对教师的概念和印象有着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期待,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对教师有着相对稳定的角色认定。从主观上讲,教师角色是由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并根据教育的需要驾驭自己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由于教育教学任务广泛而复杂,教师往往需要扮演多种角色。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称呼教师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等,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规范和期待,这种相对稳定的外部塑造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制约性影响。一位班主任老师,既要协调一个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又要协调班级与各科教师、与学校工作的关系,他们扮演的角色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以及“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等,班主任老师接受了这样的角色定位,就会把自己当作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航人,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色取向,确立自己的教育工作侧重点,如运用适当的方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研究学生的心理动向,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协调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班集体与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
二、几种错误的角色定位及其危害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社会对教师的多方面的客观要求,使许多教师的自我中心认识膨胀起来,从而产生错误的角色定位: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缺乏知识的人,教学就是把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习就是对知识的复制、占有和储存。最常用的比喻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他们看来,教学过程就是由“桶里的水”向“杯子里”倾倒的过程,这样的教师永远都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角,永远掌控着整个教学进程;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学生的管束者”,认为学生就应该永远整齐,安静,不嘈杂,不混乱,一切都在教师的调度下、按照教师的意志行动。他们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用纪律约束人”。“守纪律”、“听话”被他们当做好孩子。为了达到自己期待的秩序,教师不惜动用有悖于教育原则和人道精神的方式方法,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与变相体罚;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答案的裁定者”,认为标准答案是不可违背的圣旨,如果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掌握知识。由于存在这种角色定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被教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加以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见解往往被视为异端,教师完全压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错误角色定位的矫正
教师角色定位作为大多数教师普遍持有的信念与认同,其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从本质上撼动教师的固有理念,必须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彻底矫正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应力求科学,舆论导向要正确。目前有一些比喻句对教师工作做了客观的形象描述,但却不能揭示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本质,例如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至于上文提到的“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等,这种不准确的舆论导向不应该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学会检视,修正。
二是教师要常常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定是动态的、流变的,是由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的自我意识,责任心,挫折的忍受力如何,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友爱的指导态度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教育态度,这两种心理因素的運动、发展导致教师对于自我角色认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不断加以反思,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修正或重构,形成稳定的认同。
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由于教育教学任务广泛而复杂,教师往往需要扮演多种角色。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称呼教师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等,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规范和期待,这种相对稳定的外部塑造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制约性影响。一位班主任老师,既要协调一个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又要协调班级与各科教师、与学校工作的关系,他们扮演的角色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以及“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等,班主任老师接受了这样的角色定位,就会把自己当作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航人,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角色取向,确立自己的教育工作侧重点,如运用适当的方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研究学生的心理动向,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协调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班集体与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
二、几种错误的角色定位及其危害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社会对教师的多方面的客观要求,使许多教师的自我中心认识膨胀起来,从而产生错误的角色定位: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缺乏知识的人,教学就是把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习就是对知识的复制、占有和储存。最常用的比喻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他们看来,教学过程就是由“桶里的水”向“杯子里”倾倒的过程,这样的教师永远都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角,永远掌控着整个教学进程;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学生的管束者”,认为学生就应该永远整齐,安静,不嘈杂,不混乱,一切都在教师的调度下、按照教师的意志行动。他们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用纪律约束人”。“守纪律”、“听话”被他们当做好孩子。为了达到自己期待的秩序,教师不惜动用有悖于教育原则和人道精神的方式方法,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与变相体罚;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答案的裁定者”,认为标准答案是不可违背的圣旨,如果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掌握知识。由于存在这种角色定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被教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加以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见解往往被视为异端,教师完全压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错误角色定位的矫正
教师角色定位作为大多数教师普遍持有的信念与认同,其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从本质上撼动教师的固有理念,必须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彻底矫正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是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应力求科学,舆论导向要正确。目前有一些比喻句对教师工作做了客观的形象描述,但却不能揭示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本质,例如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至于上文提到的“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等,这种不准确的舆论导向不应该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学会检视,修正。
二是教师要常常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定是动态的、流变的,是由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的自我意识,责任心,挫折的忍受力如何,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友爱的指导态度和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教育态度,这两种心理因素的運动、发展导致教师对于自我角色认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不断加以反思,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修正或重构,形成稳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