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思维、感受新知,并升华为自主的行为习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启迪和指导下,我们欣慰地看到,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已被灵活多样,具有强烈视觉和动感冲击的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分组讨论、抢答赛、时政要闻的收集和整理、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都应有个“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教育方法,只有在各方面给人感觉非常“适度”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课只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感觉,最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以来,在我所听的思想品德公开课中有两节“过度包装”的课至今记忆犹新。
一节是关于《讲述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让四个同学带着锣鼓在讲台上演示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应该说,经过“文革”的人对“三句半”并不陌生,但90后的孩子并不多见,学生感到很新鲜。从老师和学生选取的素材上来看,很能体现改革开放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至国家的综合国力,下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面面俱到。从表面看很是精彩,但整节课几乎每讲到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都要上台表演一番,锣鼓齐鸣,笑声阵阵,好不热闹。几番轮换,听课的教师便生同感,这不像是在听一堂思想政治课,仿佛在看一场文艺演出,整堂课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点拨和启发。但考虑到这毕竟是一堂公开课,教师最后还是草草做了“点睛之笔”。听完课后,不少教师提出了质疑:这堂课多亏是在阶梯教室,离其他班级较远,如果像平时,相邻的班级势必要受其干扰。人们不仅要问,这位老师平时都会下那么大的气力去包装她的每一节课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要知道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并非一科两科,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排练”那么多的内容。其实,对教师的这种“包装”课,学生也心知肚明,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实,像《讲述春天的故事》这样一节关于改革开放的课,有好多素材和教学手段可以为老师所用。譬如,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自己家庭或家乡30年的变化,写一篇“我家(村)三十年变迁”的调查报告。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学生的父母和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的变化和家乡的变迁,他们足可以把自己童年的故事讲述给现在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通过对比三十年来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可以收集改革前后城市和乡村变化的图片、影像和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不一定拘泥于形式,心灵的感应和碰撞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奋斗的帕夫雷什中学原来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使它成了前苏联乃至世界闻名的模范学校,成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圣地!直至今日,慕名而来的全世界的教育同行仍络绎不绝,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仍在延续并得以传承。在这所一直不足500名学生的世界名校,有好多地方令人难以置信,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有声光电,甚至连我们不少学校都用的多媒体也没有,黑板、桌椅、图书、花草,仅此而已。然而,凡是到过这所学校的参观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都会得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给每个学生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在这所学校,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的真实简单而富有无穷的魅力,这不能不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还原于学生一个健康的、真实的课堂。
新课改以来,在我所听的思想品德公开课中有两节“过度包装”的课至今记忆犹新。
一节是关于《讲述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让四个同学带着锣鼓在讲台上演示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应该说,经过“文革”的人对“三句半”并不陌生,但90后的孩子并不多见,学生感到很新鲜。从老师和学生选取的素材上来看,很能体现改革开放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至国家的综合国力,下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面面俱到。从表面看很是精彩,但整节课几乎每讲到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都要上台表演一番,锣鼓齐鸣,笑声阵阵,好不热闹。几番轮换,听课的教师便生同感,这不像是在听一堂思想政治课,仿佛在看一场文艺演出,整堂课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点拨和启发。但考虑到这毕竟是一堂公开课,教师最后还是草草做了“点睛之笔”。听完课后,不少教师提出了质疑:这堂课多亏是在阶梯教室,离其他班级较远,如果像平时,相邻的班级势必要受其干扰。人们不仅要问,这位老师平时都会下那么大的气力去包装她的每一节课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要知道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并非一科两科,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排练”那么多的内容。其实,对教师的这种“包装”课,学生也心知肚明,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实,像《讲述春天的故事》这样一节关于改革开放的课,有好多素材和教学手段可以为老师所用。譬如,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自己家庭或家乡30年的变化,写一篇“我家(村)三十年变迁”的调查报告。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学生的父母和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的变化和家乡的变迁,他们足可以把自己童年的故事讲述给现在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通过对比三十年来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可以收集改革前后城市和乡村变化的图片、影像和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不一定拘泥于形式,心灵的感应和碰撞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奋斗的帕夫雷什中学原来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动,使它成了前苏联乃至世界闻名的模范学校,成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圣地!直至今日,慕名而来的全世界的教育同行仍络绎不绝,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仍在延续并得以传承。在这所一直不足500名学生的世界名校,有好多地方令人难以置信,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有声光电,甚至连我们不少学校都用的多媒体也没有,黑板、桌椅、图书、花草,仅此而已。然而,凡是到过这所学校的参观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都会得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给每个学生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在这所学校,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的真实简单而富有无穷的魅力,这不能不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还原于学生一个健康的、真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