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理毛行为可谓多种多样,有摩擦、抓搔、整理、舔、抚摩等,主要集中于身体外表。那么为什么动物需要理毛呢?就让我们揭开理毛之谜。
清洁身体
对于鸟类来说,理毛是一种关系到生死问题的行为。如果鸟类因喙受到损坏而失去理毛能力,寄生虫就会在其身上迅速繁殖,其寿命就会大大缩短,一般活不过一年。寄生在羽毛里的虱子会破坏大部分保温羽毛,鸟不得不消耗更多能量以保持热量。随着体重的下降,它们的平均寿命也就缩短了。
蚂蚁和其他昆虫具有能分泌抗生素物质的特殊腺体。昆虫将分泌出来的抗生素均匀地涂抹在身上,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鸟类不能像蚂蚁那样分泌这样的化学物质,于是有些鸟类就将蚂蚁作为清理身体的媒介物。它们脚朝上地躺在蚁丘上,让蚂蚁爬满全身,或者将半碾碎的蚂蚁涂抹到羽毛上。蚂蚁产生的蚁酸能杀死寄居在鸟类身上的寄生虫。鸟类有时用洋葱、石灰和樟脑球充作这种杀虫剂。
求偶
科学家发现,动物的理毛行为远非让身体保持整洁这么简单。他们发现,雌性动物有时会对雄性动物的理毛行为做出反应。雄性动物自我理毛的时间越长,雌性动物对其的兴趣就会越浓。原来,雄性动物在理毛时能发出一种“气味流”,传递出它是一位成熟交配者的信息,这些信息详述了它的营养状况,这对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动物来说极具吸引力。
传递信息
动物自我理毛还具有其他一些意义,传递出来的信息可能非常复杂。黑斑羚在挑选理毛伙伴时非常随意,说明它们相互理毛只是为了摆脱扁虱的困扰。而对于其他动物来说,社会理毛行为则是复杂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某些动物可能会将日常的社会理毛行为用作某种信号传递。在南欧,山地羊为争夺头领地位而发生激烈冲突之后,战败的公羊往往向战胜者大献殷勤,舔摸它们的脖子和肩部,而战胜者则跪下来接受这份荣耀。
白尾鹿中的雄鹿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开始相互理毛,它们不厌其烦地舔摸对方的前额和尾巴,而这两个部位往往是散发身体气味的区域。雄鹿在相互理毛时实际上是在编发一种气味标记语言。
社会性昆虫也是通过相互理毛来发送信息的。蜂王周围始终有许多工蜂围绕着它,然而,为它服务的随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天当中往往要更换8 到10只工蜂。工蜂为蜂王理毛,用舌头和口器舔摸它,在舔摸过程中,工蜂从蜂王身上拾取信息素,这是一种化学信号,能显示出蜂王的存在和健康状况。然后,工蜂走出巢穴,用腿、舌头和触须碰摸其他工蜂,从而将蜂王的信息传递给其他成员。这种化学传递链至关重要。如果蜂王快要死了,工蜂必须在几天之内赶紧培育出一个新蜂王,否则整个蜂群就会分崩离析。对于蜂王来说,它不可能与每个成员都接触,而通过工蜂的理毛行为,就可以将它的信息素在蜂群中全面而又迅速地传播开来。
安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物之间相互理毛只是为了放松。有关科学家最近对法国南部马的研究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科学家发现,当马为同伴理毛时,它们都毫无例外地选择颈背处的同一个地方。在用听诊器进行检测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当一匹马的同伴用牙按摩它的这个地方(唯有这个地方)时,这匹马的心率就降低了10%。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马相互理毛是为了安抚伙伴。
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社会理毛行为与其体内的内啡肽分泌有密切关系:接受理毛的灵长类动物,其体内的内啡肽分泌比平时高出许多。为此,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给一组猴子一定剂量的吗啡吃,结果这些猴子吃完后立即停止了理毛行为。当他们用镇静阻断剂代替吗啡时,这些猴子很快就变得暴躁不安,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冲突。
交易
在猴子、狒狒和黑猩猩群体中,近亲之间会平等地相互理毛,而非亲属关系者则是“下级”给“上级”理毛,即地位低者给地位高者理毛。理毛者显然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印象,为自己赚得某些好处,并避免被上级殴打。
语言沟通
当一个灵长类群体差不多达到50 位成员时,这个组织就要面对可能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混乱局面,这种混乱局面可能威胁到个体动物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伙伴之间的理毛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成为这个群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此时,理毛效果如何,就取决于你以前对你的伙伴的理毛的投入情况,你给对方理毛的时间越长,你得到的理毛次数就越多。随着灵长类群体组织的不断膨胀,理毛行为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语言安抚作用的行为,能起到解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语言与类人猿的理毛行为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两者都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人类大部分时间的谈话都是闲聊,谈话期间,我们都试图让听者发笑,而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镇静剂,它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而类人猿的理毛行为同样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清洁身体
对于鸟类来说,理毛是一种关系到生死问题的行为。如果鸟类因喙受到损坏而失去理毛能力,寄生虫就会在其身上迅速繁殖,其寿命就会大大缩短,一般活不过一年。寄生在羽毛里的虱子会破坏大部分保温羽毛,鸟不得不消耗更多能量以保持热量。随着体重的下降,它们的平均寿命也就缩短了。
蚂蚁和其他昆虫具有能分泌抗生素物质的特殊腺体。昆虫将分泌出来的抗生素均匀地涂抹在身上,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鸟类不能像蚂蚁那样分泌这样的化学物质,于是有些鸟类就将蚂蚁作为清理身体的媒介物。它们脚朝上地躺在蚁丘上,让蚂蚁爬满全身,或者将半碾碎的蚂蚁涂抹到羽毛上。蚂蚁产生的蚁酸能杀死寄居在鸟类身上的寄生虫。鸟类有时用洋葱、石灰和樟脑球充作这种杀虫剂。
求偶
科学家发现,动物的理毛行为远非让身体保持整洁这么简单。他们发现,雌性动物有时会对雄性动物的理毛行为做出反应。雄性动物自我理毛的时间越长,雌性动物对其的兴趣就会越浓。原来,雄性动物在理毛时能发出一种“气味流”,传递出它是一位成熟交配者的信息,这些信息详述了它的营养状况,这对处于繁殖期的雌性动物来说极具吸引力。
传递信息
动物自我理毛还具有其他一些意义,传递出来的信息可能非常复杂。黑斑羚在挑选理毛伙伴时非常随意,说明它们相互理毛只是为了摆脱扁虱的困扰。而对于其他动物来说,社会理毛行为则是复杂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某些动物可能会将日常的社会理毛行为用作某种信号传递。在南欧,山地羊为争夺头领地位而发生激烈冲突之后,战败的公羊往往向战胜者大献殷勤,舔摸它们的脖子和肩部,而战胜者则跪下来接受这份荣耀。
白尾鹿中的雄鹿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开始相互理毛,它们不厌其烦地舔摸对方的前额和尾巴,而这两个部位往往是散发身体气味的区域。雄鹿在相互理毛时实际上是在编发一种气味标记语言。
社会性昆虫也是通过相互理毛来发送信息的。蜂王周围始终有许多工蜂围绕着它,然而,为它服务的随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天当中往往要更换8 到10只工蜂。工蜂为蜂王理毛,用舌头和口器舔摸它,在舔摸过程中,工蜂从蜂王身上拾取信息素,这是一种化学信号,能显示出蜂王的存在和健康状况。然后,工蜂走出巢穴,用腿、舌头和触须碰摸其他工蜂,从而将蜂王的信息传递给其他成员。这种化学传递链至关重要。如果蜂王快要死了,工蜂必须在几天之内赶紧培育出一个新蜂王,否则整个蜂群就会分崩离析。对于蜂王来说,它不可能与每个成员都接触,而通过工蜂的理毛行为,就可以将它的信息素在蜂群中全面而又迅速地传播开来。
安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物之间相互理毛只是为了放松。有关科学家最近对法国南部马的研究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科学家发现,当马为同伴理毛时,它们都毫无例外地选择颈背处的同一个地方。在用听诊器进行检测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当一匹马的同伴用牙按摩它的这个地方(唯有这个地方)时,这匹马的心率就降低了10%。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马相互理毛是为了安抚伙伴。
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社会理毛行为与其体内的内啡肽分泌有密切关系:接受理毛的灵长类动物,其体内的内啡肽分泌比平时高出许多。为此,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给一组猴子一定剂量的吗啡吃,结果这些猴子吃完后立即停止了理毛行为。当他们用镇静阻断剂代替吗啡时,这些猴子很快就变得暴躁不安,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冲突。
交易
在猴子、狒狒和黑猩猩群体中,近亲之间会平等地相互理毛,而非亲属关系者则是“下级”给“上级”理毛,即地位低者给地位高者理毛。理毛者显然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印象,为自己赚得某些好处,并避免被上级殴打。
语言沟通
当一个灵长类群体差不多达到50 位成员时,这个组织就要面对可能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混乱局面,这种混乱局面可能威胁到个体动物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伙伴之间的理毛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成为这个群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此时,理毛效果如何,就取决于你以前对你的伙伴的理毛的投入情况,你给对方理毛的时间越长,你得到的理毛次数就越多。随着灵长类群体组织的不断膨胀,理毛行为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语言安抚作用的行为,能起到解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语言与类人猿的理毛行为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两者都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人类大部分时间的谈话都是闲聊,谈话期间,我们都试图让听者发笑,而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镇静剂,它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而类人猿的理毛行为同样也能起到这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