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每天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两小时。幼儿教师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身体素质。而课程游戏化则是在实际体育活动中结合游戏展开教学,继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应有效结合课程游戏化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热情,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及能力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身体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缺乏有序性与有效性,活动目标过于茫然,未能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而课程游戏化的原则在于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身体魄,继而激发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优化与改进户外体育活動方案,明确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使户外活动具有目的性与有序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幼儿年龄及心理特征,根据幼儿接受活动的程度展开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继而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要科学合理设计体育活动环节,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到游戏的难易程度。若设计的游戏体育活动难度过大,则容易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若设计的游戏体育活动难度过小,则难以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此外,由于幼儿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肢体活动能力存在差异,在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进行分层活动,让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活动兴趣,避免影响活动的进度与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跨跳闯关游戏”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的身体素质及能力,设计不同高度、不同难度的障碍物,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难易程度。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身高、速度、弹跳能力等进行游戏活动,达到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幼儿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在充满科学性的游戏环境中展开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可利用游戏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幼儿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热情与积极性。如在“跳格子”体育活动中,教师事先在地面上画上不同颜色的“跳格子”图案,并使用塑料瓶等材料进行装饰与点缀,如画上不同的小动物,并将准备好的“小动物”模型放在不同的格子中。在游戏中,教师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对格子中的小动物进行“喂食”游戏,以此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及年龄心理特点,对原有的游戏活动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不断丰富与优化原有的游戏体育活动形式及内容,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增添不一样的游戏色彩。如,教师在组织“跳竹竿”游戏时,可让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幼儿与家长的默契度。教师还可将“跳竹竿”游戏转变为“一棒多玩”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用竹竿进行骑马游戏、抬花轿游戏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筷子夹沙袋”的新游戏,让幼儿使用两手各拿住一根筷子,并夹住沙袋从起点跑到终点,若沙袋落地则重新开始。
教师在展开体育活动时,可根据游戏实际情况准备充足的游戏器材,继而引导幼儿利用游戏器材展开体育活动,发挥游戏器材的应用价值,并从中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与体质。
例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前,可组织幼儿共同使用现有的塑料瓶、沙子等材料并将其制成哑铃,将小木棒、塑料碗、易拉罐或彩条制成双面鼓,利用废报纸制作毽子等。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享受制作游戏器材的过程,又能让幼儿在自制游戏器材的过程中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充分参与到课程化游戏体育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年龄较小的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选取材质较轻、较软的游戏器材;在组织年龄稍大的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尽量选取较为正规的体育器材,保障幼儿安全,提高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应注重体育活动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活动过程中从幼儿的年龄及性格特征出发,不断优化体育活动的游戏方案,在新的游戏器材中引导幼儿展开游戏互动,充分体现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的意义,继而不断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其发展。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身体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缺乏有序性与有效性,活动目标过于茫然,未能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而课程游戏化的原则在于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身体魄,继而激发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优化与改进户外体育活動方案,明确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使户外活动具有目的性与有序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幼儿年龄及心理特征,根据幼儿接受活动的程度展开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继而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
教师要科学合理设计体育活动环节,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到游戏的难易程度。若设计的游戏体育活动难度过大,则容易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若设计的游戏体育活动难度过小,则难以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此外,由于幼儿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肢体活动能力存在差异,在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进行分层活动,让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活动兴趣,避免影响活动的进度与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跨跳闯关游戏”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的身体素质及能力,设计不同高度、不同难度的障碍物,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难易程度。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身高、速度、弹跳能力等进行游戏活动,达到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营造游戏环境实施体育活动
幼儿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在充满科学性的游戏环境中展开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可利用游戏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幼儿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热情与积极性。如在“跳格子”体育活动中,教师事先在地面上画上不同颜色的“跳格子”图案,并使用塑料瓶等材料进行装饰与点缀,如画上不同的小动物,并将准备好的“小动物”模型放在不同的格子中。在游戏中,教师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对格子中的小动物进行“喂食”游戏,以此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创新游戏玩法展开体育活动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及年龄心理特点,对原有的游戏活动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不断丰富与优化原有的游戏体育活动形式及内容,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增添不一样的游戏色彩。如,教师在组织“跳竹竿”游戏时,可让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幼儿与家长的默契度。教师还可将“跳竹竿”游戏转变为“一棒多玩”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用竹竿进行骑马游戏、抬花轿游戏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筷子夹沙袋”的新游戏,让幼儿使用两手各拿住一根筷子,并夹住沙袋从起点跑到终点,若沙袋落地则重新开始。
借助游戏器材
实施高效体育活动
教师在展开体育活动时,可根据游戏实际情况准备充足的游戏器材,继而引导幼儿利用游戏器材展开体育活动,发挥游戏器材的应用价值,并从中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与体质。
例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前,可组织幼儿共同使用现有的塑料瓶、沙子等材料并将其制成哑铃,将小木棒、塑料碗、易拉罐或彩条制成双面鼓,利用废报纸制作毽子等。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享受制作游戏器材的过程,又能让幼儿在自制游戏器材的过程中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充分参与到课程化游戏体育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年龄较小的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选取材质较轻、较软的游戏器材;在组织年龄稍大的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尽量选取较为正规的体育器材,保障幼儿安全,提高课程游戏化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应注重体育活动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活动过程中从幼儿的年龄及性格特征出发,不断优化体育活动的游戏方案,在新的游戏器材中引导幼儿展开游戏互动,充分体现户外体育活动教学的意义,继而不断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