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往往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度普遍较低。近年来。虽然在新课改要求下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作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课老师,有必要对此学科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改善及优化学生的心理状况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对个体心理学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前言: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于20世纪初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久,其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且作用效果显著,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引导者,其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于:(1)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进程得到有效推动;(2)侧重点更加趋向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3)强调心理健康教学的均衡原则;(4)对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重视度相对较高等几方面。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促使下,使得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趋向于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其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以积极的态度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行为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以上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和解决策略,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镶嵌于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归属的需求。基于以上观点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其结论是:之所以中小学生极易出现问题行为,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在面对生活考验时缺乏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它,因此需要对正确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探索与学习,由此导致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时有发生。阿德勒学派的个体心理学专家曾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进一步研究,并总结出以下四类行为目标:(1)报复;(2)获取关注;(3)证明自己不能胜任;(4)权力的获取等,同时也深刻指出儿上述行为目标均与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存在密切联系。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哄闹行为的学生为例,其可能是想通过以上行为来获取关注,也可能是一种与授课教师对抗的行为,但他们的实际想法及内心需求则是想通过以上行为来获得教师与同学的关注与认可,只是所使用的方式欠妥。又如以在课堂上喜欢不断插话的学生为例,若经判断,此类学生的上述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目光,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采取不予理睬态度,以免导致学生出现变本加厉行为,而在结束课堂教学后,与其进行单独额沟通与交流,以表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注,并及时将以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教师,通过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与协商促使上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班级及学校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時强化其归属感和价值感。部分不断证明自己不能胜任或自己不足的学生,往往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促使下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行为:(1)总是设法逃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2)教师布置完作业后总是不积极完成;(3)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厌学行为。针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鼓励式教学来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任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同种行为其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以及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同种行为其目标也可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相对积极的态度巧妙的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行为。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品格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关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平等、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首先对自己的教育风格进行优化与改良,争取贯彻执行“温和而坚定”的教育风格。阿德勒学派的心理治疗师曾有效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与儿童建立相对平等、尊重的关系,其中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1)追踪行为;(2)重述内容;(3)后设沟通;(4)反映情感;(5)回归责任等。中小学教师也可将上述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如:在写课堂作业时,某学生出现反复写又反复擦掉,同时伴有些许烦躁等行为,观察到学生的以上情况后后教师可以说:“我看你写了又擦掉(追踪行为),是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吗?(关心语气(反映情感))”。当学生提出:“老师,我对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很有把握,不知道按照我的想法答题是否正确?”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说道:“遇到难题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困扰,但是我们要相信自己,或许你再反复观察一下例题,就会有自己答案(回归责任给学生)。”若此名学生性格畏缩、缺乏自信心且期待他人帮助,那么教师应这样说:“你遇到困难时是不是特别想得到相应帮助与指引,希望他人能告诉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后设沟通),这样做起来的时候能够更加安心、踏实。”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行为与品格的塑造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沉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使用上述方式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确保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以及相互尊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自立、自律,从而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品格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家校沟通,实现协同育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当学生家长长期面对自家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通常会产生并积累许多的挫败感和无奈感,且极易导致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气馁,并且当教师与其交流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会产生抵触心理,并出现逃避行为。因此,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不但要给予其充分的心理支持,还要将上文提到的方式方法(追踪行为、重述内容、后设沟通、反映情感、回归责任等)有效运用到与家长沟通交流当中,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合作关系的建立。此外,不良的家庭功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或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不够妥当,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成绩不尽理想。因此,中小学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正确划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责任分工,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优化校园环境,实现全员育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积极、正向的校园环境,以强化学生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正向行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班集体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场所,其中班主任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1)优化班级氛围,提升学生归属感;(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想要承担的管理班级事务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3)对班级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给予肯定与鼓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此外,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学科教师有效引入并实施了分层作业和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以实现维护学生自信心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学校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特长,进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因贡献而获得的归属感,并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将阿德勒说过的“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没有任何孩子在学校里感到气馁;而一个在进学校前已经气馁的孩子,会透过学校和老师重新获得自信”落实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束语:
总之,个体性心理学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个体性心理学,促使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得到满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家庭系统视域下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J]. 周含芳,刘志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5)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基于江苏省9656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 万增奎.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山东三维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吴 昊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前言: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于20世纪初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久,其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且作用效果显著,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引导者,其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于:(1)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进程得到有效推动;(2)侧重点更加趋向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3)强调心理健康教学的均衡原则;(4)对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重视度相对较高等几方面。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促使下,使得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趋向于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其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以积极的态度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行为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以上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和解决策略,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镶嵌于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归属的需求。基于以上观点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其结论是:之所以中小学生极易出现问题行为,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在面对生活考验时缺乏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它,因此需要对正确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探索与学习,由此导致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时有发生。阿德勒学派的个体心理学专家曾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进一步研究,并总结出以下四类行为目标:(1)报复;(2)获取关注;(3)证明自己不能胜任;(4)权力的获取等,同时也深刻指出儿上述行为目标均与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存在密切联系。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哄闹行为的学生为例,其可能是想通过以上行为来获取关注,也可能是一种与授课教师对抗的行为,但他们的实际想法及内心需求则是想通过以上行为来获得教师与同学的关注与认可,只是所使用的方式欠妥。又如以在课堂上喜欢不断插话的学生为例,若经判断,此类学生的上述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目光,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采取不予理睬态度,以免导致学生出现变本加厉行为,而在结束课堂教学后,与其进行单独额沟通与交流,以表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注,并及时将以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教师,通过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与协商促使上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班级及学校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時强化其归属感和价值感。部分不断证明自己不能胜任或自己不足的学生,往往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促使下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行为:(1)总是设法逃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2)教师布置完作业后总是不积极完成;(3)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厌学行为。针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鼓励式教学来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任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同种行为其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以及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同种行为其目标也可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相对积极的态度巧妙的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行为。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品格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关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平等、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首先对自己的教育风格进行优化与改良,争取贯彻执行“温和而坚定”的教育风格。阿德勒学派的心理治疗师曾有效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与儿童建立相对平等、尊重的关系,其中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1)追踪行为;(2)重述内容;(3)后设沟通;(4)反映情感;(5)回归责任等。中小学教师也可将上述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如:在写课堂作业时,某学生出现反复写又反复擦掉,同时伴有些许烦躁等行为,观察到学生的以上情况后后教师可以说:“我看你写了又擦掉(追踪行为),是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吗?(关心语气(反映情感))”。当学生提出:“老师,我对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很有把握,不知道按照我的想法答题是否正确?”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说道:“遇到难题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困扰,但是我们要相信自己,或许你再反复观察一下例题,就会有自己答案(回归责任给学生)。”若此名学生性格畏缩、缺乏自信心且期待他人帮助,那么教师应这样说:“你遇到困难时是不是特别想得到相应帮助与指引,希望他人能告诉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后设沟通),这样做起来的时候能够更加安心、踏实。”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学生行为与品格的塑造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沉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使用上述方式方法来促进师生关系,确保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以及相互尊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自立、自律,从而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品格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家校沟通,实现协同育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当学生家长长期面对自家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通常会产生并积累许多的挫败感和无奈感,且极易导致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气馁,并且当教师与其交流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会产生抵触心理,并出现逃避行为。因此,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不但要给予其充分的心理支持,还要将上文提到的方式方法(追踪行为、重述内容、后设沟通、反映情感、回归责任等)有效运用到与家长沟通交流当中,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合作关系的建立。此外,不良的家庭功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或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不够妥当,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成绩不尽理想。因此,中小学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正确划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责任分工,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优化校园环境,实现全员育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积极、正向的校园环境,以强化学生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正向行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班集体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场所,其中班主任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1)优化班级氛围,提升学生归属感;(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想要承担的管理班级事务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3)对班级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给予肯定与鼓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此外,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学科教师有效引入并实施了分层作业和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以实现维护学生自信心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学校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特长,进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因贡献而获得的归属感,并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将阿德勒说过的“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没有任何孩子在学校里感到气馁;而一个在进学校前已经气馁的孩子,会透过学校和老师重新获得自信”落实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束语:
总之,个体性心理学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个体性心理学,促使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得到满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家庭系统视域下幼儿共情能力的培养[J]. 周含芳,刘志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5)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基于江苏省9656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 万增奎.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山东三维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