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在针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需求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0-02
一、社交网络的基本特点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主要是基于公共的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建立、反映、以及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或社会化服务网络。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大学生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社交网络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并且受到当代大学生所热捧,以它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分不开。
(一)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为了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社交网络普遍采取了实名制注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社交网络都要用户使用真实的信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来构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有效的打破了虚拟网络给人们造成的不安全感。
(二)传播方式的广泛性。
它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实现了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即时通讯、个人空间、交友、無线增值服务、社区营销、社区搜索等为一体,同时也借鉴了门户型社区如猫扑、天涯社区等的博客、相册、游戏、音乐、视频、电影、角色扮演等娱乐服务功能,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实现了自身功能的空前强大。”从中可以看出,社交网络打破了传统网络传播方式的“中心化”,不仅运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人际传播方式,而且融合了多种网络媒介的优点,突出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让社交网络的功能的作用得以最大化。
(三)交际模式的高效性。
由于传统的网络交际模式存在一些如匿名交流所产生的不信任感等影响,缺乏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导致了很多有效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共享。社交网络通过实名制认证,打破了传统的虚拟交流模式,增强了网络的真实性,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四)传播功能的多样化和接受群体的同龄化。
社交网络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程序功能表现出多样化特点,根据不同用户提出的真实信息自动提供分类检索信息,逐渐呈现出同龄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这次传统公共网络所不具备的。
正因为社交网络具备以上时代化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善于展示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相适应,因此,它正以它所特有的“魅力”影响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模式。如何建立符合时代主旋律和学生需求的社交网络体系,已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交网络环境对当今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在信息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社交网络以它独特的吸引力,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言论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积极影响。
第一,社交网络方便了人际沟通与联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之一,社交网络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表述正当合理的学习生活需求,而且还能让学生排除空间限制,更好的结交良友,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
第二,社交网络为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大学生独立人格提供了必要的扩展空间。“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扩散力强却疏于自律、追求个性却没有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等时代特征,他们在生活态度与个人追求上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期望和诉求。“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乐于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语言尖锐,喜欢在群体中充当“意见领袖”;他们标新立异,把“秀”出自己和与众不同当作行为和话语的指向;他们自恋自负,盲目欣赏自己身上的独特闪光点。”社交网络与其多独特的特点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这一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表达自我诉求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场所,能够很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合理表述自我情感等不同的心理需求。
第三,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便捷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据一份调查显示,“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中的个人主页等网络应用,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认知平台,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越多的网民,越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使用社交网站越多的网民,自我认知的程度也越高。”社交网络的高效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会让大学生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关注和评价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自我认知,更好的激发自我意识。同时,社交网络同龄化的特点,也会让大学生对同龄学生优秀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能够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一,部分自控力不足的大学生由于过于依赖于虚拟空间的交流,封闭自我,很容易产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从而导致出现学业困难、情感危机、性格扭曲及感情淡化等心理问题,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社交网络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信息混杂,外加上网络缺乏相应的法规管理,容易导致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危及和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制力差、判断能力差的大学生来说,这些错误的观点、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弱化理想信念的力量。社交网络群体的弱规范性容易滋生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行程带来不良影响。 三、利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任何环节都应遵循相关原则,社交网络正以其强大的新引力,成为大学生所热衷的网络载体,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形成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好的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交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形式下,要有效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开展工作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实际出发,特别是在主客体关系以及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要以现有的工作和学生需求为基础, 将符合社会主旋律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通过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课堂教育,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自律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二,加强网络线下教育,及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第三,由于社交网络存在虚拟性等特点以及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当面对一些在网络上难以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下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即时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形结合相结合的原则。
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和学生特点出发,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即时转变工作思路,将以往单一的强制性的主动灌输为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四)网络道德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密切结合的原则。
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事自觉性。在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互补合理,才能更好的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四、社交网络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最大限度地运用社交网络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社交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主动融入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参与者。
通过社交网络这个互动平台,可以密切关注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增进线下互动,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聆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诉求,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新阵地,掌握网络舆论导向,科学客观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把有可能得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也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超前的信息服务。
(二)借助社交网络,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这一工作平台,形成全员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育人模式。通过社交网络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成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坚持对受教育者的分类引导,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转变工作模式,从而更好的搭建一个教育更具人性化,交流更具亲和力,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社交网络教育新模式。
(三)通过社交网络,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打造一流的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队伍,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也应根据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社交网络素养的学生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灵活的运用网络语言与学生开展网上交流互动,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即时发布有效信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解决社交网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利用社交网络,制规定章,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文明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网络言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社交网络营造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并协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运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社交网络的管理,让社交网络成为既能满足大学生生活需求,又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网络言语涵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积极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网络需求和现实需求、健全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使社交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高慧,王婷.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4,06
[2]蔡晨,李晶.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01
[3]卢静涵.社交网络对青少年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2,14
[4]蒋东兴.校园社交网络大有可为[J].中国教育网络,2012,05
作者简介:范五三(1984-),男,汉族,福建三明,硕士,讲师,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项目“社会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新常态”研究”(项目编号:JAS151475 )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50-02
一、社交网络的基本特点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主要是基于公共的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建立、反映、以及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或社会化服务网络。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大学生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社交网络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并且受到当代大学生所热捧,以它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分不开。
(一)信息传递的真实性。
为了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社交网络普遍采取了实名制注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社交网络都要用户使用真实的信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来构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有效的打破了虚拟网络给人们造成的不安全感。
(二)传播方式的广泛性。
它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实现了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即时通讯、个人空间、交友、無线增值服务、社区营销、社区搜索等为一体,同时也借鉴了门户型社区如猫扑、天涯社区等的博客、相册、游戏、音乐、视频、电影、角色扮演等娱乐服务功能,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实现了自身功能的空前强大。”从中可以看出,社交网络打破了传统网络传播方式的“中心化”,不仅运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人际传播方式,而且融合了多种网络媒介的优点,突出了“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让社交网络的功能的作用得以最大化。
(三)交际模式的高效性。
由于传统的网络交际模式存在一些如匿名交流所产生的不信任感等影响,缺乏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导致了很多有效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共享。社交网络通过实名制认证,打破了传统的虚拟交流模式,增强了网络的真实性,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四)传播功能的多样化和接受群体的同龄化。
社交网络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程序功能表现出多样化特点,根据不同用户提出的真实信息自动提供分类检索信息,逐渐呈现出同龄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这次传统公共网络所不具备的。
正因为社交网络具备以上时代化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善于展示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相适应,因此,它正以它所特有的“魅力”影响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模式。如何建立符合时代主旋律和学生需求的社交网络体系,已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交网络环境对当今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在信息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社交网络以它独特的吸引力,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言论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积极影响。
第一,社交网络方便了人际沟通与联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之一,社交网络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表述正当合理的学习生活需求,而且还能让学生排除空间限制,更好的结交良友,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
第二,社交网络为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大学生独立人格提供了必要的扩展空间。“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扩散力强却疏于自律、追求个性却没有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等时代特征,他们在生活态度与个人追求上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期望和诉求。“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乐于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语言尖锐,喜欢在群体中充当“意见领袖”;他们标新立异,把“秀”出自己和与众不同当作行为和话语的指向;他们自恋自负,盲目欣赏自己身上的独特闪光点。”社交网络与其多独特的特点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这一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表达自我诉求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场所,能够很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合理表述自我情感等不同的心理需求。
第三,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便捷性,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据一份调查显示,“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中的个人主页等网络应用,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认知平台,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越多的网民,越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使用社交网站越多的网民,自我认知的程度也越高。”社交网络的高效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会让大学生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关注和评价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自我认知,更好的激发自我意识。同时,社交网络同龄化的特点,也会让大学生对同龄学生优秀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能够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一,部分自控力不足的大学生由于过于依赖于虚拟空间的交流,封闭自我,很容易产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从而导致出现学业困难、情感危机、性格扭曲及感情淡化等心理问题,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社交网络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信息混杂,外加上网络缺乏相应的法规管理,容易导致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危及和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制力差、判断能力差的大学生来说,这些错误的观点、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弱化理想信念的力量。社交网络群体的弱规范性容易滋生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行程带来不良影响。 三、利用社交网络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任何环节都应遵循相关原则,社交网络正以其强大的新引力,成为大学生所热衷的网络载体,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形成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好的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交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形式下,要有效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开展工作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实际出发,特别是在主客体关系以及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要以现有的工作和学生需求为基础, 将符合社会主旋律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通过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课堂教育,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自律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二,加强网络线下教育,及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第三,由于社交网络存在虚拟性等特点以及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当面对一些在网络上难以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下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即时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形结合相结合的原则。
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和学生特点出发,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即时转变工作思路,将以往单一的强制性的主动灌输为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四)网络道德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密切结合的原则。
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事自觉性。在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互补合理,才能更好的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四、社交网络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最大限度地运用社交网络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社交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主动融入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参与者。
通过社交网络这个互动平台,可以密切关注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增进线下互动,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聆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诉求,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新阵地,掌握网络舆论导向,科学客观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把有可能得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也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超前的信息服务。
(二)借助社交网络,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这一工作平台,形成全员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育人模式。通过社交网络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成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坚持对受教育者的分类引导,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转变工作模式,从而更好的搭建一个教育更具人性化,交流更具亲和力,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社交网络教育新模式。
(三)通过社交网络,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打造一流的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队伍,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也应根据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社交网络素养的学生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灵活的运用网络语言与学生开展网上交流互动,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即时发布有效信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效解决社交网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利用社交网络,制规定章,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文明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的网络言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社交网络营造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并协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运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社交网络的管理,让社交网络成为既能满足大学生生活需求,又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网络言语涵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积极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网络需求和现实需求、健全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使社交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高慧,王婷.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4,06
[2]蔡晨,李晶.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01
[3]卢静涵.社交网络对青少年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2,14
[4]蒋东兴.校园社交网络大有可为[J].中国教育网络,2012,05
作者简介:范五三(1984-),男,汉族,福建三明,硕士,讲师,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项目“社会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新常态”研究”(项目编号:JAS151475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