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路难》三首是李白在失意、愤懑的情绪中,在或去或留的踌躇时写下的忧愤之作,作品大气磅礴,意象丰满,在跌宕起伏中显现诗人高昂不屈的伟岸人格,本文在对《行路难》三首做一细致文本解读的同时,探析诗人所经历的痛苦又伟大的精神之旅。
关键词:李白;《行路难》;精神之旅
《行路难》三首是李白作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之时,诗人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抒发了不平之感和继续追求理想的愿望。诗人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始终在跳跃着灵魂的舞蹈,在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迈气度中,诗人开始了他那既高昂狂放又婉转低眉的精神之旅。
《唐宋诗醇》:“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在第一首中,我们看到时运不济,天才被弃,“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已无暇享受友人的饯行盛宴,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后,皇帝却不能任用,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吕尚与伊尹,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开篇霹雳而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羞逐”以下六句,是李白对现实庸俗的流行做派予以嗤之以鼻,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行路难》其二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在精神之旅中诗人依然破浪前进。
在《行路难》其三中,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功成不退皆殒身”的特殊生活道路,这也可看作是诗人精神之旅的最后归宿。在这首诗中,诗人思接千载,上下纵横,才气飞扬,在古往今来中肆意穿梭,神游与历史名人的浩渺云烟之中。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高之士,后人不乏诗作对他们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如初唐诗人王继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许由则更是“弃天下如敝屣”式的高士,但这些在李白看来都是有些有意为之的,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高洁,而世间的大隐是不在乎任何虚名的,从中看出李白那极度彻底而纯粹的化境般人格,在此诗人的精神已经超越了先贤圣哲,直抵理想中的纯然圣地。
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这似乎并不符合和儒家入世的做派,难怪辛稼轩要叹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李白的精神气质中最难舍的还是那仙风道骨的飘然风神。
至此,诗人的精神之旅总算有了一个停歇,但我们知道这终究是暂时的,对于一个有着济世之志又有着旷世之才的诗人来讲,一切都没有终结,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自由与羁绊的挣扎中,在抱负与挫折的对峙中,诗人又扬起生命的云帆在乘风破浪中开始了下一个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历代诗歌选》(第二册)季镇淮、冯钟芸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2]《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黄钧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3]《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关键词:李白;《行路难》;精神之旅
《行路难》三首是李白作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之时,诗人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抒发了不平之感和继续追求理想的愿望。诗人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始终在跳跃着灵魂的舞蹈,在这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迈气度中,诗人开始了他那既高昂狂放又婉转低眉的精神之旅。
《唐宋诗醇》:“冰塞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在第一首中,我们看到时运不济,天才被弃,“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已无暇享受友人的饯行盛宴,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后,皇帝却不能任用,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吕尚与伊尹,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开篇霹雳而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羞逐”以下六句,是李白对现实庸俗的流行做派予以嗤之以鼻,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行路难》其二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在精神之旅中诗人依然破浪前进。
在《行路难》其三中,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功成不退皆殒身”的特殊生活道路,这也可看作是诗人精神之旅的最后归宿。在这首诗中,诗人思接千载,上下纵横,才气飞扬,在古往今来中肆意穿梭,神游与历史名人的浩渺云烟之中。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高之士,后人不乏诗作对他们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如初唐诗人王继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许由则更是“弃天下如敝屣”式的高士,但这些在李白看来都是有些有意为之的,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高洁,而世间的大隐是不在乎任何虚名的,从中看出李白那极度彻底而纯粹的化境般人格,在此诗人的精神已经超越了先贤圣哲,直抵理想中的纯然圣地。
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这似乎并不符合和儒家入世的做派,难怪辛稼轩要叹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李白的精神气质中最难舍的还是那仙风道骨的飘然风神。
至此,诗人的精神之旅总算有了一个停歇,但我们知道这终究是暂时的,对于一个有着济世之志又有着旷世之才的诗人来讲,一切都没有终结,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自由与羁绊的挣扎中,在抱负与挫折的对峙中,诗人又扬起生命的云帆在乘风破浪中开始了下一个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历代诗歌选》(第二册)季镇淮、冯钟芸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2]《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黄钧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3]《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