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顾名思义,是以考查能力为主,在内容上,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蕴涵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息,突出能力立意,以地理图表切入,尤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与地理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其核心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
一、重基础,抓类型,攻技巧
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基础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的发挥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不夯实基础知识,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解题时找不到思路,表现出来的“就事论事”,回答不到位,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深入,只是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的地理原理(区位、成因、特点、规律、分布)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做题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因此,力求做一题通一类。
二、注重审题训练,提升审题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题、审题。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明确目的,观察图像,把握关键。读题是审题的前奏,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分析问题、寻求解答问题途径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首先是读题干: 审题时仔细冷静,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找出题干中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语,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
其次是读图、析图:第一,读图名确定知识范围;第二,细辩图例和注记发现图像信息 ;第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注意辅图),如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第四读经纬度以及辅助材料,准确地确定区域范围;第五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图表材料须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第六进行图文转换,将已知图像的信息、材料转换到另一图像中,更多地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理解设问要求,正确地选择和寻求答案
考生要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的训练。试卷上的问题是新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因此,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最后用科学、严谨、清晰、扼要的语言编制答案,要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
四、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进入二轮复习时,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的讲评课方式;采用了课堂中训练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类型地理题型,并当场讲评。而且讲评时力求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读 ,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的训练。(2).重点分析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思考同类试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典型试题的练习,掌握同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3).针对学生解题意中思路不清的问题,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区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可简示如下: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生产、地域联系)。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成因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影响(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条件(有利与不利)、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4).应对学生审题时出现的失误进行剖析,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盲点),及时补缺补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题。
五、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
熟悉答案的各个要素和组织,形成一定的答题套路,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解题。如区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可简示如下: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生产、地域联系)。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成因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影响(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条件(有利与不利)、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濟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等。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高三复习课中更要体现 “过程与方法” 的新课标理念.试卷上的问题很多是新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因此,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应用教材知识系统,最后用科学、严谨、清晰、扼要的语言编制答案,要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经过反复的体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地理的方法和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
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内容上,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蕴涵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息,突出能力立意,以地理图表切入,尤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与地理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高三地理复习课质效的高低最后体现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上。所以在复习迎考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训练,把学科知识结构真正转化为自我的认知结构,强化知识迁移,从而提高能力。
一、重基础,抓类型,攻技巧
必须正确地处理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基础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的发挥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不夯实基础知识,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解题时找不到思路,表现出来的“就事论事”,回答不到位,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深入,只是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的地理原理(区位、成因、特点、规律、分布)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做题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因此,力求做一题通一类。
二、注重审题训练,提升审题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题、审题。 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明确目的,观察图像,把握关键。读题是审题的前奏,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分析问题、寻求解答问题途径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首先是读题干: 审题时仔细冷静,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找出题干中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语,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
其次是读图、析图:第一,读图名确定知识范围;第二,细辩图例和注记发现图像信息 ;第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注意辅图),如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第四读经纬度以及辅助材料,准确地确定区域范围;第五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特别是图表材料须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第六进行图文转换,将已知图像的信息、材料转换到另一图像中,更多地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理解设问要求,正确地选择和寻求答案
考生要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的训练。试卷上的问题是新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因此,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最后用科学、严谨、清晰、扼要的语言编制答案,要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
四、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进入二轮复习时,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为主的讲评课方式;采用了课堂中训练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类型地理题型,并当场讲评。而且讲评时力求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读 ,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的训练。(2).重点分析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思考同类试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典型试题的练习,掌握同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3).针对学生解题意中思路不清的问题,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区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可简示如下: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生产、地域联系)。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成因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影响(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条件(有利与不利)、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4).应对学生审题时出现的失误进行剖析,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盲点),及时补缺补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快速、准确地进行解题。
五、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
熟悉答案的各个要素和组织,形成一定的答题套路,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解题。如区域类问题的探究思路可简示如下: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生产、地域联系)。在复习备考中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成因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影响(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条件(有利与不利)、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濟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等。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高三复习课中更要体现 “过程与方法” 的新课标理念.试卷上的问题很多是新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因此,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通过思考确定解题思路,应用教材知识系统,最后用科学、严谨、清晰、扼要的语言编制答案,要做到:字迹清晰、要点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阐述完整。经过反复的体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地理的方法和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型。
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内容上,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蕴涵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息,突出能力立意,以地理图表切入,尤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与地理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高三地理复习课质效的高低最后体现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上。所以在复习迎考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训练,把学科知识结构真正转化为自我的认知结构,强化知识迁移,从而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