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缺乏缜密性,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错误”往往蕴含着他们的独特想法和创新意识,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教师要借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利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出错,可以说,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学习错误,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宝贵财富;对教师来说,也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一、认识与思考
也许大多数同仁都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在上课时个个对答如流。其实,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课堂是不存在的!成人都未必永远不犯错误,何况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出错在所难免。出错,是因为学生的数学思考还不成熟,“正确”正是从“错误”地辨别、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地反判和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其真实的思维呈现,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疑惑和障碍,其间,往往蕴藏着创新的精神和智慧的火花。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老师谈“虎”色变。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错误的消极方面。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体验。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问题的复杂性和思辨性。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就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和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中产生错误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与呵责,而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经过思维地碰撞,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
二、捕捉错误,生成有效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如果有哪位学生“出乎意料”了,教师便认为他“出错”了,硬是把他“拉回”已经设定好的“路线”上来。殊不知,学生的“意外”错误,教师若独具慧眼,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课堂将精彩纷呈。“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能否妥当处理、合理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体现着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调控能力的强弱。能否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对某些问题或思维分析的错误,有时并不必直接告诉其错误所在,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将错就错,让学生自行推理,用其错误的方法推导出十分明显的错误的结果,再进一步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往往认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面积推导的过程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学生只记住了结果,对其产生的过程并没有完全内化。此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分别画一个较小的三角形和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并进行比较。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并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马上认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此时,教师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再直观演示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四、组织“辩论”修正数学错误
对于学生的“群体错误”,如果仅仅由教师讲解更正,学生很容易再次犯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牢记“群体错误”并举一反三,绝不再犯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就“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中牢记错误并修正错误。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习题:有甲乙两杯奶茶,甲中的奶:茶为2:3,乙中的奶:茶为4:5,如果将两杯奶茶混合,那得到的新奶茶中的奶茶比为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运算,得到了两组不同的答案,分别是3:4和19:26。对于得到前一个答案的同学,他们认为将甲乙混合后,总的奶为2+4=6,而总的茶为3+5=8。而对于得到后一个答案的同学,则认为应该分别算出两者中奶和茶是多少,再相加做比。对此,我让同学们展开辩论,这样既能让错了的同学知道错在哪儿,还能培养学生的有效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实现小学数学的目的。
五、善待“错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有人说: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这句话不仅值得我们深思,而且,也要在学生中形成共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最活跃,实践能力才会最强,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如果我们的学生因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不仅会扼杀他们好奇、求异的天性,而且还会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品质,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更不可能成为敢说、敢做的创新型人才。在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前三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加苹果。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依次是1、2、3……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这时,我想要的答案都已经有了。正准备收手,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举手,尽管我心存疑虑,但还是请她上台,只见她抖抖索索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答案一出,全班哗然,这位学生也十分发窘。我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请她讲讲自己的想法,她说:“每隔三框,苹果数重复一次。”对呀,虽然它简单,怎么就不是规律了呢?其他学生听了后也认为可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随意的做出“错误、不正确”等简单标准式的评价,应该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采用有效的方式处理,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以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让错误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利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出错,可以说,错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学习错误,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宝贵财富;对教师来说,也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一、认识与思考
也许大多数同仁都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在上课时个个对答如流。其实,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课堂是不存在的!成人都未必永远不犯错误,何况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出错在所难免。出错,是因为学生的数学思考还不成熟,“正确”正是从“错误”地辨别、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地反判和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其真实的思维呈现,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疑惑和障碍,其间,往往蕴藏着创新的精神和智慧的火花。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老师谈“虎”色变。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错误的消极方面。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体验。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问题的复杂性和思辨性。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就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和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中产生错误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与呵责,而应该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巧妙引导,让学生经过思维地碰撞,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
二、捕捉错误,生成有效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如果有哪位学生“出乎意料”了,教师便认为他“出错”了,硬是把他“拉回”已经设定好的“路线”上来。殊不知,学生的“意外”错误,教师若独具慧眼,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课堂将精彩纷呈。“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前特别值得提倡的教学策略。能否妥当处理、合理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体现着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调控能力的强弱。能否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对某些问题或思维分析的错误,有时并不必直接告诉其错误所在,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将错就错,让学生自行推理,用其错误的方法推导出十分明显的错误的结果,再进一步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往往认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面积推导的过程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学生只记住了结果,对其产生的过程并没有完全内化。此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分别画一个较小的三角形和一个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并进行比较。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此时三角形的面积并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马上认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此时,教师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再直观演示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四、组织“辩论”修正数学错误
对于学生的“群体错误”,如果仅仅由教师讲解更正,学生很容易再次犯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牢记“群体错误”并举一反三,绝不再犯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就“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中牢记错误并修正错误。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习题:有甲乙两杯奶茶,甲中的奶:茶为2:3,乙中的奶:茶为4:5,如果将两杯奶茶混合,那得到的新奶茶中的奶茶比为多少?学生通过思考运算,得到了两组不同的答案,分别是3:4和19:26。对于得到前一个答案的同学,他们认为将甲乙混合后,总的奶为2+4=6,而总的茶为3+5=8。而对于得到后一个答案的同学,则认为应该分别算出两者中奶和茶是多少,再相加做比。对此,我让同学们展开辩论,这样既能让错了的同学知道错在哪儿,还能培养学生的有效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实现小学数学的目的。
五、善待“错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有人说: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这句话不仅值得我们深思,而且,也要在学生中形成共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最活跃,实践能力才会最强,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如果我们的学生因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不仅会扼杀他们好奇、求异的天性,而且还会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品质,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更不可能成为敢说、敢做的创新型人才。在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前三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加苹果。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依次是1、2、3……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这时,我想要的答案都已经有了。正准备收手,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举手,尽管我心存疑虑,但还是请她上台,只见她抖抖索索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次:1、2、4。答案一出,全班哗然,这位学生也十分发窘。我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请她讲讲自己的想法,她说:“每隔三框,苹果数重复一次。”对呀,虽然它简单,怎么就不是规律了呢?其他学生听了后也认为可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随意的做出“错误、不正确”等简单标准式的评价,应该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采用有效的方式处理,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以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让错误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