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的教育警示作用较强,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寓言教学渗透德育,既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寓言教学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开展寓言教学时并没有以合适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寓言的主旨,没有将寓言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果想使学生能够从寓言中学习哲理,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对寓言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优化阅读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字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小学生开展阅读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小觑,它能够对学生理解、感悟、鉴赏等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的帮助。
《陶罐和铁罐》(统编本三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国王御厨房中的铁罐嘲讽陶罐容易破碎,然而多年以后,人们挖出了陶罐却没有发现铁罐的故事。该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以阅读寓言故事、品悟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扮演陶罐与铁罐两个角色,体会二者的性格差异,感悟本文所蕴含的哲理。”三年级学生已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使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对陶罐与铁罐做出比较。
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首先为学生引入了有关美术欣赏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各个种类的罐子的图片,试图为学生留下“罐”的初步印象。随后,教师又以用途、材料等细化分类罐子,为学生介绍与“罐”有关的词汇。教师此举将美术鉴赏和语文识字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使学生对“罐子”这一事物拥有深刻印象。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步骤。
1.展示各个种类、各色花纹、各种用途的罐子图片,初步认识“罐”(罐又叫罐子,是盛东西用的大口器皿)。
2.利用图片将罐子分类。
(1)以材质分:陶罐、铁罐、玻璃罐……
(2)以用途分:酒罐、药罐、糖罐……
3.下面介绍今天故事的两名主人公:陶罐和铁罐(出示图片和名字)。
4.共读课文题目并正音。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对“罐”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识字、认识词汇,鼓励学生在观察时使用与“罐”相关的词语,随后,陶罐与铁罐两个具体形象渐渐地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激活可视化思维,把握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可视化思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使用表情符号标注在陶罐、铁罐的语言旁边,使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学生在将表情符号与语言配对时,其思维的过程也能够清晰可见。这种可视化思维阅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步骤。
还是《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思维阅读的。
师: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
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描写陶罐与铁罐语言以及神态的句子,大家仔细剖析一番。
(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于组内相互交流。)
师:你能够为陶罐与铁罐所说的话标注你所认为正确的表情符号吗?
然后引导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选择几名学生的想法作为范例。
1.根据描写神态的词汇可以分析:“傲慢、轻蔑”体现出铁罐瞧不起陶罐,认为它容易破碎,此时标注的表情为眼睛斜视;“谦虚”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想与铁罐吵架,他十分谦逊、彬彬有礼,因此此时标注的表情为微笑。
2.根据语言描写可以分析:铁罐称陶罐为“陶罐子”,而陶罐却称铁罐为“铁罐兄弟”,可以看出二人对对方的态度截然不同。“陶罐子”的称呼十分傲慢且没有礼貌,而“铁罐兄弟”的称呼则十分得体,因此可在“陶罐子”旁标注微笑,在“铁罐子”旁标注挑眉。
3.根据标点符号可以分析:哪些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使用可以标注疑问、激动的表情。
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情符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反映出了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再对陶罐与铁罐的性格差异作出对比以后,学生便基本已经把本课课文所学习的内容掌握了。
小学生具有活泼、爱出风头、性格要强等特点,教师的压制会让学生失去创造力,不主动独立思考,进而找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角色扮演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以情景再现、小游戏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演绎和解读,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程中来,并通过角色扮演对不同人物的动机进行分析,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三、链接现实生活,把握寓言哲理
使学生将寓言中的人生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寓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措施,为生活和语言教学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1.链接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模拟
寓言所描写的情景通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有距离感,大多数寓言都是古文,学生在阅读时通常会感受到晦涩难懂,若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选择一名学生给大家模仿农夫揠苗的动作,随后教师就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揠苗助长》讲述了宋国的一个人意图使禾苗快速生长,所以用手揠苗,致使禾苗枯死的故事。由于学生并不熟悉农事,无法对其形成正确的理解,此时教师便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养花种草的经历,帮助学生对该故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该情境之中,学生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渐渐地在实际生活中遵循并应用这一哲理。
2.鏈接现实生活,组织话题讨论
当寓言教学涉及价值观以及情感时,教师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法就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扁鹊治病》一文时,可采用设计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最后蔡桓公病死的原因是什么?”随后,学生在深刻理解寓言故事以后得出了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总结概括能力,自主地完成了对故事的感悟。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蔡桓公最终病死的原因
是什么?
生:原因是蔡桓公并未采纳
扁鹊的意见。
师:如果我们和他人交往时,多注重聆听并采纳别人的意见,事情可能会有转机,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生:因为蔡桓公在生小病时
放弃治疗,致使小病渐渐地酿成大病,最后便无法救治了。
师:由此可见,我们一定时刻保持忧患的心态,防止小的坏事酿成大祸。
生:由于蔡桓公自己认为自
己没有病,不相信扁鹊,所以他没有选择治疗。
师:是啊,现在许多人也恰是如此,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情,也不愿意及时治疗。一旦有病就需要尽早治疗,这样才能够尽快地恢复健康。
围绕课文中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最后蔡桓公病死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及时医治”“防微杜渐”和“采纳意见”的三个重点,使学生对该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该故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性很强,学生在感悟这篇课文时也能够将所习得的哲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3.链接现实生活,引发阅读“共情”
“共情”是具有现代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体会作者融入文本中的深厚情感,才能够使学生置于相应的情境中。这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可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辅以相应的资源整合,使学生走进教材,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感。
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可以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将学生更好地引入到故事情境中,基于情境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寓言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藏着大智慧。教师应当抓住寓言故事的特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教学给予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机会,将寓言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优化阅读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将文字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小学生开展阅读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小觑,它能够对学生理解、感悟、鉴赏等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的帮助。
《陶罐和铁罐》(统编本三年级下册)一文讲述了国王御厨房中的铁罐嘲讽陶罐容易破碎,然而多年以后,人们挖出了陶罐却没有发现铁罐的故事。该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以阅读寓言故事、品悟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扮演陶罐与铁罐两个角色,体会二者的性格差异,感悟本文所蕴含的哲理。”三年级学生已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使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对陶罐与铁罐做出比较。
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首先为学生引入了有关美术欣赏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各个种类的罐子的图片,试图为学生留下“罐”的初步印象。随后,教师又以用途、材料等细化分类罐子,为学生介绍与“罐”有关的词汇。教师此举将美术鉴赏和语文识字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使学生对“罐子”这一事物拥有深刻印象。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步骤。
1.展示各个种类、各色花纹、各种用途的罐子图片,初步认识“罐”(罐又叫罐子,是盛东西用的大口器皿)。
2.利用图片将罐子分类。
(1)以材质分:陶罐、铁罐、玻璃罐……
(2)以用途分:酒罐、药罐、糖罐……
3.下面介绍今天故事的两名主人公:陶罐和铁罐(出示图片和名字)。
4.共读课文题目并正音。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对“罐”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识字、认识词汇,鼓励学生在观察时使用与“罐”相关的词语,随后,陶罐与铁罐两个具体形象渐渐地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激活可视化思维,把握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可视化思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使用表情符号标注在陶罐、铁罐的语言旁边,使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学生在将表情符号与语言配对时,其思维的过程也能够清晰可见。这种可视化思维阅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步骤。
还是《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可视化思维阅读的。
师: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征
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描写陶罐与铁罐语言以及神态的句子,大家仔细剖析一番。
(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于组内相互交流。)
师:你能够为陶罐与铁罐所说的话标注你所认为正确的表情符号吗?
然后引导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选择几名学生的想法作为范例。
1.根据描写神态的词汇可以分析:“傲慢、轻蔑”体现出铁罐瞧不起陶罐,认为它容易破碎,此时标注的表情为眼睛斜视;“谦虚”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想与铁罐吵架,他十分谦逊、彬彬有礼,因此此时标注的表情为微笑。
2.根据语言描写可以分析:铁罐称陶罐为“陶罐子”,而陶罐却称铁罐为“铁罐兄弟”,可以看出二人对对方的态度截然不同。“陶罐子”的称呼十分傲慢且没有礼貌,而“铁罐兄弟”的称呼则十分得体,因此可在“陶罐子”旁标注微笑,在“铁罐子”旁标注挑眉。
3.根据标点符号可以分析:哪些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使用可以标注疑问、激动的表情。
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情符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反映出了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再对陶罐与铁罐的性格差异作出对比以后,学生便基本已经把本课课文所学习的内容掌握了。
小学生具有活泼、爱出风头、性格要强等特点,教师的压制会让学生失去创造力,不主动独立思考,进而找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角色扮演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以情景再现、小游戏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演绎和解读,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程中来,并通过角色扮演对不同人物的动机进行分析,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三、链接现实生活,把握寓言哲理
使学生将寓言中的人生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寓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教学措施,为生活和语言教学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1.链接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模拟
寓言所描写的情景通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有距离感,大多数寓言都是古文,学生在阅读时通常会感受到晦涩难懂,若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选择一名学生给大家模仿农夫揠苗的动作,随后教师就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揠苗助长》讲述了宋国的一个人意图使禾苗快速生长,所以用手揠苗,致使禾苗枯死的故事。由于学生并不熟悉农事,无法对其形成正确的理解,此时教师便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养花种草的经历,帮助学生对该故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该情境之中,学生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渐渐地在实际生活中遵循并应用这一哲理。
2.鏈接现实生活,组织话题讨论
当寓言教学涉及价值观以及情感时,教师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法就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扁鹊治病》一文时,可采用设计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最后蔡桓公病死的原因是什么?”随后,学生在深刻理解寓言故事以后得出了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总结概括能力,自主地完成了对故事的感悟。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蔡桓公最终病死的原因
是什么?
生:原因是蔡桓公并未采纳
扁鹊的意见。
师:如果我们和他人交往时,多注重聆听并采纳别人的意见,事情可能会有转机,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生:因为蔡桓公在生小病时
放弃治疗,致使小病渐渐地酿成大病,最后便无法救治了。
师:由此可见,我们一定时刻保持忧患的心态,防止小的坏事酿成大祸。
生:由于蔡桓公自己认为自
己没有病,不相信扁鹊,所以他没有选择治疗。
师:是啊,现在许多人也恰是如此,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情,也不愿意及时治疗。一旦有病就需要尽早治疗,这样才能够尽快地恢复健康。
围绕课文中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了“最后蔡桓公病死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及时医治”“防微杜渐”和“采纳意见”的三个重点,使学生对该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该故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性很强,学生在感悟这篇课文时也能够将所习得的哲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3.链接现实生活,引发阅读“共情”
“共情”是具有现代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体会作者融入文本中的深厚情感,才能够使学生置于相应的情境中。这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可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辅以相应的资源整合,使学生走进教材,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感。
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可以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将学生更好地引入到故事情境中,基于情境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寓言故事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藏着大智慧。教师应当抓住寓言故事的特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教学给予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机会,将寓言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