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当的有效的拓展,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博大深厚,课堂会因此而灵动起来,那么,如何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呢?
首先,利用好手头资源,将教科书与《读本》很好地利用起来。
教科书是“本”,是基础,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一般以专题进行划分,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专题内容进行对比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可以是必修课本中同一专题的对比拓展,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专题是“生命的赞歌”,有三篇讲读课文《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学完这三篇课文后对比赏析屈原、刘和珍君、老贝尔曼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生追求,领悟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选修课本更易进行内容的拓展与对比,如《唐诗宋词》选修,我们可以分专题引导学生对所学诗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拓展。横向比较,可以比较苏词、辛词豪放风格之不同,可以比较“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不同派别的不同。纵向比较,可以比较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内容的不同。可以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之间的拓展与对比,如必修三第三单元专题是“关照女性命运”,课文是《氓》《祝福》《窦娥冤》,可以把这三个女主人公与选修课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复活》中的玛格丽特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关注这些行走在被忽略边缘,被种种有形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的女性。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本”,进行有效的对比拓展阅读,会使教学“博大而精深”。
《读本》是教学的有效辅助资源,相关专题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深化、阐释,因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向《读本》拓展延伸,同步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专题是“至爱亲情”,课文是《陈情表》《我不是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母亲颂》,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本》第三册第三单元与之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我与地坛》这篇“至性”美文,概括了史铁生残疾后十五年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体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描写了母爱的苦难、坚忍、伟大。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读一下。并且《读本》中还有《〈陈情表〉赏析》《贾平凹自画像》这两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读本》不能形同虚设,我们应充分地加以利用。
其次,可以跨学科,跨领域拓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跨学科、跨领域拓展,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博大深厚,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讲授高考现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这篇散文,这篇散文赞颂了大西北的左公柳、胡杨林、民勤人、戈壁石这些人和物的顽强生命力,经过人们努力,大西北也会变得美好起来。从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开发大西北。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跨学科、跨领域拓展的必要性。
再次,拓展内容应注重语文性,不能为拓展而拓展。如我教授高考现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这篇散文,文中写到了戈壁石这一事物,戈壁石是大西北的代表,历经苦难由粗糙变得美丽,授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古今中外,你知道有哪些人历经苦难而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被人们记住呢?”学生讨论交流,他们例举了很多人,如贝多芬、张海迪、霍金、司马迁等。并且,当他们说到司马迁时,我又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拓展到课文《报任安书》中,我让他们齐背了“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一段,使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复习了旧知。这些拓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语文性,增添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切忌单纯地为拓展而拓展,否则,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佳。
最后,拓展内容应基于学生的生活。拓展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引导学生感受了生活,思考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时,我拓展到学生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写记叙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或《我不是个好女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体味至爱亲情,有了生活做基础,学生就会言之有物。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干瘪无物,恰当的拓展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彭丽丽,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首先,利用好手头资源,将教科书与《读本》很好地利用起来。
教科书是“本”,是基础,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一般以专题进行划分,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专题内容进行对比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可以是必修课本中同一专题的对比拓展,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专题是“生命的赞歌”,有三篇讲读课文《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学完这三篇课文后对比赏析屈原、刘和珍君、老贝尔曼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生追求,领悟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选修课本更易进行内容的拓展与对比,如《唐诗宋词》选修,我们可以分专题引导学生对所学诗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拓展。横向比较,可以比较苏词、辛词豪放风格之不同,可以比较“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不同派别的不同。纵向比较,可以比较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与内容的不同。可以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之间的拓展与对比,如必修三第三单元专题是“关照女性命运”,课文是《氓》《祝福》《窦娥冤》,可以把这三个女主人公与选修课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复活》中的玛格丽特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关注这些行走在被忽略边缘,被种种有形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的女性。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本”,进行有效的对比拓展阅读,会使教学“博大而精深”。
《读本》是教学的有效辅助资源,相关专题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深化、阐释,因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向《读本》拓展延伸,同步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专题是“至爱亲情”,课文是《陈情表》《我不是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母亲颂》,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本》第三册第三单元与之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我与地坛》这篇“至性”美文,概括了史铁生残疾后十五年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体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描写了母爱的苦难、坚忍、伟大。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读一下。并且《读本》中还有《〈陈情表〉赏析》《贾平凹自画像》这两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读本》不能形同虚设,我们应充分地加以利用。
其次,可以跨学科,跨领域拓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跨学科、跨领域拓展,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博大深厚,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讲授高考现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这篇散文,这篇散文赞颂了大西北的左公柳、胡杨林、民勤人、戈壁石这些人和物的顽强生命力,经过人们努力,大西北也会变得美好起来。从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开发大西北。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跨学科、跨领域拓展的必要性。
再次,拓展内容应注重语文性,不能为拓展而拓展。如我教授高考现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这篇散文,文中写到了戈壁石这一事物,戈壁石是大西北的代表,历经苦难由粗糙变得美丽,授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古今中外,你知道有哪些人历经苦难而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被人们记住呢?”学生讨论交流,他们例举了很多人,如贝多芬、张海迪、霍金、司马迁等。并且,当他们说到司马迁时,我又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拓展到课文《报任安书》中,我让他们齐背了“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一段,使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复习了旧知。这些拓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语文性,增添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切忌单纯地为拓展而拓展,否则,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佳。
最后,拓展内容应基于学生的生活。拓展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引导学生感受了生活,思考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时,我拓展到学生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写记叙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或《我不是个好女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体味至爱亲情,有了生活做基础,学生就会言之有物。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干瘪无物,恰当的拓展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彭丽丽,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