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时间是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之一,对音乐中时间形态和表现进行观照,对于判定音乐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板式结构、单位拍值、音腔关系等方面具有值无定
【机 构】
:
湖北工程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中山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之一,对音乐中时间形态和表现进行观照,对于判定音乐的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板式结构、单位拍值、音腔关系等方面具有值无定值、长于变易的形态特征,体现出其在时间维度上的非限定性;在音乐表现上则往往通过留白、润腔等方式体现出对现实时间的否定与超越.以此为依据,“超时间化”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向度之一.
其他文献
[音乐]民族志以往主要强调描述性书写,继而强调“描述+阐释”。如今“超民族志”,或“溢出(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已经渐成主流。音乐民族志研究者一旦关注到了音乐表演这一较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场域,其阐释方式、内容和研究视角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音乐民族志有三个阐释层面:“阐释什么?”直指阐释的对象和内容,即某种包含音乐文化文本在内,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音乐文化活动文本。“怎样阐释?”“谁来阐释?”又分两种阐释途径:其一是通过即时性、在场性的“演文化”行为及音乐表演活动过程,这是一种以艺术形式呈现的、第一层次的阐释
中华舞蹈美学精神是对两千多年来的丰富多彩的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宏观性概括与提炼,是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内核。一方面,古人认为“情”是舞蹈发生之基元,是其创作的内在动力,舞蹈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外化;另一方面,古人强调舞蹈应具有道德内容,展现道德精神,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此外,兼具工夫与境界的“醉”受到古人的重视,“醉”让人情感充沛、精神振奋,助人冲破技法、程式等束缚,从而进入自由的舞蹈创作状态,实现超越主客两分的“天人合一”之境,即自由的审美境界。这是中华舞蹈美学彰显出的尚情精神、崇德精神和超越精神,至今仍具有
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快速提升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展开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研究,凝练内涵,明晰构成要素,为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课程标准更好地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搭建了桥梁,可以更好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在发挥音乐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完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优化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目标指向、改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对中国电影史连续性的考察中,抗战时期长期存在着一个“黑洞”。随着十四年抗战的正名,抗战电影研究的诉求由以往清算战争问题转变为更客观的史述,这也需要我们将以往对于该时期偏向于地域性板块式的电影研究,整合为具统一性的电影产业与文化思考。在搁置政治争端和民族情感后,如能将以往被排斥于“中国电影”之外的沦陷区电影纳入该时期电影的整体考察,找寻存于历史发展中的产业与影人主体性连接,弥合“黑洞”,中国电影史也将更为完整。
李承祥是中国当代著名舞剧编导家。他深谙“俄罗斯学派”的舞剧创作理念,并坚定地致力于“芭蕾民族化”的探索。就“舞剧语言”而言,李承祥秉承着“用舞蹈手段表现一切”的宗旨,从作品的生活、内容和人物出发,选择古典芭蕾艺术中的优秀部分作为创作基础,使其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相结合,大胆创造新的舞蹈语汇。而就“舞剧结构”而言,历经《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和《林黛玉》三部舞剧创作,李承祥舞剧创作理念从“结构舞剧的感情和行动世界”这一初级阶段走向了“将戏剧因素升华为诗剧因素”的高级阶段。这一“舞剧结构观”对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