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把“以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和警务英语教学相结合,分析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开展以“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通过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和基于内容和交际的教学方法获得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关键词: 以习得为导向 文化输入 警务英语教学
1.引言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语言作为表达、记录、传承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之一,被打上了所依存的文化的烙印。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映射了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深深扎根在其使用的语言之中,并影响、制约着语言行为的理解和发生。学习英语,如果只学习语音、词汇、句法却不懂得蕴含其中的文化,则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正如语言学家Sapir所言:“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1]。”“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对外语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有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良好素质的外语专家,也需要一般从业者有外语的基本素养”[2];警务英语教学是特殊领域的外语教学内容之一,文化输入有助于培养这类特殊人才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本文将探讨在警务教学中开展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践意义。
2.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姨母、舅母、婶母、伯母”;即使是在汉语的某一种亲属称谓中,有的还分正式称谓、直称及比较文气的称谓,如“曾祖(父亲的祖父)”在直称时用“老爷爷”,在书信里可能用“曾祖父”。这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特出的例证。文化对语言使用、词汇的发展、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Schumann[3]的文化迁移模式用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距离指出人们因移入外国文化而学会相应的外国语,所以社会集体和个人对所学外语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外语习得的成败。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文化因素引入外语教学,使语言学习者熟悉目的语文化,缩短对目的语文化所保持的心理距离,使学习者对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所以说一定的文化输入将会积极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习得语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外籍人员来到中国工作、学习、旅游或定居,这对我国警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案件的增多使得基层和社区的警务人员都可能直接接触外籍人士。正确地用英语了解案情、安抚涉案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等工作是每一名警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时,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如何创设情境输入大量真实的文化学习材料以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如何提高文化输入的质量,从而实现真正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是目前我们研究的课题。
3.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策略
3.1文化输入理论
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4]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同时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Krashen的观点,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必须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中。为了增强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教学者必须创造出多样化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在课堂上我们的英语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学习者进行文化层面的输入,增添文化方面的输入内容,即在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再输入相关的文化内容。
3.2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核心
3.2.1注重培养语言意识
Hawkins[5]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意识”的概念,他认为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应把母语、语言意识和外语融合在一起;通过填补母语和外语之间的鸿沟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质量。自20世纪末,国内很多学者对语言意识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其中黄波[6]在今年提出在以文化为核心的概念系统里才能真正培养英语意识,他通过一系列实证调查发现,没有文化统辖下的语言词汇系统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只在词汇层面无法完成培养语言意识的任务,据此他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首先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语法学习及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夯实语言意识培养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丰富扎实的母语文化知识是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通过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又能有助于理解母语语言和文化,理解跨文化差异,从而逐渐生成两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3.2.2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等语言学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态度、知识与文化技能等三方面组成。态度是指交际对象对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交际者要有积极的文化态度,有开放与好奇的心态,愿意修正偏见,能够从交际对象的角度去分析和重新认识母语文化的优缺点。交际场合的社会文化知识则主要包括自己本国和交际对象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所学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知识;后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同时这部分知识也决定了交际成功的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给学生输入这方面的知识。文化技能指的是理解、说明和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新信息并在交际中加以使用。态度、知识和技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社会语言使用功能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使用语言形式和文化知识的能力,用逐步介绍、训练、反复循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差异,形成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能力。学者朱家科[7]建议在课内可以开展以下一些交际活动:假设交际(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教学交际(根据教师提供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针对性交际(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语言使用作出反应)和谈论性真实交际(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提高语言使用能力的交际训练,从而真实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
4.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要注意的问题
4.1文化输入的内容实用性强,要和学生所学内容密切相关,和学生将来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作为未来的一线警务人员,他们可能在派出所、治安队、刑警队、特警队、110接警中心等处任职,在教学时要多输入涉及这些工作职场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国际刑警(Interpol)、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英国伦敦警察局(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国家安全局(“军事情报部第五处”,即MI5)等方面背景知识。在设置情境时要考虑实际性、真实性,使学生在了解并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有意识地进行交际。
4.2英语教学者不能仅仅对语法、句式、单词进行单纯的讲解,应该能对语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吸收和理解。比如在美剧中我们经常听到警察被称为“cop”,而不是police officer。实际上“cop”一词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警察的徽章是由铜(copper)制成的,所以人们在俚语中常用cop指代警察,实际上在美国cop现在还常被用来指联邦调查局的警探或泛指一切执法人员。
4.3注重多种形式的文化渗透。首先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丰富的各类资料,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网络上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生活、习俗、日常表达方式等,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如在讲授教材《实用警务英语》中“反恐”单元时,利用影片《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再现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策划的恐怖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的真实场景,影片中的人物、建筑物、援救等方面的知识点都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然地习得;在“网络犯罪”单元可以引入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介绍网络、病毒、黑客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在“安全检查”单元电影《国家保安》(National Security)是很好的素材,把里面真实的街道上警务人员对人和车辆实施常规安全巡查环节搬到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加逼真地模拟进行交际性对话;《走遍美国》也是一部介绍美国普通人生活各方面情况的很好的教学片。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组织英语角和英文短剧表演、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晚会等其他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和外籍教师一起进行角色互换的游戏,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交际能力。
总之,文化输入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并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加强对本族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在认同母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有意义的文化输出的目的也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关键词: 以习得为导向 文化输入 警务英语教学
1.引言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语言作为表达、记录、传承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之一,被打上了所依存的文化的烙印。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映射了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深深扎根在其使用的语言之中,并影响、制约着语言行为的理解和发生。学习英语,如果只学习语音、词汇、句法却不懂得蕴含其中的文化,则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正如语言学家Sapir所言:“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1]。”“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对外语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有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良好素质的外语专家,也需要一般从业者有外语的基本素养”[2];警务英语教学是特殊领域的外语教学内容之一,文化输入有助于培养这类特殊人才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本文将探讨在警务教学中开展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践意义。
2.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姨母、舅母、婶母、伯母”;即使是在汉语的某一种亲属称谓中,有的还分正式称谓、直称及比较文气的称谓,如“曾祖(父亲的祖父)”在直称时用“老爷爷”,在书信里可能用“曾祖父”。这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特出的例证。文化对语言使用、词汇的发展、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Schumann[3]的文化迁移模式用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距离指出人们因移入外国文化而学会相应的外国语,所以社会集体和个人对所学外语文化的态度决定了外语习得的成败。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文化因素引入外语教学,使语言学习者熟悉目的语文化,缩短对目的语文化所保持的心理距离,使学习者对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和力。所以说一定的文化输入将会积极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习得语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外籍人员来到中国工作、学习、旅游或定居,这对我国警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案件的增多使得基层和社区的警务人员都可能直接接触外籍人士。正确地用英语了解案情、安抚涉案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等工作是每一名警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时,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如何创设情境输入大量真实的文化学习材料以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如何提高文化输入的质量,从而实现真正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是目前我们研究的课题。
3.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策略
3.1文化输入理论
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4]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同时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Krashen的观点,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在运用新习得的语言时,必须置身于可理解语言信息输入和反馈的学习环境中。为了增强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教学者必须创造出多样化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在课堂上我们的英语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学习者进行文化层面的输入,增添文化方面的输入内容,即在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再输入相关的文化内容。
3.2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的核心
3.2.1注重培养语言意识
Hawkins[5]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意识”的概念,他认为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应把母语、语言意识和外语融合在一起;通过填补母语和外语之间的鸿沟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质量。自20世纪末,国内很多学者对语言意识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其中黄波[6]在今年提出在以文化为核心的概念系统里才能真正培养英语意识,他通过一系列实证调查发现,没有文化统辖下的语言词汇系统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只在词汇层面无法完成培养语言意识的任务,据此他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首先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语法学习及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夯实语言意识培养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丰富扎实的母语文化知识是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通过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又能有助于理解母语语言和文化,理解跨文化差异,从而逐渐生成两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3.2.2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等语言学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态度、知识与文化技能等三方面组成。态度是指交际对象对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交际者要有积极的文化态度,有开放与好奇的心态,愿意修正偏见,能够从交际对象的角度去分析和重新认识母语文化的优缺点。交际场合的社会文化知识则主要包括自己本国和交际对象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所学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知识;后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同时这部分知识也决定了交际成功的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给学生输入这方面的知识。文化技能指的是理解、说明和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新信息并在交际中加以使用。态度、知识和技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社会语言使用功能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使用语言形式和文化知识的能力,用逐步介绍、训练、反复循环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差异,形成语言意识,提高语言能力。学者朱家科[7]建议在课内可以开展以下一些交际活动:假设交际(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教学交际(根据教师提供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针对性交际(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语言使用作出反应)和谈论性真实交际(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提高语言使用能力的交际训练,从而真实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
4.以语言习得为导向的文化输入要注意的问题
4.1文化输入的内容实用性强,要和学生所学内容密切相关,和学生将来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作为未来的一线警务人员,他们可能在派出所、治安队、刑警队、特警队、110接警中心等处任职,在教学时要多输入涉及这些工作职场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国际刑警(Interpol)、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中央情报局(CIA),英国伦敦警察局(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国家安全局(“军事情报部第五处”,即MI5)等方面背景知识。在设置情境时要考虑实际性、真实性,使学生在了解并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有意识地进行交际。
4.2英语教学者不能仅仅对语法、句式、单词进行单纯的讲解,应该能对语言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吸收和理解。比如在美剧中我们经常听到警察被称为“cop”,而不是police officer。实际上“cop”一词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警察的徽章是由铜(copper)制成的,所以人们在俚语中常用cop指代警察,实际上在美国cop现在还常被用来指联邦调查局的警探或泛指一切执法人员。
4.3注重多种形式的文化渗透。首先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丰富的各类资料,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网络上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生活、习俗、日常表达方式等,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如在讲授教材《实用警务英语》中“反恐”单元时,利用影片《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再现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策划的恐怖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的真实场景,影片中的人物、建筑物、援救等方面的知识点都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然地习得;在“网络犯罪”单元可以引入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介绍网络、病毒、黑客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在“安全检查”单元电影《国家保安》(National Security)是很好的素材,把里面真实的街道上警务人员对人和车辆实施常规安全巡查环节搬到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加逼真地模拟进行交际性对话;《走遍美国》也是一部介绍美国普通人生活各方面情况的很好的教学片。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组织英语角和英文短剧表演、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晚会等其他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和外籍教师一起进行角色互换的游戏,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了交际能力。
总之,文化输入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需要我们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并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加强对本族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在认同母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语言文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有意义的文化输出的目的也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