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快速提升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展开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研究,凝练内涵,明晰构成要素,为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课程标准更好地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搭建了桥梁,可以更好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在发挥音乐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完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优化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目标指向、改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王光祈虽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既不像新青年那样否定礼,更不像同时代的音乐家青主那样否定乐,却对它们作了现代转化和诠释。其礼乐思想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传统礼乐陶铸了中华民族谐和的民族精神;第二,以乐释礼,礼是乐的附带品,是内在谐和生活的外在的节奏,礼彻底乐感化,艺术化了,在美学的视野下重构了传统礼乐的一体性;第三,倡导立足传统礼乐精神,融汇西方的音乐形式和技法,改革传统礼之乐,创制能继续陶铸民族特性的新礼乐,即“国乐”。王光祈虽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并系统地将之引入国内,但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它是西乐东渐一百余年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对音乐学术领域影响的具体体现。“从现当代音乐史的宏观角度思考,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不过是现代以来多次西乐东渐浪潮中的一次。”[1]我们都知道,大凡西方学科理念与方法进入中国,都有一个汲取借鉴吸收的过程。这种过程充满着新奇、碰撞、质疑、肯定、汲取、吸收、融化,但无论如何,都势必对中国音乐学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经验’实际上就是说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能够仅停留于对西方经验的学习照搬,而是要结合中国之实际
[音乐]民族志以往主要强调描述性书写,继而强调“描述+阐释”。如今“超民族志”,或“溢出(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已经渐成主流。音乐民族志研究者一旦关注到了音乐表演这一较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场域,其阐释方式、内容和研究视角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音乐民族志有三个阐释层面:“阐释什么?”直指阐释的对象和内容,即某种包含音乐文化文本在内,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音乐文化活动文本。“怎样阐释?”“谁来阐释?”又分两种阐释途径:其一是通过即时性、在场性的“演文化”行为及音乐表演活动过程,这是一种以艺术形式呈现的、第一层次的阐释
中华舞蹈美学精神是对两千多年来的丰富多彩的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宏观性概括与提炼,是中华舞蹈美学思想的内核。一方面,古人认为“情”是舞蹈发生之基元,是其创作的内在动力,舞蹈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外化;另一方面,古人强调舞蹈应具有道德内容,展现道德精神,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此外,兼具工夫与境界的“醉”受到古人的重视,“醉”让人情感充沛、精神振奋,助人冲破技法、程式等束缚,从而进入自由的舞蹈创作状态,实现超越主客两分的“天人合一”之境,即自由的审美境界。这是中华舞蹈美学彰显出的尚情精神、崇德精神和超越精神,至今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