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也是学不好的。
  
  一、诵读——享受美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她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美文需要美读。诵读就是一种美读。本次观摩课,笔者有幸聆听了十一位选手中五位老师的课。感觉他们都很有朗读功底,让人获益匪浅。
  灌南大圈实验学校的殷雄老师在教学《散步》时,伴随轻柔的音乐,他开始了充满感情、令人沉醉的诵读,那醉人的音色,让在座的师生无不为之倾倒,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跟随殷老师进入了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仿佛那一家四口就在眼前,那菜花、桑树、鱼塘就在身边,与作者同思考,共欢乐。这一成功的诵读示范,为紧接着的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说,平常我们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冰心的小诗,巴金先生的《繁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文章时,若不重视诵读,而只一味地讲解,那无异于将文章活生生地肢解,使千古美文变成鸡肋,唯有诵读。才能让学生沉醉其中,享受美言,品味美言,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诗意清丽的自然……
  
  二、诵读——其义自见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只有读好了,学生才能进入角色,置身于作品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受故事的波澜起伏,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达到“文若己出”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重讲解,轻诵读。使文言文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开发区朝阳中学的张宏苇老师,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将诵读的作用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师范读,生反复练读,生齐读。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语气语调,韵脚韵味,都在考察之列。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切身体验彼情彼景,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其中的教学细节值得我们品味。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解决了,学生对文意的感悟加深了。当然,这节课如能再进一步展开诵读活动,使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那么,笔者以为即使少一些“感受陋室”、“思考探究”的内容,这也会是一节更成功的“文言课”。
  
  三、诵读——提升品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如此阐述语文的性质。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导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专家说: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文学习的两大主题一为语言二为人文:而人文其实是蕴含在语言之中的,并不是脱离语言而独自“悬浮”着。语文课是否姓“语”要看它是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诵读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犹如失去了灵魂。空有躯体的存在而不再有家园的记忆和归宿。今天我们用诵读的方式同样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历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美是永恒的,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永不会停息,诵读过程中太多的真善美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了生活的脉络和真谛,太多的事例感召了同学们本来柔弱和善良的内心。日常生活中,若也能恰到好处地吟出几句对景的诗词歌赋,也不失为一件雅事,心中愉悦之情自会油然而生。个人的品味就这样在诵读中得到提升。
  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不诵读就难以发现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风姿绰约、美不胜收。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不仅仅是在这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上,更要在广大基层老师的家常课上,全面“读”起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破语文教学徘徊不前的网局,读出语文课堂上的一片盎然生机!
其他文献
在科技昌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华古代文明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已经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文言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加强文言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文言文课文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但是,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教者对于应试成
期刊
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场景与细微事物,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同时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因而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青睐。  那么,如何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激活语文课堂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甲的几点体会。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搭建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平
期刊
一、引言    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有一篇课文《陈毅读书》,说的是陈毅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其中叙述了陈毅在课前自习的几种方法和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况,并写了老师对陈毅好学的肯定和称赞。显然,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要学生学习陈毅的好学精神。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果按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语文课就变成了思品课,很难摆脱许多说教式的口号,学生自然厌烦,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为了避免这
期刊
摘要:薛涛的《十离诗》历来被认为是诗意乞怜、诗格卑下之作。但联系诗人的特殊经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薛涛虽然身份特殊,处境独特,却没有被命运击败。在《十离诗》的字里行间委婉地传达出了她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精神是值得佩服的。  关键词:薛涛 《十离诗》 抗争    薛涛是我国唐朝著名女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加入乐籍,后以诗伎身份在当时剑南节度使韦皋幕府中备受荣宠。但后来因其无意问违逆了韦皋,
期刊
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普拉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年仅25岁的海子卧轨自杀。  有人以为海子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懦夫”,“他在精神的冲突中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只专注于他自己的解脱(其实是逃避)”。他的诗“宣扬了解脱矛盾与困扰的极端方式”,所以“
期刊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给每条河每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这是一个众语喧哗而又丧失中心的时代,一切的周期都太短,今天
期刊
场面是生活的横断面。生活像一条长河。场面是一朵浪花。要学会描写生活,首先得学会写生活片断,所以,对记叙文中场面描写的指导非常重要。  下面以笔者在聊城一中高一年级的一次试教为例具体说明。    一、明确点面关系    写前指导时初步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要使画面开阔。意境深远,就要有面的勾勒,能使读者对画面有亲切具体的感觉,以更好地了解整
期刊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表现“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的标题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专题的内涵是“人性”这一抽象又富有内涵的话题。本专题所节选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三篇课文分别从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
期刊
如今,“创新”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报告、讲话,以及报刊杂志上的报道、评论,均在谈论创新,思考创新,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实践着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着创新教育。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却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在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所以,《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书中编者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几个特点: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前后呼应”。二是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动脑动手”。三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四是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抓大放小”。五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有用”。从一方面看。教材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