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戴维.洛奇(1935——)作为享誉国际文坛的英国作家,其作品因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人称道。洛奇的作品始终关注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危机困境,比如文学危机问题或者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等等,本文试从洛奇最负盛名的“学院三部曲”小说系列着手,对洛奇擅长的各种小说主题加以分析论证,理出这位当代文坛大师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理论脉络。
关键词:戴维.洛奇;“学院三部曲”;主题
I561.074
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无疑是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写作的“学院三部曲”——即《换位》(1975)、《小世界》(1984)和《好工作》(1988)。这三部小说本别写作于不同的时间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洛奇的文学理论实践轨迹。“学院三部曲”毫无疑问是其本人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最佳范本,按照洛奇的说法,他自己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从批评他人作品时所坚持的标准,同时也要坚定的实践他的文学理论。毫不夸张的说,戴维.洛奇的这三部曲小说完全做到了他的承诺,甚至某种程度上在作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有所升华和拓展。下面重点讨论洛奇小说中主要涉及的主题内容,将从文学危机、文学批评危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戴维.洛奇小说的文学危机主题
通常情况下,一位多产且写作生涯漫长的作家在其生涯中,一定是尽可能多的去尝试多种主题的创作,但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是何种流派何种主义的作家,其创作主题必然有其最擅长的“主旋律”。
根据主题意义的角度来研究洛奇的作品,危机意识显然是一以贯之的。根据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洛奇的小说主题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危机意识”——宗教危机、文学危机、文学批评危机、高等教育危机和死亡意识。以文学危机为例,小说《换位》应当说具体的描述了这一主题思想。20世纪的宗教危机、文学危机、艺术危机与“小说之死”的哀叹始终相随相伴,随着现代派作家将写作者从“上帝视角”的神坛赶落下来,文学危机意识始终是英国现代作家致力于表现的一大母题。《换位》是“学院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小说主要描写了英美两国两座大学开展了一次英文学术交流活动,各自学校的一名英文教授被分别派往对方学校任职,由此牵涉出了一连串的阴差阳错的“换位”问题——如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就互换了妻子、房子等。《换位》这本小说之所以被冠以“问题小说”或者“危机小说”的称谓,我们从小说的结尾两位主人公关于“小说是否垂危,电影是否作为更有意义的媒介正取代小说”的学术交锋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危机、文学的危机。现将小说内容节选如下:
部分1
菲利普 好了,小说正在死亡,我们也将随之而去。难怪我从尤州大学的小说创作课里一无所获。这对他们的经验来说是个不自然的传播工具。那些孩子们(示意屏幕)生活在电影中,而不是小说中。
部分2
我的意思是,你在心里抖擞精神做好走向小说结局的准备。当你阅读时,你知道书里只剩一、两页这一事实,你准备合上书。可是看电影时你无法作出判断,特别是在当今,电影比起以往结构更為松散,有更多的二重性。你无法断定哪一个镜头会延续下去。电影往下演,正如生活往前走一样,人们举手投足,做各种事情,饮酒,交谈,而我们观看着他们,在导演选定的任何一个时刻,没有提示,没有任何事情得到解决、解释或结果,就可以......结束。
二、戴维.洛奇小说的文学批评主题
(一)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分析通常基于一些二元对立项,戴维.洛奇可谓对于这些对立项“情有独钟”。洛奇说过:“我似乎偏爱双重结构,这种偏爱早于一个文学批评家对结构主义的兴趣。”《换位》采用二元结构描绘了两位教授、两个学术界和两种文化的讽刺漫画。通过小说中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读者会发现两位主人公事实上就是两所大学和他们所代表的、并接力要灌输给学生的两种价值体系的两极,这两极甚至可以大而化之为给各自所代表的整个社会。
(二)对话小说
上文可以看到二元对立在洛奇的小说中占有相当的地位。由于洛奇天生就是一个“妥协者”,他在小说中的这些二元对立项中保持着中立,这些二元对立项便天生具备了对话性。洛奇提出:“在叙事文本中,人物越是被允许为自己说话,我们就越能告绝到他们个人选择的自由——和我们自己阐释的自由。”文本中人物独立的自我意识反映了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总结
戴维.洛奇曾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在他笔下文学乃至文学批评的命运自然而然的成为作者最为关切的主题之一,“学院三部曲”作为其最广为人知的小说系列更是从始至终的贯穿了这一主题,作为文学讲师出生的学院派大师,洛奇毫无疑问是这一时代引领英国文学发展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戴维.洛奇文集》(卷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戴维.洛奇. 《小世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4]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5]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关键词:戴维.洛奇;“学院三部曲”;主题
I561.074
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无疑是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写作的“学院三部曲”——即《换位》(1975)、《小世界》(1984)和《好工作》(1988)。这三部小说本别写作于不同的时间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洛奇的文学理论实践轨迹。“学院三部曲”毫无疑问是其本人作为文学评论家的最佳范本,按照洛奇的说法,他自己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从批评他人作品时所坚持的标准,同时也要坚定的实践他的文学理论。毫不夸张的说,戴维.洛奇的这三部曲小说完全做到了他的承诺,甚至某种程度上在作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有所升华和拓展。下面重点讨论洛奇小说中主要涉及的主题内容,将从文学危机、文学批评危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戴维.洛奇小说的文学危机主题
通常情况下,一位多产且写作生涯漫长的作家在其生涯中,一定是尽可能多的去尝试多种主题的创作,但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是何种流派何种主义的作家,其创作主题必然有其最擅长的“主旋律”。
根据主题意义的角度来研究洛奇的作品,危机意识显然是一以贯之的。根据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洛奇的小说主题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危机意识”——宗教危机、文学危机、文学批评危机、高等教育危机和死亡意识。以文学危机为例,小说《换位》应当说具体的描述了这一主题思想。20世纪的宗教危机、文学危机、艺术危机与“小说之死”的哀叹始终相随相伴,随着现代派作家将写作者从“上帝视角”的神坛赶落下来,文学危机意识始终是英国现代作家致力于表现的一大母题。《换位》是“学院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小说主要描写了英美两国两座大学开展了一次英文学术交流活动,各自学校的一名英文教授被分别派往对方学校任职,由此牵涉出了一连串的阴差阳错的“换位”问题——如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就互换了妻子、房子等。《换位》这本小说之所以被冠以“问题小说”或者“危机小说”的称谓,我们从小说的结尾两位主人公关于“小说是否垂危,电影是否作为更有意义的媒介正取代小说”的学术交锋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到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危机、文学的危机。现将小说内容节选如下:
部分1
菲利普 好了,小说正在死亡,我们也将随之而去。难怪我从尤州大学的小说创作课里一无所获。这对他们的经验来说是个不自然的传播工具。那些孩子们(示意屏幕)生活在电影中,而不是小说中。
部分2
我的意思是,你在心里抖擞精神做好走向小说结局的准备。当你阅读时,你知道书里只剩一、两页这一事实,你准备合上书。可是看电影时你无法作出判断,特别是在当今,电影比起以往结构更為松散,有更多的二重性。你无法断定哪一个镜头会延续下去。电影往下演,正如生活往前走一样,人们举手投足,做各种事情,饮酒,交谈,而我们观看着他们,在导演选定的任何一个时刻,没有提示,没有任何事情得到解决、解释或结果,就可以......结束。
二、戴维.洛奇小说的文学批评主题
(一)二元对立
结构主义分析通常基于一些二元对立项,戴维.洛奇可谓对于这些对立项“情有独钟”。洛奇说过:“我似乎偏爱双重结构,这种偏爱早于一个文学批评家对结构主义的兴趣。”《换位》采用二元结构描绘了两位教授、两个学术界和两种文化的讽刺漫画。通过小说中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读者会发现两位主人公事实上就是两所大学和他们所代表的、并接力要灌输给学生的两种价值体系的两极,这两极甚至可以大而化之为给各自所代表的整个社会。
(二)对话小说
上文可以看到二元对立在洛奇的小说中占有相当的地位。由于洛奇天生就是一个“妥协者”,他在小说中的这些二元对立项中保持着中立,这些二元对立项便天生具备了对话性。洛奇提出:“在叙事文本中,人物越是被允许为自己说话,我们就越能告绝到他们个人选择的自由——和我们自己阐释的自由。”文本中人物独立的自我意识反映了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总结
戴维.洛奇曾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在他笔下文学乃至文学批评的命运自然而然的成为作者最为关切的主题之一,“学院三部曲”作为其最广为人知的小说系列更是从始至终的贯穿了这一主题,作为文学讲师出生的学院派大师,洛奇毫无疑问是这一时代引领英国文学发展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戴维.洛奇文集》(卷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戴维.洛奇. 《小世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4]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5]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