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W007)
摘要:80后文学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成长壮大,深深烙下互联网时代的烙印,网络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已经成为80后文学的生命和生存形式。这个时期的文学传播速度快,市场化特征明显,能够与时俱进,充满青春、自由、时尚的气息,加上超文本的出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80后文学文体形式丰富,能够全方位的刺激人们的感官,总之,80后文学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标志,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所表现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80后文学特征;研究
一、引言
80后文学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作家写得作品的统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生的作家,文化素养高,思想触角敏锐,能够抓住时代瞬息万变的现象,并且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且互联网为80后文学提供了写作交流和传播的巨大空间,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为青春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特征,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互联网时代下80后文学的特征。
二、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自由化特征
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方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具有受众广、时效性强、快速的特点,并且打破了传统纸媒对传播的垄断,传播信息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能把信息从狭小的空间到更广播的领域,同时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改变。互联网看似只是一种媒介却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80后作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走向人们的视野,作品中也表现出自由、放荡不羁的特性。文体不再棱角分明,由于网络创造即兴性强,缺乏完整的构思,文章结构多为松散随意,常常出现四不像作品,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多端。语言上口语化现象严重,情绪发泄性强,表现的个性也较为叛逆,缺乏责任和担当,这个时期的80后正处在青春期,加上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他们情绪上波动较大,作品表达上也无拘无束。加上网络语言的兴起,年轻的80后作家也倾向于使用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这充分表现了互联网时代自由化特点。叙事上缺乏宏大叙事,更多的是表现8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和个性,例如郭敬明偶像类作品,表现青春期的叛逆、感情的起伏、以及天马行空的幻想系列作品;韩寒对传统的反讽,充满荒诞色彩的描述,王朔的“痞子文学”等都彰显了这个时代年青人的特性,作品充满自由化的色彩。
网络是80后文学的特性,是80后作家表达欲望、个性、思想的主要阵地,已经渗透到作家和作品的生命之中,呼吸其间,在其间发展壮大。互联网为80后作家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自由也成为作品生命的一部分。
三、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碎片化特征
由于网络缺乏纸媒的严肃性,先天性就带有碎片化特征,人们在网络上写作随意性大,信息传播和接受都比较散。蔡智恒的《第一次亲接触》可谓是第一部网络小说,排版上都比较自由随意,结构松散,更不用说内容、情节的设计,但是这种形式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习惯。80后文学作品不仅由于网络原因表现碎片化,从艺术上也呈现碎片、拼贴、荒诞的特点,打上80年代特有的时代印记。例如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用讽刺的语言和叙事颠覆了教育的神圣性,小说情节用荒诞的故事拼接,碎片化现象严重。《一座城池》更是荒诞的逃亡事故,主人公莫名其妙的逃亡,并不知道自己杀人,并且故事用调侃、对白、反讽的方式推进,人物形象不突出、模糊,故事不连贯,情节支离破碎,作品表现出碎片化的艺术魅力。小饭《爱近杀》中几乎全是碎片化的语言拼贴故事,延续了马原“元小说”叙事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的80后作家,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作品考虑受众的因素,从大众的审美角度写作,喜欢打碎传统严肃文学的逻辑,语言更加随意,情节散漫,用荒诞的叙事、反讽的手法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比较迎合大众口味。他们肆意地挥霍着才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用游戏的心态对待世界和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无规则的、碎片的、即兴的艺术特点。
四、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市场化特征
80后作家在生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的作品受中国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催生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即是文化产业。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在现代科技、互联网的背景下,标准化、规格化的产出大量的文化作品以供人们消费,其内容包括文化读本,电影、电视作品,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作品,具有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目的。
80后文学概念的产生就是市场化的产物。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的偶像人物,是作文大赛文化产业的产物,他后来退学、反对教育体制、出版小说、主编杂志期刊、成立传媒公司、写电影剧本、成为赛车手等行为,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生产以及消费不可缺少的环节。他是一个文化产业产出的明星,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为人们出品消费产品,通过互联网得到广发传播,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郭敬明也是一个从文化产业链里走出的作家,2003年时他的作品销量已经在当年图书销量的排行榜里排第三,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和文化市场大咖们的关注。郭敬明也因此成立传媒公司,执导电影,其作品已经打上市场化的特征。8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成为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赢取大批粉丝,迅速走红而具有商业价值。没有互联网的推动,很难想象作品传播的速度,缺乏互联网的助力,他们在市场经济下也缺乏向前走的动力,正是大众的消费也让他们的作品不得不考虑大众的需求,迎合市场的需要。
总之,80后的作家已经深陷文化产业之中,他们从互联网中走出来又回到网络之中,至始至终都扮演着文化产业人的角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和传统作家不同,他们是被市场经济包装出来的文化偶像,无论是个人还是作品都有卖点,人们很难清楚消费者购买他们文学作品的原因,80后文学已经被市场化。
五、结语
80后文学是一个时代缩影,是互联网催生的产物。他们在很少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下在网上自由的创作,表达一代人张扬的青春和个性,经过网络的传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且成为文化产业链和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不仅有互联网的特性还有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春玲.“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1)
[2]江冰.“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J].文艺争鸣,2011(16)
[3]江冰.80后文学:青春、网络、非主流[J].文艺争鸣,2014(05)
作者简介:朱爱莲(1964-),女,河南温县人,硕士,新乡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80后文学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成长壮大,深深烙下互联网时代的烙印,网络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已经成为80后文学的生命和生存形式。这个时期的文学传播速度快,市场化特征明显,能够与时俱进,充满青春、自由、时尚的气息,加上超文本的出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80后文学文体形式丰富,能够全方位的刺激人们的感官,总之,80后文学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标志,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所表现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80后文学特征;研究
一、引言
80后文学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作家写得作品的统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出生的作家,文化素养高,思想触角敏锐,能够抓住时代瞬息万变的现象,并且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且互联网为80后文学提供了写作交流和传播的巨大空间,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为青春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特征,针对这些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互联网时代下80后文学的特征。
二、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自由化特征
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方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具有受众广、时效性强、快速的特点,并且打破了传统纸媒对传播的垄断,传播信息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能把信息从狭小的空间到更广播的领域,同时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改变。互联网看似只是一种媒介却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80后作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走向人们的视野,作品中也表现出自由、放荡不羁的特性。文体不再棱角分明,由于网络创造即兴性强,缺乏完整的构思,文章结构多为松散随意,常常出现四不像作品,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多端。语言上口语化现象严重,情绪发泄性强,表现的个性也较为叛逆,缺乏责任和担当,这个时期的80后正处在青春期,加上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他们情绪上波动较大,作品表达上也无拘无束。加上网络语言的兴起,年轻的80后作家也倾向于使用鲜活生动的网络语言,这充分表现了互联网时代自由化特点。叙事上缺乏宏大叙事,更多的是表现8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和个性,例如郭敬明偶像类作品,表现青春期的叛逆、感情的起伏、以及天马行空的幻想系列作品;韩寒对传统的反讽,充满荒诞色彩的描述,王朔的“痞子文学”等都彰显了这个时代年青人的特性,作品充满自由化的色彩。
网络是80后文学的特性,是80后作家表达欲望、个性、思想的主要阵地,已经渗透到作家和作品的生命之中,呼吸其间,在其间发展壮大。互联网为80后作家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自由也成为作品生命的一部分。
三、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碎片化特征
由于网络缺乏纸媒的严肃性,先天性就带有碎片化特征,人们在网络上写作随意性大,信息传播和接受都比较散。蔡智恒的《第一次亲接触》可谓是第一部网络小说,排版上都比较自由随意,结构松散,更不用说内容、情节的设计,但是这种形式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习惯。80后文学作品不仅由于网络原因表现碎片化,从艺术上也呈现碎片、拼贴、荒诞的特点,打上80年代特有的时代印记。例如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用讽刺的语言和叙事颠覆了教育的神圣性,小说情节用荒诞的故事拼接,碎片化现象严重。《一座城池》更是荒诞的逃亡事故,主人公莫名其妙的逃亡,并不知道自己杀人,并且故事用调侃、对白、反讽的方式推进,人物形象不突出、模糊,故事不连贯,情节支离破碎,作品表现出碎片化的艺术魅力。小饭《爱近杀》中几乎全是碎片化的语言拼贴故事,延续了马原“元小说”叙事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互联网时代下的80后作家,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作品考虑受众的因素,从大众的审美角度写作,喜欢打碎传统严肃文学的逻辑,语言更加随意,情节散漫,用荒诞的叙事、反讽的手法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比较迎合大众口味。他们肆意地挥霍着才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用游戏的心态对待世界和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无规则的、碎片的、即兴的艺术特点。
四、互联网背景下80后文学的市场化特征
80后作家在生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的作品受中国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催生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即是文化产业。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在现代科技、互联网的背景下,标准化、规格化的产出大量的文化作品以供人们消费,其内容包括文化读本,电影、电视作品,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作品,具有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目的。
80后文学概念的产生就是市场化的产物。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的偶像人物,是作文大赛文化产业的产物,他后来退学、反对教育体制、出版小说、主编杂志期刊、成立传媒公司、写电影剧本、成为赛车手等行为,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生产以及消费不可缺少的环节。他是一个文化产业产出的明星,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为人们出品消费产品,通过互联网得到广发传播,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郭敬明也是一个从文化产业链里走出的作家,2003年时他的作品销量已经在当年图书销量的排行榜里排第三,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和文化市场大咖们的关注。郭敬明也因此成立传媒公司,执导电影,其作品已经打上市场化的特征。8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成为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赢取大批粉丝,迅速走红而具有商业价值。没有互联网的推动,很难想象作品传播的速度,缺乏互联网的助力,他们在市场经济下也缺乏向前走的动力,正是大众的消费也让他们的作品不得不考虑大众的需求,迎合市场的需要。
总之,80后的作家已经深陷文化产业之中,他们从互联网中走出来又回到网络之中,至始至终都扮演着文化产业人的角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和传统作家不同,他们是被市场经济包装出来的文化偶像,无论是个人还是作品都有卖点,人们很难清楚消费者购买他们文学作品的原因,80后文学已经被市场化。
五、结语
80后文学是一个时代缩影,是互联网催生的产物。他们在很少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下在网上自由的创作,表达一代人张扬的青春和个性,经过网络的传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且成为文化产业链和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不仅有互联网的特性还有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春玲.“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1)
[2]江冰.“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J].文艺争鸣,2011(16)
[3]江冰.80后文学:青春、网络、非主流[J].文艺争鸣,2014(05)
作者简介:朱爱莲(1964-),女,河南温县人,硕士,新乡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