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中西部首位,但与东部發达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巨大,人口流出数量仍然较大,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当庞大,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峻。父母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因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失,造成了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失衡,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河南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需要显得尤其迫切。
河南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结合现有研究和实地考察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敏感、人格和情绪障碍、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学习困难。
人际关系敏感
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和父母能够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极为短暂,父母亲情和关爱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更不愿意接触他人,难以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必要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其今后自身发展十分不利。
人际关系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因父母不在身边,与祖父母又存在代沟,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心理倾诉对象,很多时候自己默默承担,心理压力增大。据调查研究表明,很多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沉默不语,与人交往时十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沟通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养成灵活的人际交往技巧,经常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较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人际交往焦虑。
人格和情绪障碍
因父母的长期缺位,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一般由祖父母承担,目前农村处于祖父母位置的老人的思想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和保守,并不能和零零后的孙辈实现良好的沟通,更勿论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隔代亲”的爷爷奶奶乐于享受“天伦之乐”,经常会比较溺爱孩子,他们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在家是英雄,在外是狗熊”“小霸王”特别内向之类的表现,溺爱使得这些留守儿童较多地表现出焦虑、孤僻、内向、自卑等人格特征。此外,隔代看护仅能够实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要的衣食保障,往往过分忽视其伴随年龄逐渐增长而表现出的不同阶段心理、情绪特征,无法担负起良好的心灵指导以及三观塑造、培养的责任。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阶段,然而,在他们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倾诉和开导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导致他们内心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
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时不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和帮助,极易发生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这种偏差和失范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碰壁”,从而在不断“碰壁”“找不到出路”的恶性循环里迷失自己,进而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更多的不信任,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冲动、对抗情绪。
学习困难
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抚养,抚养人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情况,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留守儿童的吃穿,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疏于辅导和教育,不能很好地督促留守儿童完成作业,更不能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家庭学习环境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求知欲,出现学习心理不积极,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的现象。
父母因外出打工不能经常陪伴留守儿童,他们通常会产生亏欠心理,很多时候这种亏欠感会用多多给予物质和金钱的形式来补偿给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监管而又没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留守儿童有了这些金钱会更多的参与诸如上网、打游戏之类的不良娱乐活动,没有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低下。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尝试从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着手,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投入进来,长期全方位的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负责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问题应成为政府决策管理层的重要议题。地方政府要全力发展地区经济,为当地居民和农民提供更多能够在居住地就业的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人口流出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能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当地的教育管理水平,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管地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地方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鼓励地方学校因地制宜地创新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社会层面
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妇女联合会、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为地方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脑、电视或者有益身心健康的电玩设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学习的场所,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也有效降低了他们参与不良娱乐活动的机会。
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给留守儿童的父母、抚养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培训,指导他们科学地应对留守儿童遇到的心理方面问题。
学校层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应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相关课程,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留守儿童做专业的辅导。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部门,专人负责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留守儿童要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家庭层面
父母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母外出打工的收入是整个家庭的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为给家庭提供物质保障,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孩子,不能陪伴孩子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亲子陪伴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留守儿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网络视频、语音通话的方式和孩子在网络上建立起亲密联系,甚至可以开通直播,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更生动细致地了解孩子的生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良好亲子关系,让留守儿童能够及时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建立起信任关系。留守儿童父母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给留守儿童更好地关爱。
河南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结合现有研究和实地考察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敏感、人格和情绪障碍、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学习困难。
人际关系敏感
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和父母能够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极为短暂,父母亲情和关爱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更不愿意接触他人,难以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必要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其今后自身发展十分不利。
人际关系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因父母不在身边,与祖父母又存在代沟,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心理倾诉对象,很多时候自己默默承担,心理压力增大。据调查研究表明,很多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沉默不语,与人交往时十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沟通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养成灵活的人际交往技巧,经常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较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人际交往焦虑。
人格和情绪障碍
因父母的长期缺位,抚养留守儿童的任务一般由祖父母承担,目前农村处于祖父母位置的老人的思想观念仍然较为传统和保守,并不能和零零后的孙辈实现良好的沟通,更勿论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隔代亲”的爷爷奶奶乐于享受“天伦之乐”,经常会比较溺爱孩子,他们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在家是英雄,在外是狗熊”“小霸王”特别内向之类的表现,溺爱使得这些留守儿童较多地表现出焦虑、孤僻、内向、自卑等人格特征。此外,隔代看护仅能够实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要的衣食保障,往往过分忽视其伴随年龄逐渐增长而表现出的不同阶段心理、情绪特征,无法担负起良好的心灵指导以及三观塑造、培养的责任。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阶段,然而,在他们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倾诉和开导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导致他们内心产生焦虑情绪,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
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时不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和帮助,极易发生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这种偏差和失范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碰壁”,从而在不断“碰壁”“找不到出路”的恶性循环里迷失自己,进而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更多的不信任,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冲动、对抗情绪。
学习困难
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抚养,抚养人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情况,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留守儿童的吃穿,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疏于辅导和教育,不能很好地督促留守儿童完成作业,更不能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家庭学习环境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求知欲,出现学习心理不积极,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的现象。
父母因外出打工不能经常陪伴留守儿童,他们通常会产生亏欠心理,很多时候这种亏欠感会用多多给予物质和金钱的形式来补偿给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监管而又没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留守儿童有了这些金钱会更多的参与诸如上网、打游戏之类的不良娱乐活动,没有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低下。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尝试从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着手,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投入进来,长期全方位的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负责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问题应成为政府决策管理层的重要议题。地方政府要全力发展地区经济,为当地居民和农民提供更多能够在居住地就业的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人口流出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能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当地的教育管理水平,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管地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地方学校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鼓励地方学校因地制宜地创新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社会层面
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妇女联合会、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为地方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脑、电视或者有益身心健康的电玩设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学习的场所,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也有效降低了他们参与不良娱乐活动的机会。
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给留守儿童的父母、抚养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培训,指导他们科学地应对留守儿童遇到的心理方面问题。
学校层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学校应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相关课程,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留守儿童做专业的辅导。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部门,专人负责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留守儿童要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家庭层面
父母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母外出打工的收入是整个家庭的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为给家庭提供物质保障,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孩子,不能陪伴孩子也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然而,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亲子陪伴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留守儿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通过网络视频、语音通话的方式和孩子在网络上建立起亲密联系,甚至可以开通直播,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更生动细致地了解孩子的生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良好亲子关系,让留守儿童能够及时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父母建立起信任关系。留守儿童父母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给留守儿童更好地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