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当下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断层,积极倡导阅读为习作服务的意识,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专题习作单元,借助科学严谨的学理推演,实现借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面对统编本教材中习作单元密度紧、关联强的特点,习作单元的教学将何去何从呢?笔者将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循编排用意,夯实习作单元的铺垫性练笔
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掌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直击主题,就会让学生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窘迫感。为此,教师可以依循编者的用意,巧妙地利用单元中的精读文本,为学生设计铺垫式的习作训练,并设计相应的检测,从而为后续真正的习作做好铺垫。
如《太阳》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很明显,这样的习题设计并不完全指向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洞察与体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与思考,感知如此表达的真正作用。而到了《松鼠》一文的课后习题就要求:“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样的练习设计其用意更加鲜明,要求在对习作方法进行体悟和感知之后,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怎样写”和“写什么”的实践层面中,从而将这个单元中“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語文要素落到实处,为学生进行习作解决了两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这种基于课后习题所开掘出来的习作训练价值,为课堂教学所推进的随文练笔与最终指向的习作训练奠定了基础,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契合认知特点,推进习作单元的仿照性练笔
教材中课文的价值无非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精彩的价值点中明确课文写了什么,关注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择和处理素材的,要习得习作技巧,让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推动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就以《松鼠》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喜鹊筑巢”“小鸡啄米”“蚂蚁搬家”三个方面的素材,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第4自然段,学习这个语段表达结构,即先写松鼠搭窝的地点,再描写搭窝的整个动作过程,最后再描写所搭的窝的样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
这样的练笔就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随心所欲设计的练笔内容,而是在文本内容、编者用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虽然难度不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平移,却是单元最终习作的一次储备性训练,旨在让文本中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和写作方法能够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形成有效内化与储存。
三、揣摩编者匠心,落实单元习作的针对性练笔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统编本习作单元在课文与习作之间设计了“初试身手”的平台,就是让学生在脱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练笔尝试。
从第五单元来看,“初试身手”的训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任务:其一,要能从生活中精心选择典型的事物,并能够从单元课文中习得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习作策略来介绍这个事物,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主要指向于对课文习得的说明方法进行实践性的迁移和运用;其二,能够借助资料的查找、补充与介入,尝试对文本的体裁进行改变,将《白鹭》一文运用说明性的语言改编成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主要就指向于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把握,对说明性语言进行感知和积累,并进行实践性运用。纵观单元习作层面“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个语文要素,学生最终所使用的就应该是说明性语言,这就与“初试身手”的训练用意不谋而合。教师在揣摩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之后,巧妙地推进了这两项内容的有机达成,单元训练目标就能够水到渠成地落实到位了。
四、整合范例价值,开展单元习作的灵活性练笔
为了强化学生对习作单元所倡导的习作方法进行训练,统编本教材一改常态,将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范文从之前的一篇提升到了两篇,且以统整的方式设计了“习作例文”这一板块。纵观第五单元的这两篇习作,不管是从习作对象的类群上,还是表达维度的策略上,亦或是语言外显风格特点上,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要充分解读其内在的示范性价值,在统整合力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开展单元习作的灵活性练笔。
如《鲸》这一习作例文就以严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鲸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而《风向袋的制作》则以清晰而精准的语言,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交代得有序而全面。这两篇例文所展现出来的示范价值,需要教师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上进行统整,并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联系、对比中真正认识到习作内容和要求的迥异,由习作知识所构建出来的语言表达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其最终目标就是写好一篇习作。因此,教学每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要在内容和情感认知的基础上,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的洞察上。而习作例文的教学就需要紧扣单元习作的训练方向,直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这种灵活的训练过程中,将自己所习得的习作知识、习作方法不自觉地融入到认知体系之中,避免了这些方法和知识成为纯粹的记忆内容,而真正成为在习作实践过程中记得住、用得着的有效策略。
五、遵照习作历程,推动习作单元的综合性练笔
习作单元最终的指向是要回到习作上来,编者要在整体视角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并将习作所经历的立意、选材、构思、修改等环节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认知能力。
就以第五单元中的习作为例,编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进行介绍,这样的选材就与真实生活关联了起来,同时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以及习作范例所选择的事物,都给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参考。在随后的构思环节,要求学生在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对象之后并不需要急于动笔,而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并确定介绍的方式和具体思路。围绕着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再次引导学生以理性的视角关注精读课文《松鼠》,厘清作者为什么不介绍松鼠的其他方面,偏偏就要介绍课文所呈现的内容,为学生确定习作方向和内容提供示范。这样,在具体习作时,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而在最后的习作修改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摈弃传统习惯下的修改方式,将学生重新引导到文本的内容上,结合本册习作单元所要着力训练的目标,对所需要着力训练的内容进行强调,突出具体的修改方向,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进行体悟,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而深入地运用了这个单元中课文所承载的训练价值,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选材、构思、动笔和修改等环节中,推进学生既有综合又有序列的实践训练,凸显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从而提升单元习作教学的效率。
从读到写,学生有着思维断层,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习作知识,掌握习作技巧,促进他们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容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依循编排用意,夯实习作单元的铺垫性练笔
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掌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直击主题,就会让学生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窘迫感。为此,教师可以依循编者的用意,巧妙地利用单元中的精读文本,为学生设计铺垫式的习作训练,并设计相应的检测,从而为后续真正的习作做好铺垫。
如《太阳》一文的课后习题要求:“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很明显,这样的习题设计并不完全指向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洞察与体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与思考,感知如此表达的真正作用。而到了《松鼠》一文的课后习题就要求:“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样的练习设计其用意更加鲜明,要求在对习作方法进行体悟和感知之后,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怎样写”和“写什么”的实践层面中,从而将这个单元中“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語文要素落到实处,为学生进行习作解决了两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这种基于课后习题所开掘出来的习作训练价值,为课堂教学所推进的随文练笔与最终指向的习作训练奠定了基础,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契合认知特点,推进习作单元的仿照性练笔
教材中课文的价值无非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精彩的价值点中明确课文写了什么,关注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择和处理素材的,要习得习作技巧,让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推动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就以《松鼠》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喜鹊筑巢”“小鸡啄米”“蚂蚁搬家”三个方面的素材,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第4自然段,学习这个语段表达结构,即先写松鼠搭窝的地点,再描写搭窝的整个动作过程,最后再描写所搭的窝的样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
这样的练笔就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随心所欲设计的练笔内容,而是在文本内容、编者用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虽然难度不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平移,却是单元最终习作的一次储备性训练,旨在让文本中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和写作方法能够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形成有效内化与储存。
三、揣摩编者匠心,落实单元习作的针对性练笔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统编本习作单元在课文与习作之间设计了“初试身手”的平台,就是让学生在脱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练笔尝试。
从第五单元来看,“初试身手”的训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任务:其一,要能从生活中精心选择典型的事物,并能够从单元课文中习得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习作策略来介绍这个事物,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主要指向于对课文习得的说明方法进行实践性的迁移和运用;其二,能够借助资料的查找、补充与介入,尝试对文本的体裁进行改变,将《白鹭》一文运用说明性的语言改编成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主要就指向于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把握,对说明性语言进行感知和积累,并进行实践性运用。纵观单元习作层面“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个语文要素,学生最终所使用的就应该是说明性语言,这就与“初试身手”的训练用意不谋而合。教师在揣摩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之后,巧妙地推进了这两项内容的有机达成,单元训练目标就能够水到渠成地落实到位了。
四、整合范例价值,开展单元习作的灵活性练笔
为了强化学生对习作单元所倡导的习作方法进行训练,统编本教材一改常态,将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范文从之前的一篇提升到了两篇,且以统整的方式设计了“习作例文”这一板块。纵观第五单元的这两篇习作,不管是从习作对象的类群上,还是表达维度的策略上,亦或是语言外显风格特点上,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要充分解读其内在的示范性价值,在统整合力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开展单元习作的灵活性练笔。
如《鲸》这一习作例文就以严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鲸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而《风向袋的制作》则以清晰而精准的语言,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交代得有序而全面。这两篇例文所展现出来的示范价值,需要教师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上进行统整,并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联系、对比中真正认识到习作内容和要求的迥异,由习作知识所构建出来的语言表达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其最终目标就是写好一篇习作。因此,教学每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要在内容和情感认知的基础上,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的洞察上。而习作例文的教学就需要紧扣单元习作的训练方向,直指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这种灵活的训练过程中,将自己所习得的习作知识、习作方法不自觉地融入到认知体系之中,避免了这些方法和知识成为纯粹的记忆内容,而真正成为在习作实践过程中记得住、用得着的有效策略。
五、遵照习作历程,推动习作单元的综合性练笔
习作单元最终的指向是要回到习作上来,编者要在整体视角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并将习作所经历的立意、选材、构思、修改等环节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认知能力。
就以第五单元中的习作为例,编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进行介绍,这样的选材就与真实生活关联了起来,同时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以及习作范例所选择的事物,都给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参考。在随后的构思环节,要求学生在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对象之后并不需要急于动笔,而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并确定介绍的方式和具体思路。围绕着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再次引导学生以理性的视角关注精读课文《松鼠》,厘清作者为什么不介绍松鼠的其他方面,偏偏就要介绍课文所呈现的内容,为学生确定习作方向和内容提供示范。这样,在具体习作时,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而在最后的习作修改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摈弃传统习惯下的修改方式,将学生重新引导到文本的内容上,结合本册习作单元所要着力训练的目标,对所需要着力训练的内容进行强调,突出具体的修改方向,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进行体悟,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而深入地运用了这个单元中课文所承载的训练价值,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选材、构思、动笔和修改等环节中,推进学生既有综合又有序列的实践训练,凸显出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从而提升单元习作教学的效率。
从读到写,学生有着思维断层,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习作知识,掌握习作技巧,促进他们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容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