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的伤害,后果同样很严重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宝宝后,你希望他健康成长,并竭力做个好妈妈。可有时为赶时间,为尽快做完家务,为激励宝宝上进,你可能伤害了宝宝而不自知。但是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宝妈们尤其要注意,因为——
  妈妈:没耐心听完宝宝的话
   宝宝:妈妈不考虑我的愿望
  镜头一:“昨天蒙蒙梳了两个小鬏鬏,像哪吒,特别好看。妈妈,我也想……”涵涵停住正在穿袜子的手,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起昨天的事。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她套上裙子,一边不耐烦地打断她:“好了好了,快把衣服穿上吧,上幼儿园又要迟到了,你怎么不着急?!”涵涵一脸的兴奋立刻变成一脸的扫兴。
  到了幼儿园门口,涵涵看到路边有卖糖人的,旁边围着不少小朋友。涵涵想去看看,最好能买一个,举着糖人进教室。于是,她拔腿就往卖糖人的摊位跑。妈妈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她:“别去,没时间了!”“我就看……”“一眼”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妈妈已经用力握着涵涵的手,把她拉进了幼儿园。
  分析:孩子说话总被打断,日久天长就会失去说话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因为她觉得说了也是白说,妈妈根本不听。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还会削弱孩子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
  对策:当孩子想和妈妈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有耐心,给她表达的机会,让她说完。当孩子欲言又止的时候,妈妈应该鼓励她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让她充分地表达自己。其实,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也是妈妈了解孩子的过程。
  妈妈:不给宝宝申辩的机会
   宝宝: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
  镜头二:泛泛和表弟玩赛车游戏时发生了争执。表弟把轨道弄翻,还在泛泛最喜欢的一辆玩具赛车上用力踩了几脚。泛泛气得打了表弟一拳,正好被妈妈看到,结果遭到妈妈的批评。泛泛很不服气:“我打弟弟,是因为……”“住嘴!你打人还有理了?”妈妈不满地训斥道。泛泛发怒了,把几个赛车一股脑儿地都踩踩。“你疯了!”妈妈再次训斥他。泛泛眼含热泪,觉得自己太委屈了,是表弟有错在先,他才被迫动手的,没想到妈妈却冤枉他。
  分析:泛泛妈的态度给泛泛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你做错了事,只有挨批受罚的份儿,没什么可解释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妈妈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或者根本不相信孩子的解释,一味训斥,让孩子蒙受冤屈,那么孩子就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把愤怒、不满放在心里。而负面情绪积攒多了,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对策: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妈妈一定要允许孩子申辩,然后再问问當事孩子是不是这回事,两相对照,还原事情的真相,公平地指出孩子们的对错,之后再酌情处理,让双方心服口服。
  妈妈:只顾忙自己的,没真正关注宝宝
   宝宝:用“没有了”敷衍妈妈
  镜头三:照照正在客厅玩积木,妈妈问他:“宝贝,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说着就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照照抬起头看着妈妈的背影说:“老师夸我画的画好……”照照希望妈妈转回身,继续跟自己说话,但是妈妈没有,而是忙着淘米,对照照的话也没做出反应。于是,照照低头又开始玩积木,不再说话。妈妈把米蒸上后终于有了空闲,又问:“然后呢?”这次照照没抬头,含糊地说:“没有了。”不再搭理妈妈。
  分析:一边问宝宝话,一边忙自己的事,很容易让宝宝以为:妈妈真正关心的是她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我。这无疑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回答妈妈的问题时也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对策:其实,宝宝最关心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他希望得到妈妈一心一意的关注。如果妈妈很忙,不妨先忙完手里的活,再找宝宝聊天。妈妈闲时和宝宝聊天,可以更专注些,坐下来,看着他,仔细听,并给予适当回应,用实际行动告诉宝宝:我对你很有兴趣,正在专心听你讲话。
  妈妈:安排宝宝的事却不问他的想法
   宝宝:没有安全感
  镜头四:妈妈把衣服、玩具装进一个大包,说:“嘉嘉,到幼儿园要听话,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老师,妈妈周五去接你……”嘉嘉哇地哭了:“不,我不住幼儿园,不住幼儿园!”嘉嘉的抗议没有丝毫作用,事情还是按大人所决定的那样去发展,没人问宝宝是否同意,哪怕这事跟宝宝有关或就是宝宝的事。
  分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可能很听话,但没有主见和判断力,没有自信和安全感。如果孩子的个性较强,他表面会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内心仍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非常反感父母的霸道,从而增强逆反心理,容易和父母对着干。
  对策:家庭中,但凡涉及孩子的安排和决定,最好跟宝宝说说,听听他的想法。比如,妈妈可以对嘉嘉说:“妈妈明年要出国学习,而爸爸也很忙,经常出差,不能很好地照顾你。你是愿意去幼儿园全托,还是到外婆家住一年?”让嘉嘉明白父母的难处,同时给他选择的权利。这样处理,嘉嘉也许就会乐于接受全托的决定了。
  妈妈:对宝宝的承诺不及时兑现
   宝宝:答应别人的事情可以不做
  镜头五:盈盈缠着妈妈说:“你不是说,等我攒够了10张贴画,就给我买芭比娃娃吗?我现在已经有12张贴画了,你什么时候给我买芭比娃娃呀?”妈妈回答:“我现在没时间,以后再说吧。”妈妈的回答让盈盈失望,“以后”是什么时候?分明是妈妈不想兑现承诺,妈妈是个骗子!
  分析:对宝宝打出“承诺牌”的妈妈,其实是想借物质刺激,让宝宝不断前进。等宝宝真的进步了,妈妈却说到不做到;不及时兑现承诺,就会在宝宝面前失去诚信,最终失去威信。妈妈的做法等于教育宝宝“答应别人的事情可以不做”,宝宝看到妈妈的所作所为后,也会把承诺不当回事,从而失信于朋友。
  对策:妈妈对宝宝做出任何承诺前,都要三思。如果宝宝的要求合理,且自己有能力做到,才能答应;否则,应耐心地和宝宝商量一个可行的办法后再许诺。
  妈妈:拒绝宝宝的笨拙帮忙
   宝宝:对妈妈来说,我是多余的
  镜头六:夜晚,妈妈把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收了,一件件地叠着。5岁的田田自告奋勇:“妈妈,我帮你吧,我也会叠!”妈妈不屑地说:“去去,一边玩去,你磨磨蹭蹭的,别给我添乱!”
  分析:妈妈对宝宝的任何排斥和驱赶的话,都会在宝宝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对妈妈来说,我是多余的。她不需要我,觉得我是个麻烦!”妈妈为什么总习惯性地阻止孩子做事情,是因为她知道宝宝做不好。但妈妈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对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能使他快乐。
  对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让孩子当你的小助手——准备饭菜时,让宝宝帮拿碗筷;安装窗帘时,让宝宝托着窗帘的下摆;地上洒了水,招呼宝宝拿拖把……事情虽小,但能够参与其中,宝宝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龚亚夫,长期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参加中英合编初中英语教材,包括《PEP小学英语》《新目标英语》《新维度英语》等。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教师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英语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焦虑营销比比皆是  龚亚夫先生有40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是我国英语教育的权威。他不仅是研究型专家,而且对校外英语培训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脍炙人口,不知感动了多少妈妈,却很少有人探究这首歌的深意:只有陪伴孩子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正如歌中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揭示的正是陪伴的重要性。不信?让我们来说一说叶文云母子的故事,便知此言不虚。  叶文云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每天早出晚归,丈夫也忙,只好把儿子孙楚洋交给保姆照顾,一家人相聚的时光少之
人物名片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家长们总是跟孩子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更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另一种力量——习惯。  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
先肯定孩子的话,然后加上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提问,因势利导,找到孩子的心结,进而引导他步入正确的轨道——  那天,看着儿子小凡喝一包冷牛奶,我一个箭步上前抢了下来,说:“这大冬天的,牛奶要热一下再喝,冷的喝下去要拉肚子的。”小凡撇了撇嘴,伸手又夺回牛奶,不耐烦地回我:“老妈,你真烦!我就爱这么喝。”说完,他拿着牛奶去了自己的房间。  小凡12岁了,想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爱跟我唱反调。平时让他少看手机,
“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所有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背后,是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近4000年,文明中心在河南,河南是“中国的DNA”。    河南简称“豫”,根据《说文解字》,“豫者,象之大也”。河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就像因身躯庞大而动作不敏捷的大象,前进的脚步很沉重。  但是,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进
第二次高考失利后,他骗父母说自己考上了大学,然后去北漂,迷茫无助时,父亲引领他回家;送他上大学时,父亲叮嘱他珍惜时光;从设计业巨头洛可可公司离职被嘲讽时,父亲让他走自己的路;做手书字库被骂时,父亲说会永远站在他这一边……如今,他在手书领域越来越出名,他说——  第二次高考失败,他藏起成绩单,骗父母说自己考上大学了,然后开始北漂。迷茫无助时,他接到父亲的电话:“回来吧,家门为你敞开着。”  尚巍,1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幼儿园表现好的孩子,日后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为了解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未来成功的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参与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的2000名儿童展开跟踪调查。调查从5岁开始,到高中结束。  研究人员先测试了参试儿童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在幼兒园毕业时,评估了老师们对参试儿童课堂表现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参试孩子高中
美国《精神病学前沿》杂志日前刊登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参与育儿有益父亲心理健康,降低其“产后抑郁”风险。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國5个地区、881名不同种族的低收入父亲进行走访调查。随访于孩子出生后1个月时进行。在控制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着重评估了参试父亲与婴儿相处时间的三项指标:父亲陪伴新生儿的时长、养育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孩子出生后1个月、6个月和
症状:孩子做事特别磨蹭  一大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语气焦急,说发现孩子不正常,请我尽快安排接待来访。于是,下午我就接待了这一家三口。  虽然听家长说孩子不正常,但出于职业习惯,我依然会有自己的观察。从这一家三口进门到落座,我初步的观察结果是,男孩挺正常,而且给我的第一印象不错。进入房间后,因为人多椅子少,男孩不仅帮忙搬椅子,还让父母先落座,然后自己才坐下,并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男孩的表现热情
有些孩子不能惹,因为他总把自己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他的玩具熊、小车、餐具……谁都不能碰。万一别人不小心招惹了他,他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我的谁也不能碰  案例:小力的玩具太多了,多到不得不专门拿一个房间来放置。可即便这样,每当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妈妈希望小力把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分享时,小力却不同意。他最大的慷慨,是把玩具拿在自己手里,给小朋友看看,但坚决不让小朋友碰。就算他已经不玩了的旧玩具,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