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大人一起读”的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教学之中。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的现状,专门编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内容,意在架起家校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阅读的桥梁,培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但在现实中,对于这一内容,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点到为止,缺少更为细致的研读。对此,笔者结合“和大人一起读”进行了思考。
  一、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灵活搭建亲子共读
  统编本教材中编选“和大人一起读”这个内容的根本目的就是倡导家庭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阅读氛围较为轻松,学生压力较小。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学生,“大人”最好是父母,现在父母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加上大多数父母在学前阶段就已经陪孩子读书,因而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角色,通过聊“读”的方式,推进家庭阅读。如对《春节童谣》这一内容,父母可以与孩子聊聊自己小时候是怎样过春节的,而现在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在他们对春节有一定了解后,再来读这篇文章,体验自然不一样。
  最理想的“大人”是父母,但对于不少农村地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一般跟随祖辈生活,而祖辈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阅读能力较差,甚至识字不多,无法担任“大人”角色。对这些留守儿童,“大人”定义应该更为广泛一点,可以是哥哥姐姐,或者是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间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课余时间。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有趣,通过一对一聊“读”的方式,便于他们产生兴趣,对于主动帮扶的“大人”更感到是一种信任,教师要制订好合适的激励机制。
  还有一些特殊学生,比如因个人性格或者偏好,导致对“大人”共读对象有一些特殊需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满足。课外阅读需要的是激发,是兴趣,而不是强制。比如有个留守儿童,家中还有个读初中的姐姐,其共读“大人”的理想对象应是姐姐,但他非常调皮,经常与姐姐唱反调,自然姐姐不适合担任“大人”这一角色,不过他与班级的一个学生关系非常好,又是同村,因而也可以尝试让他与那个同学一起“共读”,或者让那个同学读完后再做“大人”与他共读。情况有多样,“大人”应因人而异。
  二、结合学生兴趣实际,灵活选择阅读内容
  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较差,因而对于一些深奥的内容,或者所谓的名著之类的书籍,他们不适合读,也读不懂。一年级学生读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因而在“共读”内容选择上,家长应尽可能尊重学生意愿,从学生兴趣出发,内容应积极向上,语言应富有节奏、较为容易理解,等等。这样,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从中积累语感,提高记忆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从课本内容逐步延伸到课外,“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内容只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启蒙,因而尽可能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或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同一主题的延伸。比如《小兔子乖乖》和《拔萝卜》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儿歌,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推荐一些类似内容,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共读,然后安排时间进行交流,这样效果较好。
  对于一年级学生,绘本仍然是他们阅读的主要书籍。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能让学生从中习得言语、发展想象。对于绘本的选择,教师可以推荐与教材主题相配套的绘本进行阅读。比如在刚入学时,可以推荐阅读《大卫》这一本图多字少的绘本,让学生从中借鉴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学生在教师这一“大人”的陪伴下,通过读图、想象的方式逐步理解其内容,回家后,再与家长一起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二来阅读兴趣也比较高涨。
  三、结合班级家长实际,探索不同课型指导
  “和大人一起读”虽编撰在课内,但具体阅读实践还需要家长配合。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胜任这一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好指导。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导方式:
  1.网络指导
  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等途径,给家长上一节简短的指导课,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相关做法、最终目的告知家长,并就其中氛围营造,如何與孩子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或者在具体书籍阅读之前,也通过微信群将其要求、做法通过问题,或者视频方式进行发送,便于家长操作,以便提高阅读质效。
  2.实践体验
  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交流。如进行《妞妞赶牛》这一绘本阅读,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在微信群里先进行“备课”,对各种问题进行预设;接着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志愿者与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开展“一对一共读”,其余家长作为观众进行听课。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便于提高家长共读水平,而且还能推促学生由陪读逐步向自读过渡。
  3.微课导读
  这一类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最终爱上阅读。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是《孙悟空打妖怪》,体裁是儿歌,而且采用的是前一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易唱易记。教师可以从谜语开始,让学生形成初步感知;接着让学生从中寻找四个人物的名字,并渗透方法,强化学生感知;再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中读出滋味,最后再进行拓展,分享几首相同类型的儿歌,让他们回家与“大人”一起读。这种方式,便于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四、结合家庭阅读实际,创建多种方式推进
  “和大人一起读”的编辑意图,就是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主动搭建桥梁,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于不少家长来说仍缺少具体方法,这里结合实践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借用问题进行交流
  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先行阅读,并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描述。对于问题的设计,既不要多,也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是看图说话,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边描述;如果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出现思维停顿的,家长可以给予提示,给予鼓励,以便让他们享受阅读。
  2.借用读书单进行共读
  对同一类书籍,教师可以事先制订好读书单,内容可以有各种阅读技巧,或者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编故事,或者要求学生边读边演,并用手机进行拍摄,如有可能,还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等等。读书单的内容可以多样,最根本的还是要切合阅读书目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另外,对读书方式,最好针对不同家长、不同学生设计阶梯式的读书方式,以便让所有家长、学生能从中找到最佳阅读方式。
  3.采用图书漂流方式进行
  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共读一本书,采用“图书漂流”的形式进行,要求家长将阅读感悟、阅读画面及时上传班级微信群。教师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比如借助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及时发布阅读照片、视频等形式,鼓励学生阅读。
  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要主动将其纳入到课内教学体系之中,还要积极发动家长参与,通过主动拓展同读一本书等形式,让这种共同阅读有声有色。只有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和“大人”必定会读出一片精彩。
其他文献
寓言的教育警示作用较强,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寓言教学渗透德育,既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寓言教学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开展寓言教学时并没有以合适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寓言的主旨,没有将寓言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果想使学生能够从寓言中学习哲理,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对寓言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优化阅
我工作已经七八年了,生活和工作仿佛已经进入自动循环模式,在家忙于做家务,在学校忙于处理琐碎的班级事务,渐渐地我远离了读书和写作。  直到有一天,同事将其他学校的课件共享在群里,正好没有课,我像往常一样点击下载学习。映入眼帘的是《当代教育家》杂志的封面,一位穿着时尚的长发美女微笑着,目光望着远方,杂志上还有几个醒目的大字——“魔法教师”,我这才注意到,课件的空白处配了一行字“那个从诗歌里走出来的——
古诗词句凝练、意境优美,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缺乏对人情世态的体会,那么他们对古诗该如何读、悟、感呢?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故事融入到古诗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故事中彰显古诗特征,聚焦古诗意象,凸显语文学科特质。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咏柳》一诗,以形象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树、枝、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在教学时,笔者以贺知章回乡路遇柳树这一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要求学生“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这也是寓言故事能成为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如果生硬地把故事中包含的道理从文中抽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势必会削弱寓言故事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品悟出阅读方法,享受到学习寓言的乐趣,为今后自
真正的文本阅读,不仅需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需要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因此,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经典语段,相机捕捉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感受,体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笔者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匆匆》为例,谈谈自己落实语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的瑰宝,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编本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的数量,在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将创造性的写作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已经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感知古诗的色彩之美,在描绘画面中实施创意读写  古诗词语言精练而优美,常常以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意境和谐的画面。
为解决当下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断层,积极倡导阅读为习作服务的意识,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专题习作单元,借助科学严谨的学理推演,实现借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面对统编本教材中习作单元密度紧、关联强的特点,习作单元的教学将何去何从呢?笔者将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循编排用意,夯实习作单元的铺垫性练笔  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掌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直
【设计缘由】  连环画课文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阅读材料。连环画课文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相应地配上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如何把握连环画课文的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以《酸的和甜的》一课为例,浅谈连环画课文的教学。  《酸的和甜的》叙述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最终因小猴子敢于亲自尝试,让他们没有错过一顿美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该如何“对话”?笔者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运用想象的策略,来构筑立体的对话体系。古诗《小儿垂钓》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活灵活现的孩童,将天真、顽皮、认真、专注巧妙地融为一体。欣赏着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我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引导学生体悟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一、对话编者,丰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没有量化的具体标准,很多学生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课外书,也不知道怎么去读课外书,导致课内课外阅读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实施群文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群文阅读,就是把同一题材或相互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