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以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座谈,现将他们观点综述如下:
一、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
庄聪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民营经济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对于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十二五”规划建议》透出许多新的利好消息,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有4点值得关注:
首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大亮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是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突出强调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对于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瓶颈,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體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其中讲到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指出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区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应该说,民营企业对于扩大就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如何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摆在广大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以富民为主要目标,全国人民“富起来”的渴望将会愈发强烈,创业、创富将会是“十二五”的潮流。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十二五”规划建议》说得非常明确,再次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这从政策层面给民营企业发展再吃一颗“定心丸”。虽然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路上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历史阶段,民营经济将会获得更大的机会。
二、企业应有抵抗风险能力
王忠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民营企业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期间能否获得逐步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更好的培育出一种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文化,而能否更好的培育资本文明和市场经济文化,有效提高企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化。
透过“十二五”规划五大目标,可以看到鼓舞人心的一系列措施。几乎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措施中都可以找到民营经济发展的着落点。但是这些要转化为民营经济真正的健康发展,我认为我们不能冷落了改革。
目前普遍的形势都是既得利益化,小富即安,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很难找到改革的劲头,并不意味着改革已经完成,不要改革依然可以发展。改革释放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边界的时候,事实上需要更加强大的改革空间。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就是冒险。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替代公司、替代企业,就如同一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没有一种经济形态能够替代市场经济。因此,需要让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
民营企业改革的动力应在两方面形成合力:一是自身应突破思想认识和境界方面的局限;二是在于政府应大力推行改革。
在很多层面上讲,民营企业家的改革不是我们能推动的。说起社会责任,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是裸捐,不是劝捐,而是成为像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没有足够的资本文明的培育,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培育,怎么可能?中国企业的任务是真正做到专业,真正做到有抗风险的能力,能够对人类有原创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企业家精神没有在非常好的机制下自由成长有一定关系。目前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深化改革,真正把改革的杠杆用够用足,才能够给人民带来更有尊严的生活。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深化改革,还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好的突破,我认为这是当下中国民营企业最应当承担的是社会责任。
要讲措施的话,民营企业家在推进我国体制改革方面应有进一步作为。2009年9月份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2010年5月份出台的“新36条”,这都带有改革的气息。现在的风险在于这些条例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带动全方位改革的预期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大义凛然,大声疾呼,这个环节绝不能够冷落。
三、民企应注重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吴汉洪(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宏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政府关注,企业家和老百姓也十分关注。宏观环境看起来和我们的业务和简单的生活并不相关,但实际上都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要强调的是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实际上在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尤其是当经济衰退的时候,这种影响就更明显了。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中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并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减少宏观经济环境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在这次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这足以看到计划中对这个内容的重视。这个重视也与综合宏观经济的运行有重要关系。
在这方面,国家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这是个重要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赋予了政府驾驭经济的一个更高要求。特别指出的是,在此问题中专门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个提法不是第一次提出来,我认为这是政府的长远考虑。我国刺激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方式。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生产,才能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如何让整个经济出现消费增长的内在机制,这对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还与宏观经济的另一个因素有关,即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在这方面我国的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足以看到我国政府用来扩大消费需求的迫切意愿。
因此,我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是整个规划中的亮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严重的挑战。我的建议是民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注重宏观经济的环境分析,改善自身的条件建设,让民营经济运行的更好。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好的发展。
四、选对道路才能“走捷径”
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研究员):《“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许多新意,代表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从1978年到2008年,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解决了许多问题,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30年来,国内出现哪些重大变革?对这些变革我们是如何判断的?“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在哪些地方转移方向?仔细阅读后在其中都能找到答案。
GDP拉着的是“三大马车”,一是国有资产投资规模,二是经营消费,三是对外出口。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见效,但是不可持续,必须以消费作为支撑,否则不能循环。现在由于国外需求不足,出口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路,把过去以外需型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内需型经济为主,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一个战略方针。通过完善的消费体系刺激经济增长,以此才能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让全国13亿人民都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水平,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
民营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遵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十二五”规划发展建议中也提到了,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才是引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道路。例如,民营企业发展出口应该向着科技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尽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这个转折时期,民营企业家应该审时度势,把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研发转轨,选对道路才能“走捷径”。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的心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志存高远,未来的竞争是企业家素质的竞争,要努力做到诚信为本。我希望民营企业家仔细研究“十二五”规划内容,规划刮什么样的风,你就扯什么样的帆,这样才能破浪前进。
五、应更多关注民间投资
王广发(法政集团董事长):通过学习“十二五”规划,我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及资本流向,应当由国家政策正确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民间资本投资去向。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了95%,现在7000亿元资金掌握在非公有企业家手里,投资去向没有正确的导向。山西煤矿中的5000多亿元资金,仍然没有正确的投资导向。从“十二五”规划来看,政策应当更多地去关注民间资本的正确投资去向。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教育、能源、人才的不均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均衡,就业的正确引导导向,怎么引导导向?比如边缘地区的人都向往城市、经济发展、教育的中心。能否用区域代表分配的不均衡?比如边远的区域,就用最高的待遇。用什么来满足心里平衡?用较高的待遇去解决就业问题,虽然规定了新疆、西藏、西部、东部、中部,但是仍然显现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等方方面面的不均衡,我认为这些问题应当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来。
在教育人才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深深感受到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我再用一句话:“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与人才知识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的关系不相匹配。”这是一个长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主要涉足的教育产业。中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西方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把什么“引进来”?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未来中国的二三十年可能是一种“海归”现象的大国,用这样的教育环境去提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就业问题就能有效解决么?中国的教育怎么去发展?现状是大量的人才、大学生聚集在繁华的城市而不去边远的西部、东北部。我们应当摆正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来解决自身人才与产业结构的问题。
最后,涉及到产业结构就涉及到技术,涉及到科研,还涉及到人才,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育。杰出优秀人才的培养还有漫长的路,这也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教育应当从娃娃着手,杰出优秀人才也应当从娃娃着手。
六、应重点关注的六大产业
王永忠(河北省企业家协会会长): “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预计增长50%,达到7.5万亿美元。并要求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好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荐和谐社会建设,把包容性增长作为五年规划的基本方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国内消费带动型转变,实行投资、出口、消费型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继续实施农村改革,解决城市贫困阶层住房,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基层选举等,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由追求国强民富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发展策略。总之,十七届五中全会给企业家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或更长时期)经济稳步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诸多制约与问题。
一是水资源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平原水位已降到200-400米之间。这是个大问题,一旦没水,局面将不可收拾。二是能源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石油进口已超过50%,如河北原来是煤炭大省,现在像开滦、峰峰矿务局资源逐渐减少,井陉矿务局资源已经枯竭,每年调入七八千万吨煤炭才够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和南方诸省更是资源紧张。三是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公认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为老龄社会。我国老龄人口1.67亿,占全部人口的12%左右。河北省有统计,全省老龄人口接近10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这也是个大问题。四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收入差距太大和腐败问题。五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六是社会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问题。
城镇化、信息化、节能环保,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传达的强烈信息,根据这样的形势,我认为“十二五”关注的热点应该是以下几个产业:
新能源产业。这个产业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如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也是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的产业,我国有望在风力发电发展上走在前列。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在给一定的政策支持,把智能电网建设起来,这个产业大有可为。环保产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环保的需求越来越多,环境好的房子价格高,这将能够酝酿出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文化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有物质享受,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提高幸福指数,这方面的需求亦越来越多,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医药保健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药和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一产业的市场非常大。新一代IT产业,我国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正在融合,这一领域也一定存在突破的空间。现代都市农业,围绕城市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发展现代化改革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已成为大都市周围的县市区发展的重点。
七、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天与三十年前,或者说十年前相比,民营企业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经济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根据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我认为民营企业目前遇到了五大压力,可以说是“五座大山”。现在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好,但从微观层面来讲,其实民营企业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第一,人民币升值对民营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现在人民升值速度很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断贬值,这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受到重创。比如温州的这些企业原来每年的毛利还能达到7%-8%,现在已经降到1%-3%。人民币每年2%-3%的升值,实际上已经造成50%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所以我觉得,国家不仅要对外承诺,更应对我国的民营企业承诺,为我国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争取时间。
第二,通貨膨胀的压力。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不是专家学者所说的预期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通货膨胀已经来临。居民的生活资料价格不断在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也在大幅涨价,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压力。
第三,员工加薪的压力。“加薪潮”已经来临。我国原来的“低工资”被认为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优势,但老百姓尚不富裕,消费就没有办法拉动,这些都是现实状况。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加薪潮”的压力,这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面临的“加薪潮”压力更大。
第四,低碳经济的压力。提倡的低碳经济有些地区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强制措施。低碳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半年时间里,把前四年半的任务指标全部完成,这样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第五,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结构调整。调整的对象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这对它的生存也造成了压力。
综合来看,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明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年,将面临着生存压力,我希望各级领导与相关学者都能够到基层去了解民营企业,根据国情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生存的状况来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一、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
庄聪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民营经济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对于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十二五”规划建议》透出许多新的利好消息,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有4点值得关注:
首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大亮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是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突出强调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对于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瓶颈,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體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其中讲到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指出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区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应该说,民营企业对于扩大就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如何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摆在广大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以富民为主要目标,全国人民“富起来”的渴望将会愈发强烈,创业、创富将会是“十二五”的潮流。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十二五”规划建议》说得非常明确,再次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这从政策层面给民营企业发展再吃一颗“定心丸”。虽然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路上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历史阶段,民营经济将会获得更大的机会。
二、企业应有抵抗风险能力
王忠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民营企业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期间能否获得逐步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更好的培育出一种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文化,而能否更好的培育资本文明和市场经济文化,有效提高企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在相当程度上还有赖于改革的深化。
透过“十二五”规划五大目标,可以看到鼓舞人心的一系列措施。几乎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措施中都可以找到民营经济发展的着落点。但是这些要转化为民营经济真正的健康发展,我认为我们不能冷落了改革。
目前普遍的形势都是既得利益化,小富即安,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很难找到改革的劲头,并不意味着改革已经完成,不要改革依然可以发展。改革释放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边界的时候,事实上需要更加强大的改革空间。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就是冒险。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替代公司、替代企业,就如同一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没有一种经济形态能够替代市场经济。因此,需要让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
民营企业改革的动力应在两方面形成合力:一是自身应突破思想认识和境界方面的局限;二是在于政府应大力推行改革。
在很多层面上讲,民营企业家的改革不是我们能推动的。说起社会责任,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是裸捐,不是劝捐,而是成为像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没有足够的资本文明的培育,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培育,怎么可能?中国企业的任务是真正做到专业,真正做到有抗风险的能力,能够对人类有原创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企业家精神没有在非常好的机制下自由成长有一定关系。目前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深化改革,真正把改革的杠杆用够用足,才能够给人民带来更有尊严的生活。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深化改革,还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好的突破,我认为这是当下中国民营企业最应当承担的是社会责任。
要讲措施的话,民营企业家在推进我国体制改革方面应有进一步作为。2009年9月份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2010年5月份出台的“新36条”,这都带有改革的气息。现在的风险在于这些条例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带动全方位改革的预期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大义凛然,大声疾呼,这个环节绝不能够冷落。
三、民企应注重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吴汉洪(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宏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政府关注,企业家和老百姓也十分关注。宏观环境看起来和我们的业务和简单的生活并不相关,但实际上都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要强调的是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实际上在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尤其是当经济衰退的时候,这种影响就更明显了。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中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并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减少宏观经济环境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在这次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这足以看到计划中对这个内容的重视。这个重视也与综合宏观经济的运行有重要关系。
在这方面,国家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这是个重要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赋予了政府驾驭经济的一个更高要求。特别指出的是,在此问题中专门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个提法不是第一次提出来,我认为这是政府的长远考虑。我国刺激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方式。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生产,才能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如何让整个经济出现消费增长的内在机制,这对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还与宏观经济的另一个因素有关,即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在这方面我国的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足以看到我国政府用来扩大消费需求的迫切意愿。
因此,我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是整个规划中的亮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严重的挑战。我的建议是民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注重宏观经济的环境分析,改善自身的条件建设,让民营经济运行的更好。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好的发展。
四、选对道路才能“走捷径”
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研究员):《“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许多新意,代表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从1978年到2008年,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解决了许多问题,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这30年来,国内出现哪些重大变革?对这些变革我们是如何判断的?“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在哪些地方转移方向?仔细阅读后在其中都能找到答案。
GDP拉着的是“三大马车”,一是国有资产投资规模,二是经营消费,三是对外出口。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见效,但是不可持续,必须以消费作为支撑,否则不能循环。现在由于国外需求不足,出口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路,把过去以外需型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内需型经济为主,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一个战略方针。通过完善的消费体系刺激经济增长,以此才能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让全国13亿人民都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水平,这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
民营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遵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十二五”规划发展建议中也提到了,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才是引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道路。例如,民营企业发展出口应该向着科技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尽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这个转折时期,民营企业家应该审时度势,把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研发转轨,选对道路才能“走捷径”。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的心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应该志存高远,未来的竞争是企业家素质的竞争,要努力做到诚信为本。我希望民营企业家仔细研究“十二五”规划内容,规划刮什么样的风,你就扯什么样的帆,这样才能破浪前进。
五、应更多关注民间投资
王广发(法政集团董事长):通过学习“十二五”规划,我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及资本流向,应当由国家政策正确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民间资本投资去向。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了95%,现在7000亿元资金掌握在非公有企业家手里,投资去向没有正确的导向。山西煤矿中的5000多亿元资金,仍然没有正确的投资导向。从“十二五”规划来看,政策应当更多地去关注民间资本的正确投资去向。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教育、能源、人才的不均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均衡,就业的正确引导导向,怎么引导导向?比如边缘地区的人都向往城市、经济发展、教育的中心。能否用区域代表分配的不均衡?比如边远的区域,就用最高的待遇。用什么来满足心里平衡?用较高的待遇去解决就业问题,虽然规定了新疆、西藏、西部、东部、中部,但是仍然显现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等方方面面的不均衡,我认为这些问题应当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来。
在教育人才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深深感受到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我再用一句话:“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与人才知识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的关系不相匹配。”这是一个长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主要涉足的教育产业。中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西方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把什么“引进来”?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未来中国的二三十年可能是一种“海归”现象的大国,用这样的教育环境去提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就业问题就能有效解决么?中国的教育怎么去发展?现状是大量的人才、大学生聚集在繁华的城市而不去边远的西部、东北部。我们应当摆正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来解决自身人才与产业结构的问题。
最后,涉及到产业结构就涉及到技术,涉及到科研,还涉及到人才,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育。杰出优秀人才的培养还有漫长的路,这也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教育应当从娃娃着手,杰出优秀人才也应当从娃娃着手。
六、应重点关注的六大产业
王永忠(河北省企业家协会会长): “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预计增长50%,达到7.5万亿美元。并要求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好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荐和谐社会建设,把包容性增长作为五年规划的基本方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国内消费带动型转变,实行投资、出口、消费型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继续实施农村改革,解决城市贫困阶层住房,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基层选举等,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由追求国强民富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发展策略。总之,十七届五中全会给企业家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或更长时期)经济稳步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诸多制约与问题。
一是水资源问题。尤其华北地区,平原水位已降到200-400米之间。这是个大问题,一旦没水,局面将不可收拾。二是能源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石油进口已超过50%,如河北原来是煤炭大省,现在像开滦、峰峰矿务局资源逐渐减少,井陉矿务局资源已经枯竭,每年调入七八千万吨煤炭才够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和南方诸省更是资源紧张。三是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公认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为老龄社会。我国老龄人口1.67亿,占全部人口的12%左右。河北省有统计,全省老龄人口接近10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这也是个大问题。四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收入差距太大和腐败问题。五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六是社会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问题。
城镇化、信息化、节能环保,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传达的强烈信息,根据这样的形势,我认为“十二五”关注的热点应该是以下几个产业:
新能源产业。这个产业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如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也是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的产业,我国有望在风力发电发展上走在前列。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在给一定的政策支持,把智能电网建设起来,这个产业大有可为。环保产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环保的需求越来越多,环境好的房子价格高,这将能够酝酿出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文化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有物质享受,还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提高幸福指数,这方面的需求亦越来越多,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医药保健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药和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一产业的市场非常大。新一代IT产业,我国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正在融合,这一领域也一定存在突破的空间。现代都市农业,围绕城市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发展现代化改革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已成为大都市周围的县市区发展的重点。
七、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天与三十年前,或者说十年前相比,民营企业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民营经济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根据从基层了解的情况,我认为民营企业目前遇到了五大压力,可以说是“五座大山”。现在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好,但从微观层面来讲,其实民营企业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第一,人民币升值对民营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现在人民升值速度很快,每年都在升值,而美元又在不断贬值,这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受到重创。比如温州的这些企业原来每年的毛利还能达到7%-8%,现在已经降到1%-3%。人民币每年2%-3%的升值,实际上已经造成50%的民营企业面临破产。所以我觉得,国家不仅要对外承诺,更应对我国的民营企业承诺,为我国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争取时间。
第二,通貨膨胀的压力。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不是专家学者所说的预期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通货膨胀已经来临。居民的生活资料价格不断在上涨,企业的生产资料也在大幅涨价,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了巨大压力。
第三,员工加薪的压力。“加薪潮”已经来临。我国原来的“低工资”被认为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优势,但老百姓尚不富裕,消费就没有办法拉动,这些都是现实状况。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加薪潮”的压力,这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面临的“加薪潮”压力更大。
第四,低碳经济的压力。提倡的低碳经济有些地区采用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强制措施。低碳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半年时间里,把前四年半的任务指标全部完成,这样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第五,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结构调整。调整的对象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这对它的生存也造成了压力。
综合来看,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明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年,将面临着生存压力,我希望各级领导与相关学者都能够到基层去了解民营企业,根据国情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生存的状况来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