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生物课堂上扮演着授知者的角色,习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能力上无法获得突破。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改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借助支架展开引导,以此推动改革,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就结合实例具体阐述了支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支架;策略
支架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借助现有认知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以此促进能力的培养、提升。将这理论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在恰当、及时的帮助下奠定学习基础,完善知识结构,落实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运用范例支架,激发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要学习的定理、定律以及各种概念增多,相比于初中难度大幅提高,内容更加抽象,使得学习难度增加。对于这一变化,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就要借助范例引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更系统地理解知识。
范例支架的运用能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帮助其构建一个鲜活、形象的知识体系,以此深入知识、加深理解。以“遗传定律”的教学为例,考虑到这是重难点,让学生独立探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我就先示范,抓住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展开杂交实验,采取“假说—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让其在观察、探究中体验完整的实验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操作中发现新知。在这一基础上,学生随着认知的加深,逐渐对这一研究产生兴趣,引导其进一步思考:豌豆的性状很多,像花色、粒形及粒色等,之前研究了一对相对性状,发现遵循分离定律,那么研究两对及两对以上的性状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就引导其借助孟德尔实验,围绕豌豆叶子的颜色和种子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展开实验,并作出假设,以此促进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的认识,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推进实验,我会加强引导,经常巡视,提醒学生回顾范例支架,从中获取信息,为新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指导,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一方面,可将抽象的遗传学知识具化,促进学生理解、吸收;另一方面,可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更系统地掌握理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寻找相关性,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
二、运用问题支架,培养探究思维
问题是贯穿教学的线索,也是思维的起点,在生物课堂上运用问题支架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还能围绕某一主题、某一目标展开针对性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其思维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在设计问题支架时,要针对某一内容精心安排,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拆分成一个个相关联的问题,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其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这样一来,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其积极探究,完成目标,还能推动教学,促进课堂优化。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型模型时,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
1.欧文顿是如何发现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欧文顿是如何获得结论依据的?
这两个问题关于研究背景,比较简单,我会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解决,并在课堂上稍作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思考奠定基础。随着认知的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的了解增多,已经不满足于浅层思考,这时,我会提出新问题引导:
3.经过推理得到结论后,是否要进行实验验证?
4.细胞膜的成分除了脂质分子还有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思考,通过猜测、分析、验证得出结论。因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紧扣细胞膜组成部分的组织分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表达的空间,在交流中促进思维发散、碰撞,以此提高学习效果,深化知识理解。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会再次提高问题难度,给予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思考空间,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
5.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如何组成细胞膜的?
6.请你猜测: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这样一来就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更深层的研究,围绕目标积极思考,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落实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根据学情调整支架,以此促进思维发展。
三、运用建议支架,深化知识理解
所谓“建议支架”,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遇到困难时,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为其提供适当的建议,以此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找到正确答案,清楚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可能存在局限,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进而无法深入内里,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改善,尝试设计建议支架引导,一方面,提供学生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其解决眼前的困境;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无形中渗透学习策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多少的问题上,学生对此一筹莫展,我引导其运用气球检验,顺利完成。在讲能量流动时,对于这一概念,学生觉得很抽象,一时间无所想起。这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一日三餐,以此思考摄入与流入的问题。再如,讲到染色体变异时,学生对个别染色体变化后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不是很清楚。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其联想机器人,将其头、四肢、躯干等某一部位放大或缩小,思考那会怎样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理解染色体了。再如,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问题时,我结合人民币引导思考,帮助学生清楚人民币的流通情况。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关注、耐心引导,就能充分激励学生,以此作为生长点,促进学生对规律的探寻,以此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建议支架,不仅能完善教学,弥补课堂讲解、互动的不足,在关键处启发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其在不断思考、突破中获得提升,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运用工具支架,提高学习效率
工具支架,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计算工具、网络资源、多媒体等工具,用于辅助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支架引导下拓展认知,获得更多发现,以此完成目标,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我运用了多种工具,将知识要点直观、生动地呈现,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还加深了知识印象。具体实施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向学生呈现分裂过程,帮助其直观了解,以此深化认知,之后,我带领学生借助橡皮泥制作染色体,并且开展小组合作,提供讨论平台,鼓励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借助投影仪将染色体形态展现,以此突出其在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有更系统、完整地进行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工具的帮助下深化了解、丰富感知,为后续更难的探究做好准备。此外,我还会运用图表支架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其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遗传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我带领学生设计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内容的表格,以此分类、比较,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总结,帮助其建构知识体系,在分析、思考中,对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有深刻的了解。
这样一来,学生的生物学习就不再是赤手空拳,而是借助现代技术和各种工具高效学习,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以此深化认知,在探究、理解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科思维与素养的提升,落实课堂目标。
总之,运用“支架”是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能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支架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知识内里挖掘,以此完善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落实新课改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支架;策略
支架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借助现有认知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以此促进能力的培养、提升。将这理论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在恰当、及时的帮助下奠定学习基础,完善知识结构,落实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运用范例支架,激发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要学习的定理、定律以及各种概念增多,相比于初中难度大幅提高,内容更加抽象,使得学习难度增加。对于这一变化,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就要借助范例引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更系统地理解知识。
范例支架的运用能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帮助其构建一个鲜活、形象的知识体系,以此深入知识、加深理解。以“遗传定律”的教学为例,考虑到这是重难点,让学生独立探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我就先示范,抓住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展开杂交实验,采取“假说—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让其在观察、探究中体验完整的实验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操作中发现新知。在这一基础上,学生随着认知的加深,逐渐对这一研究产生兴趣,引导其进一步思考:豌豆的性状很多,像花色、粒形及粒色等,之前研究了一对相对性状,发现遵循分离定律,那么研究两对及两对以上的性状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就引导其借助孟德尔实验,围绕豌豆叶子的颜色和种子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展开实验,并作出假设,以此促进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的认识,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推进实验,我会加强引导,经常巡视,提醒学生回顾范例支架,从中获取信息,为新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指导,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一方面,可将抽象的遗传学知识具化,促进学生理解、吸收;另一方面,可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更系统地掌握理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寻找相关性,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
二、运用问题支架,培养探究思维
问题是贯穿教学的线索,也是思维的起点,在生物课堂上运用问题支架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还能围绕某一主题、某一目标展开针对性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其思维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在设计问题支架时,要针对某一内容精心安排,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拆分成一个个相关联的问题,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其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这样一来,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其积极探究,完成目标,还能推动教学,促进课堂优化。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型模型时,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
1.欧文顿是如何发现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欧文顿是如何获得结论依据的?
这两个问题关于研究背景,比较简单,我会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解决,并在课堂上稍作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思考奠定基础。随着认知的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的了解增多,已经不满足于浅层思考,这时,我会提出新问题引导:
3.经过推理得到结论后,是否要进行实验验证?
4.细胞膜的成分除了脂质分子还有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思考,通过猜测、分析、验证得出结论。因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紧扣细胞膜组成部分的组织分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表达的空间,在交流中促进思维发散、碰撞,以此提高学习效果,深化知识理解。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会再次提高问题难度,给予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思考空间,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
5.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如何组成细胞膜的?
6.请你猜测:蛋白质和磷脂双分子层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这样一来就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更深层的研究,围绕目标积极思考,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落实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根据学情调整支架,以此促进思维发展。
三、运用建议支架,深化知识理解
所谓“建议支架”,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遇到困难时,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为其提供适当的建议,以此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找到正确答案,清楚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上的不足可能存在局限,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进而无法深入内里,达到预期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改善,尝试设计建议支架引导,一方面,提供学生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其解决眼前的困境;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无形中渗透学习策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多少的问题上,学生对此一筹莫展,我引导其运用气球检验,顺利完成。在讲能量流动时,对于这一概念,学生觉得很抽象,一时间无所想起。这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一日三餐,以此思考摄入与流入的问题。再如,讲到染色体变异时,学生对个别染色体变化后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不是很清楚。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其联想机器人,将其头、四肢、躯干等某一部位放大或缩小,思考那会怎样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理解染色体了。再如,讲到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问题时,我结合人民币引导思考,帮助学生清楚人民币的流通情况。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关注、耐心引导,就能充分激励学生,以此作为生长点,促进学生对规律的探寻,以此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建议支架,不仅能完善教学,弥补课堂讲解、互动的不足,在关键处启发学生、查漏补缺,还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其在不断思考、突破中获得提升,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运用工具支架,提高学习效率
工具支架,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计算工具、网络资源、多媒体等工具,用于辅助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支架引导下拓展认知,获得更多发现,以此完成目标,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我运用了多种工具,将知识要点直观、生动地呈现,不仅调动了学生兴趣,还加深了知识印象。具体实施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向学生呈现分裂过程,帮助其直观了解,以此深化认知,之后,我带领学生借助橡皮泥制作染色体,并且开展小组合作,提供讨论平台,鼓励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借助投影仪将染色体形态展现,以此突出其在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有更系统、完整地进行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工具的帮助下深化了解、丰富感知,为后续更难的探究做好准备。此外,我还会运用图表支架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其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遗传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我带领学生设计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内容的表格,以此分类、比较,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总结,帮助其建构知识体系,在分析、思考中,对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有深刻的了解。
这样一来,学生的生物学习就不再是赤手空拳,而是借助现代技术和各种工具高效学习,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以此深化认知,在探究、理解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科思维与素养的提升,落实课堂目标。
总之,运用“支架”是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能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支架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知识内里挖掘,以此完善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落实新课改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