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是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不好事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构建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村正规金融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农村金融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农民依然没有获得平等的金融权,农民的贷款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贷款难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日益成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文章在着重分析当前农村正规金融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探讨如何构建保障农民的贷款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平等金融权;农村正规金融;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 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09-2
1 对平等金融权的界定
所谓平等,指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渴望平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社会整体平等性程度极大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繁荣。当然,这里的平等,并不是指平均主义,正确的说,指的是生存权、发展权的均等、是公正、是不偏不倚,是让每一个人不输在起跑线上。天赋人权,马克思说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设想十分有诱惑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权的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金融权,即不带歧视的给予每个社会成员必要的金融支持、改善其生产生活的权利,它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格莱珉银行①的创立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曾经说过,“我相信,信贷决不是天生就与穷人无缘,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保障金融权需从生存权、发展权的角度予以考究。如何保障每个人的金融权②,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金融权利,是时代给我们出的新问题。
2 给予农民平等金融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人口接近14亿、农民占8亿的发展中大国是不言而喻的。从2003年至今,连续九个中央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三农问题,这一方面表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广大农民是收入逐年递增,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态势也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绝对值相差13000多元。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因素很多,本文中不能一一探讨,但无疑农民缺乏生产资金、无法正常获得金融支持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支持这一论断。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民增收与金融支持进行了研究。Galor and Zeira认为金融中介的高昂的成本使穷人无法支付这一成本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而富人则会更加方便地取得融资,从而金融抑制状态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瞿商、洪均安、洪艳认为农业信贷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建立有效的农民增收和农业信贷资金支持的互动机制的途径。经过谭燕芝测算出农村收入与农村金融的相关度达到了0.3左右。也就是说对农村金融多一分支持,农民增收就多了一份保障。给予农民贷款权、保障农民平等金融权是十分必要的。
在实践层次上,保证农民平等金融权主要体现在发放“微额贷款”或者“小额贷款”。小额贷款起源于孟加拉国,其发起人尤努斯创立了旨在帮助农村贫穷人口的格莱珉银行,运作模式是给予那些亟需资金的贫困农户金额不大的信贷支持,实践表面,小额贷款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些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农民金融权确实与农民收入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加强农村金融供给,提升农村金融实力,保证农户金融平等权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农民金融权的现状及问题——基于农村正规金融角度的分析
3.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正规金融网点覆盖率低,直接导致农户接触金融的机会比城市居民低很多。1998年至今,四大国有银行基于农村金融需求规模小、分散、操作成本高等问题的考虑下,共撤并了3.1万个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大规模的退出了农村金融这块阵地。作为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也在年年递减,2007年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187个③。中国人民银行对10个省的263个县2004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农户贷款的覆盖率仅为26.3%(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2009)④。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仍然偏少,农村人均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较低,明显存在着机会不均等。
3.2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欠缺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农民取得贷款的机会必然低于相对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工业型和现代服务型贷款,银行贷款较少垂青农户。因而,农业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农户与生俱来的薄弱金融权。为保护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各国大都成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但是,我国的政策性支农力度远远不足。截止到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而言不仅总量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3.3 对农业贷款的歧视,非农化趋势明显
由于商业化改革,正规金融机构十分注重营利性和对风险的控制,更加强调贷款回报率和主体的还款能力,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基于农业贷款的比较利益低下,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正规金融机构没有足够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从而表现为农民贷款受到歧视,取得贷款十分不易。许多针对地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这一趋势,日益增加了农民从正规金融贷款的难度,显现了农民在贷款权方面的弱势地位。
3.4 门槛偏高、农民贷款成本太高
与同期城市居民贷款的成本相比,农民贷款的成本呈现了居高不下的不良态势。主要表现在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利率偏高和担保条件三个方面。据调查,26.6%的农户认为信用社的贷款手续太复杂,41.7%的农户希望信用社能简化贷款程序。很多地区的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民所能承受的范围,信用社的平均利润率不仅高于其他银行的利率,甚至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⑤。
3.5 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民贷款需求特点
农户对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度放宽,有一个灵活的还款区间。然而,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贷款期限大部分是一年,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不一致,造成了农民不易成为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首选贷款对象,从供给层面直接限制了农民贷款的权利的行使。
4 提升农民金融权“硬度”的对策研究——基于正规金融的角度
4.1 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和二元经济体制,我国的金融系统也具有典型的二元性。金融服务的重心始终在城市,无论是营业网点数量,还是服务方式的现代化都远远领先农村。这必然会导致了农户金融权的缺失。为了使农户平等的拥有金融权,必须适度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努力减少服务盲区,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的共享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4.2 增加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
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进行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服务。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引导县及县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可以先试点后开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担保,为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三农”提供政策性金融保障,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
4.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与对金融的需求一般具有季节性、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较高。农业经营的双风险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相对缺乏。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要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方式。比如孟加拉国,给予农民小额贷款时就使用的“五人联保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体制,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同时,社区内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提高了贷款的回收率,能够很好的满足正规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和控制不良贷款的要求。
注释
①格莱珉银行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这家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家真正为穷人服务的银行、属于穷人自己的银行。是金融业为农民服务的典范.
②本文中金融权着重指的是贷款权,以下所指的金融权也是这样.
③引用数据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DB/OL].http://www.pbc.gov ,2008-09-19.
④ 数据来源于http://www.ccfn.com.cn/llts/201002/5878.html.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逻辑思路.
⑤农村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李文杰,www.dxjr.com.2010年8月4日.
参考文献
[1] 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2] 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3]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DB/OL].http://www.pbc.gov.cn,2008-09-19.
[4] 张国强.农村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困境与求解路径[J].农业经济,2006,(5):8-9.
[5] 许晓东,谢元态,吕莉萍.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新型农村资本支持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4,(8).
[6] 张宁,刘磊.中国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经济问题探索,2008,(2):129-133.
[7]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EB/OL].http://www.rcTe.org.enCRE/GDGC/gdgcdata.htm.
[8] 张宏宇.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2004.5.31.
[9]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3-10.
[10] 楼裕胜.浙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 姚耀军.转型中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2]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5-411.
[13] 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理论与经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7-92.
[14] 周霆.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EB.OL]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gzsn/snjc/200511020226.htm.
[15] 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M].上海经济研究.2009,(04):1978-2007.
作者简介:李江斐(1987-),男,山西高平人,贵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钱龙(1988-),男,安徽枞阳人,贵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平等金融权;农村正规金融;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 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09-2
1 对平等金融权的界定
所谓平等,指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渴望平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社会整体平等性程度极大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繁荣。当然,这里的平等,并不是指平均主义,正确的说,指的是生存权、发展权的均等、是公正、是不偏不倚,是让每一个人不输在起跑线上。天赋人权,马克思说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设想十分有诱惑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权的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金融权,即不带歧视的给予每个社会成员必要的金融支持、改善其生产生活的权利,它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格莱珉银行①的创立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曾经说过,“我相信,信贷决不是天生就与穷人无缘,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保障金融权需从生存权、发展权的角度予以考究。如何保障每个人的金融权②,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金融权利,是时代给我们出的新问题。
2 给予农民平等金融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人口接近14亿、农民占8亿的发展中大国是不言而喻的。从2003年至今,连续九个中央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三农问题,这一方面表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广大农民是收入逐年递增,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态势也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绝对值相差13000多元。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因素很多,本文中不能一一探讨,但无疑农民缺乏生产资金、无法正常获得金融支持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支持这一论断。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民增收与金融支持进行了研究。Galor and Zeira认为金融中介的高昂的成本使穷人无法支付这一成本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而富人则会更加方便地取得融资,从而金融抑制状态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瞿商、洪均安、洪艳认为农业信贷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建立有效的农民增收和农业信贷资金支持的互动机制的途径。经过谭燕芝测算出农村收入与农村金融的相关度达到了0.3左右。也就是说对农村金融多一分支持,农民增收就多了一份保障。给予农民贷款权、保障农民平等金融权是十分必要的。
在实践层次上,保证农民平等金融权主要体现在发放“微额贷款”或者“小额贷款”。小额贷款起源于孟加拉国,其发起人尤努斯创立了旨在帮助农村贫穷人口的格莱珉银行,运作模式是给予那些亟需资金的贫困农户金额不大的信贷支持,实践表面,小额贷款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些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农民金融权确实与农民收入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加强农村金融供给,提升农村金融实力,保证农户金融平等权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农民金融权的现状及问题——基于农村正规金融角度的分析
3.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正规金融网点覆盖率低,直接导致农户接触金融的机会比城市居民低很多。1998年至今,四大国有银行基于农村金融需求规模小、分散、操作成本高等问题的考虑下,共撤并了3.1万个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大规模的退出了农村金融这块阵地。作为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也在年年递减,2007年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187个③。中国人民银行对10个省的263个县2004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农户贷款的覆盖率仅为26.3%(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2009)④。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仍然偏少,农村人均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较低,明显存在着机会不均等。
3.2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欠缺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农民取得贷款的机会必然低于相对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工业型和现代服务型贷款,银行贷款较少垂青农户。因而,农业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农户与生俱来的薄弱金融权。为保护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各国大都成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但是,我国的政策性支农力度远远不足。截止到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而言不仅总量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3.3 对农业贷款的歧视,非农化趋势明显
由于商业化改革,正规金融机构十分注重营利性和对风险的控制,更加强调贷款回报率和主体的还款能力,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基于农业贷款的比较利益低下,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正规金融机构没有足够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从而表现为农民贷款受到歧视,取得贷款十分不易。许多针对地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这一趋势,日益增加了农民从正规金融贷款的难度,显现了农民在贷款权方面的弱势地位。
3.4 门槛偏高、农民贷款成本太高
与同期城市居民贷款的成本相比,农民贷款的成本呈现了居高不下的不良态势。主要表现在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利率偏高和担保条件三个方面。据调查,26.6%的农户认为信用社的贷款手续太复杂,41.7%的农户希望信用社能简化贷款程序。很多地区的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民所能承受的范围,信用社的平均利润率不仅高于其他银行的利率,甚至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⑤。
3.5 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民贷款需求特点
农户对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度放宽,有一个灵活的还款区间。然而,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贷款期限大部分是一年,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不一致,造成了农民不易成为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首选贷款对象,从供给层面直接限制了农民贷款的权利的行使。
4 提升农民金融权“硬度”的对策研究——基于正规金融的角度
4.1 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和二元经济体制,我国的金融系统也具有典型的二元性。金融服务的重心始终在城市,无论是营业网点数量,还是服务方式的现代化都远远领先农村。这必然会导致了农户金融权的缺失。为了使农户平等的拥有金融权,必须适度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力度,努力减少服务盲区,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的共享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4.2 增加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
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进行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服务。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引导县及县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可以先试点后开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担保,为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三农”提供政策性金融保障,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
4.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与对金融的需求一般具有季节性、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较高。农业经营的双风险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相对缺乏。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要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方式。比如孟加拉国,给予农民小额贷款时就使用的“五人联保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体制,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同时,社区内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提高了贷款的回收率,能够很好的满足正规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和控制不良贷款的要求。
注释
①格莱珉银行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这家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家真正为穷人服务的银行、属于穷人自己的银行。是金融业为农民服务的典范.
②本文中金融权着重指的是贷款权,以下所指的金融权也是这样.
③引用数据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DB/OL].http://www.pbc.gov ,2008-09-19.
④ 数据来源于http://www.ccfn.com.cn/llts/201002/5878.html.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逻辑思路.
⑤农村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李文杰,www.dxjr.com.2010年8月4日.
参考文献
[1] 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2] 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3]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DB/OL].http://www.pbc.gov.cn,2008-09-19.
[4] 张国强.农村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困境与求解路径[J].农业经济,2006,(5):8-9.
[5] 许晓东,谢元态,吕莉萍.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新型农村资本支持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4,(8).
[6] 张宁,刘磊.中国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经济问题探索,2008,(2):129-133.
[7]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EB/OL].http://www.rcTe.org.enCRE/GDGC/gdgcdata.htm.
[8] 张宏宇.现阶段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2004.5.31.
[9]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3-10.
[10] 楼裕胜.浙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 姚耀军.转型中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2]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05-411.
[13] 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理论与经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7-92.
[14] 周霆.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EB.OL]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gzsn/snjc/200511020226.htm.
[15] 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M].上海经济研究.2009,(04):1978-2007.
作者简介:李江斐(1987-),男,山西高平人,贵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钱龙(1988-),男,安徽枞阳人,贵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